孔子的名言=解釋

2007-01-14 7:22 pm
孔子的名言
的解釋!

回答 (3)

2007-01-14 7:34 pm
✔ 最佳答案
1.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方,在這裡是指方向,地方,處所。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是說作學問除了努力求學之外,還要時常加以復習,這樣才是很快樂的啊!

3. 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的意思是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4.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2007-01-14 11:38:53 補充:
5.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解釋. 解釋.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6.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重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於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險。

2007-01-14 11:44:15 補充:
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是求知的態度8. 德不孤,必有邻。意即有德之人,定會有人輔佐9.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說人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是人們後天的行為、環境的影響才使人們之間有了善惡高下的差別。
2007-01-14 7:32 pm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為青春期的開始,也是生命自覺的開始。由童年、少年而青年,由混沌、朦朧而甦醒,這是生命極美好的階段,而煩惱乃至壓力也逐漸而來(參考德國影片《英俊少年》插曲:“小小少年,很少煩惱”)。十五以後,于社會面臨從工作到事業,於人生面臨從戀愛到家庭,志於學乃向上的主線,且貫穿一生。因社會人生本身就是學問,而書本知識僅僅是一部分。

三十而立,則其前尚未“立”。青年時代自以為“立”了,其實仍有家庭與社會之支撐。三十以後,乃由受家庭、社會支撐轉變為支撐家庭、社會。其間有憂患,然人道之立即立於此。由成家立業為基礎而擴展,通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四十而不惑。因生命已經過半,人必須對自己的一切負責,如有失誤,不能再以任何藉口逃避。林肯有言:人在四十以後,應該對自己的相貌負責。如合以中國古來“修心補相”之說,則以四十以前當先天,四十以後當後天。前者或許尚存父母遺傳的因素,後者完全是自主行為的反映,而且一切都留下痕跡。不惑,當指不惑于善惡。

四十以前基本是個人修養,尚可屬下學;四十以後漸漸放開,乃趨向上達。知天命知時代發展的大勢,耳順養生功深,可與佛道境界相參。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畢生修學而漸達自由的境界。此為孔子的大自在,而《論語》中若干見道之言,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皆可判歸於此。
2007-01-14 7:28 pm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13: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4000051KK012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