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是否自願讓位給李世民,還是李世民迫他讓位?

2007-01-14 6:55 pm

根據中史教科書說,李淵是被迫讓位給李世民,
但根據老師給予的課外資料,卻說是李淵自願讓位,
究竟誰是誰非?

回答 (6)

2007-01-14 11:01 pm
✔ 最佳答案
從近代研究結果講, 你的中史教科書說得較接近事實。
李世民的帝位是通過以玄武門之變勝利為首的宮廷內部血腥鬥爭而得來的。而李淵在太子建業與秦王世民的明爭暗鬥中,並無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儘最大努力來調和兩子的不和與分爭。但最終是無奈接受現實,退位李世民為太上皇。
玄武門之變的是非曲直,李淵心儀的繼位者人選皆因勝利者撰述正史而被曲解。
李建業通常在唐太宗的正史中被描述成一個無能,無道,貪圖富貴享樂,霸道....的人。而太宗由細為唐家四出征戰,收服中原群雄,戰績輝煌的人。大唐天下非其莫屬。李淵在面對兩子的明爭暗鬥下不能持平,也無能為力。因此太宗在情不得以的情況下,弒兄逼宮。全為不得以而為之。這此都左右了後人對這斷史實的正確認識。

李淵處理手法: 面對兩個分別在統一戰爭中建立功績和各當一面的兒子帝位之爭,李淵儘過最大努力。如封秦王世民為 尚書令,可立行宮於洛陽。山東之地(關中以東,而在大部份的中國) 給世民--分天下而治之。
但最終特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太子,元吉被害。世民佔領皇宮最後防線,尉遲敬德領兵宿衛(即控制李淵生活。當時李淵全不知情,仍在遊湖。在這現實的環境下,只有對領兵的世民講 "我早想讓位於你"。而且,政變後,建方的五個兒子全被補誅殺。可想而知,如果李淵自願讓位世民,又怎會連五個孫兒的性命都保不住?

玄武門之變遠因:
早在太原起兵,李淵在地方當首長時。已精心培養兩兒子。起兵當年,建成二十五歲,世民十六。創業之初李淵急需最信任的人來幫他手。兩人同時參與了反隋和建國的事功。
建成政績: 近代從 李淵 "起居注" ,與突厥的渭水之盟,關中經濟對統一天下的意義等的研究。証明建成在唐立國中有不可磨滅的功勛。
1.) 參與太原起兵,建都長安。這可從 李淵 起居注中証實。(這本史料沒有受到太宗的修改。史學界公信高。
2.) 建立堅固的後方,發展租庸調,均田制等經濟基礎。為世民用兵中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和財力。這可從秦,漢,隋統一天下戰爭中見得。前朝無不以得關中而得天下視之。
3.) 任京畿防衛,抗拒突厥來犯。防範突厥的任務多由建業。軍事防預的將領也是太子部下。因此,當建成被害。太宗豋基。緊接 的就是--突厥來犯與不光彩的渭水之盟。太子舊部任由突厥兵犯京畿之地渭水。太宗最終是以出錢賄賂突厥將領和忍辱而定下渭水之盟。可見太子在防衛突厥的重要位置。

近因:
1.) 兩人在京城紛紛建立自我勢力。建成有 "二千惡少年"的私軍。太宗手下尉遲敬德可為世民招來 八百勇士(本想直接攻入太子府,誅滅建成。)
太子又阻撓世民移居洛陽的計劃。還有不記得是--世民還是建成被對方落毒,險些提早死亡。但太子仍佔優勢,世民唯有兵行險著。
2.) 太子親信--常何倒向世民一方。直接引發世民玄武門之變的計劃落實。常何的倒戈,近人在其墓誌文貼上推論而得。墓講述常何曾如何受惠於世民,關係如何建立。

所以,世民是以軍事政變得位。李淵在即成事實和刀俎之下,只有講出 "我本想讓位於世民的話"。你想是出於真心的嗎?
參考: 新, 舊唐書 劍橋唐史 (李萬生的論文 "論李建成在唐建國中的功績" 發表於隋唐研究學報) 還有關於渭水之的史料來源不記得書名了。
2007-01-15 4:54 am
不是被迫和自願,是迫於無奈,因玄武門事變後只有一個由皇后生的仔。
2007-01-15 1:24 am
是是李世民迫他讓位迫他讓位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後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並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參考: me
2007-01-14 8:27 pm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健成和四弟李元吉來奪位的,
李健成和李元吉死後,李世民便成為李淵最大的兒子,
李淵在無可奈何之下,帝位順理成章傳了給李世民。
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李淵傳位於李世民,是被形勢所迫,
但亦可說是李淵自願讓位(因為李世民取巧,把兄弟殺掉,李淵只能讓位給他),
所以兩種說法也通用。
參考: 自己
2007-01-14 7:19 pm
我的中史書說"李淵是自願讓位給李世民", 我記得好像之前還有"玄武門之變", 之後, 他就讓位. 不過除了史書外, 我認為還有很多可能性, 因為當時可能會有些人為了討好或服從當權者, 就會對事實作出更改, 例如, 在"玄武門之變"中的主角李世民的哥哥, 後世的人大多都對他有不太好的印象, 因為史書對他的記載有很多都是負面的, 但其實根據現代的研究, 他很有可能是個有才能的人, 不過可能因為他敗給李世民, 所以史書對他有這樣的評價. 所以歷史未必一定是事實.
我認為你應該問你的老師較好.
我也是學生, 根據我的經驗, 通常考試測驗都是以書作準.
參考: 我的中史老師
2007-01-14 7:09 pm
唐太宗--李世民

(http://www.epochtimes.com)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西元615年),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武德元年(618年)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後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並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在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餘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採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敬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後,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後,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並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於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於是於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並任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於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後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勳之臣同賞!」

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鑑,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並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後悔。」李神通和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後,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徵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02: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4000051KK010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