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回答 (8)
人本身並無善惡之分, 這個世界本身亦無善惡之分。
善惡之分只是某些人為了方便自己控制他人而所立之學說。
你喜歡的話, 大可研究一下: 犬之初, 性本善? 虎之初, 性本善? 狼之初, 性本善?
唔.....一個幾無謂o既問題
一個人一出世,如何分別本是善是惡, 要知道"本"就要佢唔受其他野影響先知道,因為自己都未必知自己受緊人影響,就算知,都唔會確定,我做緊a事件,究竟係受之前我看過別人做a事而受佢影響,定係 b 事件呢?定係a加b 呢..? 冇可能確定...(a,b事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惡)
咁姐係要o係佢出世時身邊咩都冇, 因為什至食物都會影響到"表達",什至身處o既環境.......
一個人有可能存在於"冇" 嗎.......
另一個諗法, 善惡定義係咩...? 基督教有一套,佛教又有一套,社會又有一套, 我自己都有一套,我覺得,上網都係惡,我本就係惡
因為你相信人係做物主做出來,做o既時候已經設定左是善是惡.....
我唔相我出世前比人設定好...= =
一切除緣而起,並無一定的表現。
2007-01-15 00:33:33 補充:
更正 除應該改為 隨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之初,乃本來無一物(BLANK SLATE)。善惡都是人類歷史和聚居文化結合而成的價值觀(SOCIAL PERCEPTION)。
心理學說認為,人的行為取向緣自四個途徑,互相交替(INTERACTIONISM),包括:天賦能力傾向(NATIVE)、後天模倣學習(BEHABIORIAL)、社交渲染(SOCIALIZATION)和啟動(SOCIAL INITIATIVE)。
天賦能力傾向(NATIVE),如天生不好動,怎成運動員。怕計數學推理,豈以財經為業。其他的性格傾向,如外向、衝動、沉思、好學不倦等、敏捷、藝術天份、觀察表達、幻想,數之不盡。
後天模倣學習(BEHABIORIAL)指出學習的能力。
社交渲染(SOCIALIZATION),就是從浸淫於交往,其中薰陶教誨,以至潛而默化(INTERNALIZATION),但結局不一。一般有如誤入岐途,泥足深陷的賭徒,亦有不少社會精英。
啟動(SOCIAL INITIATIVE),乃包含著個人的啟動能力,自我調節,取捨圖謀。如今社會認為,自我承擔的意思。且看殘障的都有不一的路程和結局,如斌仔和霍金。
參考: 心理學
雖然先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觀點,但我們現代人又怎樣來認識這一觀點是正確還是錯誤。
首先,我們要說明“人之初,性本善”是錯誤的。我們現在先來看幾個例子,現在很多嬰兒一從母新胎裡生出來,就存在有某種疾病。例如:腸梗阻,在動手術時並不需要打麻藥。這說明人之初對外界的反映是並不敏感,就不會有什麼“善,惡“之分了。人之初即然沒有”善,惡“之分,那麼人的”善,惡“又是怎樣形成的?我認為是這樣,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在人的一身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善“的因子多,那麼,他就容易“善“待事物。否則,他就容易”惡“待事物。要正確的對待事物必須有大量的知識作基礎。並且,要克服人類自身自我意識,達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這裡我們先從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說起,書中認為嬰兒從一生下來起就對母體產生一種依賴性,進而因這種依賴性而產生一種從屬性。潛意識的認為母親是屬於自已,從而形成了自私的心理,也就是自私心理的產生。而認為這是“惡“的起源。這也是人類需要克服實現超越第一個任務。即克服自私心理,克服我自當頭。事物又總是一分為二的,嬰兒在產生這種從屬心理的同時,又對母新產生了友善。這種友善也就是人類”善“的一面的開始。這種善和“惡”在人一身的成長過程中將共同成長,時時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表現。當客觀反映和主觀形成在我們的頭腦裡作用時,在我們的頭腦中產生“善“時,我們將形成”善“表現,否則,將產生“惡 “的表現。因而在養育和教育子女時要最大限度的使他們產生,形成“善”的意識。並且克服人類作為一種動物性的自身的不足,努力形成“善“的意識。最終實現人類自我的超越,從而正確的對待事物。
唔同人有唔同的看法
例如:孔子/孟子 就認為<人性本善>,人天生就是善良,只是後天的環境影響,令人性變得醜陋.事實上,當人們放開一切利益的考慮,人人都是善良的.
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人天生是惡的,是透過後天的教育,用禮教規範人的行為,這是一種<偽善>的表現
善的定義是指不陰險,奸詐
而小朋友自小都會犯錯.但卻不陰險,奸詐,謀害別人,而且天真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31: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4000051KK011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