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從近代研究結果講, 你的中史教科書說得較接近事實。
李世民的帝位是通過以玄武門之變勝利為首的宮廷內部血腥鬥爭而得來的。而李淵在太子建業與秦王世民的明爭暗鬥中,並無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儘最大努力來調和兩子的不和與分爭。但最終是無奈接受現實,退位李世民為太上皇。
玄武門之變的是非曲直,李淵心儀的繼位者人選皆因勝利者撰述正史而被曲解。
李建業通常在唐太宗的正史中被描述成一個無能,無道,貪圖富貴享樂,霸道....的人。而太宗由細為唐家四出征戰,收服中原群雄,戰績輝煌的人。大唐天下非其莫屬。李淵在面對兩子的明爭暗鬥下不能持平,也無能為力。因此太宗在情不得以的情況下,弒兄逼宮。全為不得以而為之。這此都左右了後人對這斷史實的正確認識。
李淵處理手法: 面對兩個分別在統一戰爭中建立功績和各當一面的兒子帝位之爭,李淵儘過最大努力。如封秦王世民為 尚書令,可立行宮於洛陽。山東之地(關中以東,而在大部份的中國) 給世民--分天下而治之。
但最終特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太子,元吉被害。世民佔領皇宮最後防線,尉遲敬德領兵宿衛(即控制李淵生活。當時李淵全不知情,仍在遊湖。在這現實的環境下,只有對領兵的世民講 "我早想讓位於你"。而且,政變後,建方的五個兒子全被補誅殺。可想而知,如果李淵自願讓位世民,又怎會連五個孫兒的性命都保不住?
玄武門之變遠因:
早在太原起兵,李淵在地方當首長時。已精心培養兩兒子。起兵當年,建成二十五歲,世民十六。創業之初李淵急需最信任的人來幫他手。兩人同時參與了反隋和建國的事功。
建成政績: 近代從 李淵 "起居注" ,與突厥的渭水之盟,關中經濟對統一天下的意義等的研究。証明建成在唐立國中有不可磨滅的功勛。
1.) 參與太原起兵,建都長安。這可從 李淵 起居注中証實。(這本史料沒有受到太宗的修改。史學界公信高。
2.) 建立堅固的後方,發展租庸調,均田制等經濟基礎。為世民用兵中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和財力。這可從秦,漢,隋統一天下戰爭中見得。前朝無不以得關中而得天下視之。
3.) 任京畿防衛,抗拒突厥來犯。防範突厥的任務多由建業。軍事防預的將領也是太子部下。因此,當建成被害。太宗豋基。緊接 的就是--突厥來犯與不光彩的渭水之盟。太子舊部任由突厥兵犯京畿之地渭水。太宗最終是以出錢賄賂突厥將領和忍辱而定下渭水之盟。可見太子在防衛突厥的重要位置。
近因:
1.) 兩人在京城紛紛建立自我勢力。建成有 "二千惡少年"的私軍。太宗手下尉遲敬德可為世民招來 八百勇士(本想直接攻入太子府,誅滅建成。)
太子又阻撓世民移居洛陽的計劃。還有不記得是--世民還是建成被對方落毒,險些提早死亡。但太子仍佔優勢,世民唯有兵行險著。
2.) 太子親信--常何倒向世民一方。直接引發世民玄武門之變的計劃落實。常何的倒戈,近人在其墓誌文貼上推論而得。墓講述常何曾如何受惠於世民,關係如何建立。
所以,世民是以軍事政變得位。李淵在即成事實和刀俎之下,只有講出 "我本想讓位於世民的話"。你想是出於真心的嗎?
參考: 新, 舊唐書 劍橋唐史 (李萬生的論文 "論李建成在唐建國中的功績" 發表於隋唐研究學報) 還有關於渭水之的史料來源不記得書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