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

2007-01-14 9:59 am
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是如何運用對比關係的詞語突出中心觀點的?請作具體分析。

回答 (1)

2007-01-14 11:04 am
✔ 最佳答案
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
一,《五代史伶官傳序》文題緊扣,中心突出。
在文中,作者爲《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內容更是沒有正面地直接地寫伶官,表面上看似乎文不對題,實際上文題與內容有內在聯繫。因爲伶官們的事迹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敍述,所以“序”中就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則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爲鑒,就伶官亂政誤國論國家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繫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及評論上。當然,文章最後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把伶人的亂政和莊宗的興亡及國家的盛衰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既突出了中心,又扣住了題意。
二,《五代史伶官傳序》全文脈絡清晰,材料安排井然有序。
文章涉及了許多史實,頭緒紛繁,如晉王與梁、燕、契丹的交惡,臨終遺言,莊宗滅梁亡燕等,但由於用“矢”字爲線索,把上述各事組織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說來娓娓動聽,一氣呵成。大體線索是“賜矢——藏矢——請矢——負矢——納矢——還矢,敍事線索分明,材料安排井然有序。文章主要論述後唐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歷史教訓,說明國家盛衰,在於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第一節開門見山,提出見解:“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徑直點明盛衰緣於人事,並用反詰句式,加重正面肯定的力量。接著點出莊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歷史事實,明確立論的依據;
第二節第三節具體分析論據。先說莊宗恪守父命,終於報仇雪恨,奪得天下,證明成由人盛亦由人。次寫莊宗逸豫致敗,由盛而衰,終失天下,國破家亡,證明衰也由人,敗也由人。由此引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教訓,點明上文所說“人事”的內涵,進一步證明了盛衰由人的道理;
第四節中,用“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哉?”這樣高度概括的語言結尾,以問句結束,把莊宗的教訓由此及彼,推而廣之,深化了中心,並收束全篇。 如此,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於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沈溺於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啓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三,《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在語言特色上,具有“語言委婉,氣勢旺盛”、“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和“平易自然,簡約凝練”三個特點:
1.語言委婉,氣勢旺盛
本文作爲一篇總結歷史教訓,爲在世及後世君主提供借鑒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動人。即使是在慨歎莊宗敗亡時,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無責難之詞,可謂意正言婉。全文從“嗚呼”起筆,到“豈獨伶人也哉”收尾,一歎再歎,以歎始終,於反復歎詠之中顯現委婉的韻致。在議論的文字中,多用反問句、疑問句,使說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對稱語句,特別是在關鍵的地方,採用語言凝練、對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駢句,造成鮮明的對比感和節奏感;適當運用長句,調節語勢,有張有弛。疑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駢句與散句,長句與短句,錯綜有致,讀起來抑揚頓挫,一唱三歎,感情飽滿,氣勢旺盛。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爲《五代史伶官傳序》:“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後來做史論的人往往學這種抑揚頓挫的筆法。
2.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論點,馬上落到立論根據上,再落入“晉上三矢”的敍事,又語勢猛然一升,發出對莊宗之“盛”讚歎,而後語勢陡然一降,發出對莊宗之“衰”的悲歎,繼而步步緊逼,設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後再次評論莊宗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發人深省的教訓,戛然而止,將全文的語勢穩穩地落在結尾上。篇幅雖短小,卻寫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氣呵成,淋漓酣暢。
3.平易自然,簡約凝練
文中沒有佶屈聱牙的措辭,也不堆砌詞藻,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敍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語言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敍事不枝不蔓,議論簡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語句,如“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人深省。
四,《五代史伶官傳序》在論證方法,即文章的表達技巧上,具有正反對比,說服力強的特點。
文章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說服力極強。晉王臨終授矢莊宗,告以遺恨,要莊宗不亡世仇,完成遺志。莊宗重任在肩,惟恐辜負先人之托,用兵時負矢在前,身先士卒,終於一勝再勝,大獲成功。可他大功告成後,便改初衷,寵倖伶人,貪圖享樂,以致政事廢弛,衰敗繼之。作者以莊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的情景,與其敗時“士卒離散”、“泣下沾襟”的慘像對比,鮮明而強烈的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使“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於人歟”的結論,顯示出成敗由人的道理,顯得令人信服,發人深省。其中,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不斷推出警戒性的斷語,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完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並引用《尚書》上的名言“滿招損,謙得益”對中心論點印證。兩個問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於人歟”更是用得發人思考。前句以反問否定了得難失易,後句用“自於人”三字,與開頭“豈非人事哉”呼應。至此作者還不止筆,而是援引古訓,進一步追本求源,明確指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使論點進一步得到強化。


收錄日期: 2021-04-28 13:36: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4000051KK004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