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台灣教育制度不可能創造出知識經濟
面對全球經濟的來臨,在台灣高喊「知識經濟」已經變成一個普遍的現象,也有許多人做出規劃、提出願景,但以我身為台灣高等教育培育下的一份子的親身體驗與觀察,我強烈覺得:台灣教育制度不可能創造出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靠知識賺錢,強調有價值的知識、可以賣的知識,最重要的,必須有創造力,創造出別人沒有的知識,這樣別人才要跟我們買知識。台灣教育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培育出的人才缺乏創造力。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永遠要跟美國或其他國家買知識,而且買到的,可能都是人家不要的知識。
台灣的大學生喜歡唸研究所,大學畢業不唸研究所的人是因為沒考上,而非不想唸。大部分人進研究所不是為了研究,而是為了將來的工作。一方面,這表示大學教育沒提供足夠的知識讓學生就業,另一方面,業界對研究所的癖好也是一個助力。不管原因為何,種種因素交錯影響、加乘,導致台灣的大學生缺乏創造力,認為創造知識是研究所的事,教育階層也漸漸把大學當填鴨所,不重視開發引導大學生的知識創意。
然而,研究所又真能創造知識嗎?
台灣的研究所筆試是病態的制度。大三大四學生拿著大把的鈔票到補習班補習,為了就是準備研究所僵硬的筆試制度,使的應該要創造知識、發揮創造力的大學生們,浪費時間在背訟教條。經過筆試制度所選擇出來的研究生,是台灣最聰明的一群人,卻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培養出被動、記訟、吸收的學習態度,完全不具有創造力,將來頂多在教授「指揮」下完成論文,這樣能有什麼創新?
花錢出國遊學、留學,是另一個諷刺。如果學生願意花錢去各式補習班補英文,考托福、GRE,暑假願意花幾十萬到外國遊學,甚至到外國拿學位都是為了語文能力,為何教育部還不思因應之道?有誰統計過台灣學子為了語文能力,一年要花多少錢送給外國?這是我們花錢在跟外國買知識。難道我們自己不能創造這種知識嗎?我建議,大學可以全面走國際路線,用外文上課,這樣更能增加台灣競爭力,而不用花錢跟外國買知識。
另外,留學拿外國學位是一股風潮,除了學語文,也是買外國的最新知識。反過來看,有多少外國人願意花錢來台灣留學買台灣的知識?說白了,他們來台灣,是為了學國語,不是台灣有什麼他們非學不可的知識。一位來台灣學法律的日本同學曾經譏諷,說是因為「落後國家的法律比較好學」才來的,雖然是玩笑,但仍發人深省。台灣教育界培育出的學生缺乏創造力,台灣學界也難有什麼創造力,惡性循環下,台灣人永遠是到外國買知識,以為買了知識就能跟上外國的腳步,但是外國是在自己開發知識,買不甚買,台灣人永遠是買方,只能撿人間用剩的、不要的知識。
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上,台灣人天真的以為可以組合台灣人的資金、知識,加上大陸的人力、土地、原料,說是台灣未來知識經濟的一大主軸。但事實證明,同樣是填鴨教育,大陸可以教育出跟台灣一樣的人才,或者更好的人才,不需要依靠台灣,那台灣的知識經濟將何所附依呢?
試問:我們這樣的知識,有什麼資格發展知識經濟?如果台灣教育制度不改革,縱使政府做了多好的規劃,縱使想盡辦法讓產業轉型,縱使天下雜誌一直畫出台灣美好新未來,只要台灣拿不出人才,就根本不可能達成知識經濟的願景。要台灣拿出人才,不是讓有錢的人出國唸書,而是應該全面改革我們的教育制度,讓台灣確實能自己培養人才、創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