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

2007-01-14 7:22 am
請詳述「藏族」這個名字的來源?

回答 (1)

2007-01-14 7:25 am
✔ 最佳答案
藏族,因居住區域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別,又有"博巴"(除昌都地區外的西藏)、"康巴"(包括昌都專區、甘孜州、玉樹州、迪慶州)、"安多"(除玉樹州外的青海藏區、阿壩州和甘肅的藏族)之區分。

環青海湖居住的海東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海北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同操安多方言,為安多方言區,玉樹州藏族操康巴方言,屬康巴方言區。

青海藏族人民對茫茫草原有著摯心的愛,它們愛馬、識馬、善騎、驍勇,充滿剽悍、尚武的精神;輕便、耐磨、便於支拆馱運的牛毛帳房;粗獷豪放、歡快熱情的民間舞蹈等等,無不可以從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產方式中找到終極的根源。藏族是幾乎全民信奉藏傳佛教的民族,宗教對藏族各種習俗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賽馬時,煨桑"這一古老的敬神祭祀習俗作為開賽的儀式;玉樹卓舞中古老流派"新寨求卓",本身就是藏傳佛教高僧松卻帕文為"新寨嘛尼"奠基儀式創作後演化而成的;藏族神奇的天葬等葬俗的形式與古代藏族原始宗教和藏傳佛教有密切的關係。藏族的繪畫更是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無論建築、帳篷、用具上的圖案,多數表示吉祥的金魚、寶瓶、勝利幢、法輪、吉祥結、右旋海螺、妙蓮、等。帳篷內的座位、坐序、坐法有嚴格的習俗規定,女人不能坐在男人的上方,男人可盤腿而坐,婦女則需半跪式,不得盤腿;男人用的東西,婦子不得跨越,必須繞行。

青海地域遼闊,藏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者的對象、方式不同,表現在習俗上也顯出不少差異。主要是居住草原、從事牧業生產的帳房藏族和居住低海拔區、從事農業生產的土房藏族之間;與康巴地區接壤的玉樹藏族族和安多地區連片的安多藏族之間;玉樹從事牧區農業的土房藏族與海東地區從事農區農業的土房藏族之間,其習俗略有不同。青海地處"世界屋脊",江河源頭。獨特的高原地理位置,獨具一格的高山大川,悠久的歷史文化,淳厚的民族風情,為發展旅遊事業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青海的旅遊事業以其古樸的自然風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旅遊項目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和港、澳、臺同胞。

  青海藏族主要生活在氣候與環境相對嚴酷的高原地區,這形成了他們頑強的生存意志、強健的體魄和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傳統上,藏族是一個注重內在精神世界的豐富勝過對外部物質財富佔有的民族。這一特點的形成,一方面受制于相對嚴酷自然環境和漫長而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度,另一方面則由於藏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質和文化氛圍所影響,藏族人從未放棄過對美好與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不同的是,他們將這種追求更多地體現在精神和智慧的富有上,當您來到青海,走進藏族人的生活,您會感到那悠悠鄉情在您生命中喚起的那份溫馨和喜悅。

  過去,青海藏族大多以傳統遊牧業為主,這種生產方式決定了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牧民的傳統“住房”是有牦牛毛編織的帳篷,支撐與拆卸都極為方便,居住簡單,易於逐水草而搬遷。現在,藏族牧民多數都有了自己固定的住房,牲畜也有了避寒的暖棚,生活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使這樣,他們仍然捨不得自己的牛毛帳房,夏日到邊遠草場輪牧,仍是他們方便的家居。藏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牛羊肉、由青稞炒麵拌制的糌粑、奶茶,當然還有青稞酒。這個簡單的食譜卻有著極高的熱量,從而保證了他們在高寒缺氧的氣候條件下的生存需求。在茫草原上,牧人們就地取材,以幹牛糞為燃料,這既是一種取之不盡的再生能源,以不破壞任何生態。

  青海藏族男子服裝一般傾向於實用,他們身著藏袍,腳穿高筒靴,戴皮帽或闊邊呢氈帽,腰間佩以藏刀,身背獵槍,英武強悍。女子盛裝顯得更為多姿多彩,藏族女袍多在襟、擺、袖、領處以美麗的水獺皮鑲邊,顯得雍容華貴,在帽子和衣服上更喜歡以大量的松耳石、貓眼石、臘貝、紅珊瑚、金銀、翡翠等進行裝飾,在頸項、耳、手上都有豐富多采的珠寶飾物,婦女的服飾都極為重視色彩的運用和搭配。紅、綠、黃、紫、蘭、白相互襯托與響應,整體看上去富麗堂皇、光彩奪目,一身上等女子節日服飾,價值往往可達數萬甚至數十萬元人民幣。婦女的日常素裝則是簡潔明快實用的,顯出純樸的自然之美。

  服飾是折射一個民族文化、心理和情感的窗口,從青海藏族服飾中您可以看出藏族人對色彩、飾品搭配的獨到理解,也可以看出藏族人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嚮往是何等的熱烈而大膽。同時,青海藏族服飾的厚重感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達到了高度的一致。

  青海藏族人並不守舊。如果說草原上那傳統的生活像一杯陳年老酒讓你感到沁心的香甜。你會發現現代都市街道上飛奔的“輕騎”、家庭裏的家用電器和那種種時尚,在這裡並不罕見。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民,對歌舞表現出種罕見的癡情。作為整個藏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藏族民間歌,以其豐富的內涵、繁多的種類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聞名遐爾。“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這句形象的話在藏區廣為流傳。每當涼爽的盛夏和豐收的金秋,草原不僅成了花的海洋,它也成了歌舞的海洋,歡樂與幸福的海洋。藏族民歌唱道:“雪山請你向後讓一讓,因為雄鷹的翅膀展不開;江河請你向後退一退,因為我們的舞步邁不開。”這是怎樣的豪邁之情!它充分表達了藏族人民對歌舞的酷愛。歌舞已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每個環節、每個層次,滲透到他們的心靈深處和精神世界。在生命延續的全過程,都矢志不渝地伴隨著他們的歌舞。

  青海藏族創造和保留著一系列與宗教或傳說、豐收和愛情有關的節活動,比如賽馬會、青海湖祭海,玉樹結古草原歌舞會,果洛大武朝山會,黃南同仁六月節等,這些節日活動規模宏大、氣氛熱烈。此時的青海高原,長空是湛藍的,大地是翠綠的;點綴藍天的是朵朵白雲,裝飾草原的是五彩花朵,而在這天地之間是終年積雪的山峰和清純的河流。這時候平時遊牧四方的牧民們帶著家人和青稞灑聚到一起,支起帳房、殺牛宰羊,平時空闊的草原一夜之間便會出現一座成百上千頂各式各色帳房組成的“帳房城”,人們載歌載舞,通宵飲宴,數日不散。

  歌舞的季節是幸福與歡樂的。老人們一邊同他們的老朋友飲灑一邊說古道今,說年景、說兒女,讚美著新的生活,孩子們像一群無拘無束的羔羊那樣盡情地撒歡和嬉鬧。當然節日的主角還是那些青年男女,因為這是愛情的季節。姑娘們穿上了最美麗的衣裳,戴著珍貴的首飾,使她們看上去高貴而又楚楚動人,然而更能顯示她們青春生命的,還是她們那按奈不住而溢於言表的喜悅,它透露了姑娘心中全部的秘密。能夠與姑娘的美麗相匹配的,只有小夥子的強健勇敢和隨機應變的智慧。基於青春的熱情呼喚與真誠回應,一對對有情人找到了幸福。

  草原盛會不僅對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是重要的,對這個民族更有深遠的意義。這盛會是一次民族傳統的大張揚,它強化了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顯示了藏民族對生活的珍惜和熱愛;盛會更是一民族文化的大展示、大交流,它通過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動,通過歌舞、服飾,通過愛情,回憶民族的過去,承啟民族的未來。在這開放性的盛會上,不僅有藏族,還可以看到許多蒙古族、土族、回族、漢族以及金髮碧眼的外國客人,它又起到了文化傳播物資交流的作用,因而近幾年一些地區給這種傳統盛會取了更富時代氣息的名稱,叫作物資交流會或文化藝術節,這一變化反映了青海藏族人的開放意識和新的精神,他們境界。

  青海藏族人民注重傳統但並不脫離時代,在他們的個性與文化中自古以來就有對外部事物極強的吸納精神,他們對未來、對發展的追求是熱烈而執著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33: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3000051KK053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