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面語」同「口語」既分別 ?

2007-01-14 7:04 am
「書面語」同「口語」有咩分別 ?

回答 (4)

2007-01-14 7:06 am
✔ 最佳答案
呢個問題其實好多人都會答錯,特別係好似香港呢啲使用粵語嘅地區。好多人都唔知佢哋真正嘅意思,都搞錯咩係「書面語」同「口語」事實上連好多老師都係錯。



「口語」唔係指 粵語字詞,或者所謂嘅「ICQ語言」
「書面語」唔係指 香港學生喺中文堂作文被迫一定要用嘅寫法


「書面語」同「口語」都係語言學上嘅名詞,
現時世上已知嘅7000幾種語言,2000幾種都有「書面語」。



「書面語」即係 Written language
TheFreeDictionary.com 嘅解釋:
「Noun 1. written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by means of written symbols」
意思即係: 用 書寫符號(文字) 嘅方式嚟溝通
中文維基:
「書面語是人們在書寫和閱讀文章時所使用的語言。... ... 」

Wikipedia:
「A written language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language by means of a writing system...」





「口語」即係 Spoken language

TheFreeDictionary.com 嘅解釋:
「Noun 1. spoken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by word of mouth」
意思即係: 用 口頭嘅話語 嘅方式嚟溝通

中文維基:
「口語是口頭交際使用的語言,是人類應用最廣最早出現的語言。所有的民族都有口語。是通過聲音傳播的。... ... 」

Wikipedia:
「A spoken language is a human language in which the words are uttered through the mouth...」



簡單啲嚟講...

「口語」一定係透過聲音傳播嘅!而
「書面語」就一定係文字嘅紀錄。

「口語」係睇唔到(即凈係聽到),
「書面語」凈係睇得到(即聽唔到、聞唔到...(凸字就摸到))嘅 。

例子:
「呢個問題其實好多人都會答錯」
呢個係 一個 粵語 嘅 書面語 例子 - - - 可以叫做「粵語書面語」

「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也會答錯」
呢個係 一個 普通話 嘅 書面語 例子 - - - 可以叫做「普通話書面語」

如果要係呢度示範一個口語嘅例子,就唔附上一個聲音檔案唔得喇。
你而家喺「香港人講廣州話」睇緊嘅呢篇文章,都係一篇 粵語 嘅 書面語。
2007-01-14 7:30 am
對香港人來說,「口語」通常指我地日常既廣東話用字.「書面語」就指通用規範既中文,通常係指以普通話為基礎既中文用字.所以對香港人來說,口語與書面語既分別會比較大,因為我地既廣東話用字一般都唔會寫落文章果到.

但對北方人即是說普通話的人來說,兩者可以說無分別,因為書面語就是以普通話為基礎,所以佢地可以做到「以手寫我口」.

不過,只要經過學習,要寫出書面語是絕對唔難的,例如香港人成日講「o既」這個字,我地在書面語上就會轉用「的」這個字,只是用字不同罷了.不過,你堅持寫口語的話,就會造成文字溝通的障礙.中國有八大方言,每種方言都有各自的一套用字習慣,如果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方言書寫的話,就會因為各自的方言不通而造成溝通障礙.所以,我地係書寫習慣上,最好用一套現在通用規範既中文,亦即是以普通話為基礎既「書面語」啦!
參考: me
2007-01-14 7:09 am
書面語是人們在書寫和閱讀文章時所使用的語言。它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發展來的,是在文字產生之後才出現的。並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書面語,因此也只有識字的人才認識書面語。

書面語不僅可以記錄歷史上語言的變化,而且隨著文字的傳播,會將一種語言向其他語言地區擴散,使其他語言範圍內受教育的人被另一種書面語影響,而將這種書面語的成分帶入口語,影響當地口語的變化,使各種不同語言加快互相融合的速度和範圍。

So it is something that we just say, by the word couldn't be wriiten down.



口語是口頭交際使用的語言,是最早被人類普遍應用的語言形式。所有的民族都有口語。口語通常是通過聲音傳播的。根據需要,文學作品中也常以文字記敘口語。

口語靈活多變,多因場合與發言者不同而被自由使用。因為發言者與聽者同在現場,有時這種發揮不但不影響聽者理解,反能更生動地體現發言者心態,或使語言簡潔化。與口語相對,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用於書面表達的語言。口語成為書面語言後則比較固定,語法更嚴謹,有利於準確地流傳。

經過一段時間後口語和書面語差別就有加劇的趨向,原因是口語不斷隨時間與地方而變化,而書面語相對穩定。經過教育的人會從書面語學習採納嚴謹的語法用於口語,而書面語經過一段時間後也需要改變以適應口語的變化,否則懂書面語的人會越來越少。語言學家從書面語文獻和現代口語的差別中可以研究語言的歷史發展變化。

始終有些口語表述很難應用於書面,因為它們只要在場雙方理解就好,缺乏一個既定標準,甚至連對應字詞都沒有(僅僅有既定發音)。或者,由於口語結構相對散亂,如又缺乏語言環境,可能造成歧義與費解。因此,越正規的場合,人們越喜歡使用書面化的語言。

據考察,古代中文(古文、文言文)與口語(白話)的差別是相當大的。這自有它的歷史背景。近代的白話文運動令口語式的寫作得以普及。具體參見文言文,白話文運動。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A3%E8%AF%AD&variant=zh-hk"


this is the speaken language. it could be speaken and written
2007-01-14 7:08 am
書面語是人們在書寫和閱讀文章時所使用的語言。它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發展來的,是在文字產生之後才出現的。並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書面語,因此也只有識字的人才認識書面語。

書面語不僅可以記錄歷史上語言的變化,而且隨著文字的傳播,會將一種語言向其他語言地區擴散,使其他語言範圍內受教育的人被另一種書面語影響,而將這種書面語的成分帶入口語,影響當地口語的變化,使各種不同語言加快互相融合的速度和範圍。

例句
書面語:他在做什麼?
口語:佢係到做咩?


口語及書面語在粵方言區的定義:
就普通話而言,其口語和書面語雖有差異,但大致是統一的。所謂「我手寫我口」的理想,在普通話中大抵可以實現。換言之,就普通話而言,書面語和口語均可為文,兩者不同程度的結合和運用,就形成了文章不同的風格。而在粵方言區,口語指的是我們平時說的廣州話,而書面語指的是規範的現代漢語,即普通話。就方言和現代漢語規範語而言,兩者在語音、詞彙、句法方面的差異都比較大,故此廣州話口語只能說、不能寫,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目前還不能達至「我手寫我口」的理想。

口語及書面語在詞語和句法方面的對應規律
詞語方面,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差異,本節目涉及的有以下幾點:

名稱不同:例如廣州話口語叫「百足」的小動物,書面語寫作「蜈蚣」,口語說「蠄蟧」,書面語寫作「蜘蛛」。而在熟語方面,同一個意思也有用不同詞語來表達的。如口語「擺烏龍」,書面語表達為「弄錯了」,口語「倒瀉籮蟹」,書面語為「狼狽不堪」。它如「濕濕碎」和「零零碎碎」,「囉囉攣」和「焦躁不安」也都如此。

古今有別:不少廣州話口語在古代用作書面語,讀來十分文雅。好像「明月幾時有」的「幾時」,「問君能有幾多愁」的「幾多」,與當今流傳的口語並無差異。然語言是不斷變遷的,就當今而言,「幾時」就要寫作「甚麼時候」,「幾多」要寫作「多少」,這就叫做「古今有別」。

次序不同:口語和書面語中有的詞彙,它們的詞素相同,只是構成的次序相反。例如書面語的「鞦韆」,口語作「韆鞦」,書面語的「公雞」、「羮匙」,口語分別作「雞公」、「匙羮」等等。

音節單雙有別:廣州話口語由古代傳承而來,具有古漢語的特徵,所以單音節詞彙特別多;而現代漢語則雙音節比較多。諸如口語的眼、耳、衣、襪、裙、褲、稻、麥、橙、李,在書面語都要寫成雙音節:譬如眼要寫成眼睛,耳要寫成耳朵,衣要寫成衣服。這實際上也屬於「古今有別」。

形同義不同:這一類詞語,彼此的字形完全相同,只是意義差別很大,經常是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例如「班房」,口語的意思是課室,而書面語的意思則為「監獄或拘留所」。又如「馬蹄」,口語的意思是一種蔬菜――荸薺,而書面語的意思則為馬的蹄子。它如「打尖」,口語的意思是旅途中休息吃點東西,而書面語的意思則為排隊不守秩序。

句法方面,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差異,本節目涉及的有以下幾點:

趨向動詞在句中的位置:表示往何處去的趨向動詞,譬如「去」字,在口語中常放在句子的前面,而在書面語中常置於句子後面。好像口語「去博物館」寫成書面語是「到博物館去」,「後日上廣州」寫成「後天到廣州去」,「落街行下」寫作「上街去走走」等。

雙賓語句中賓語的位置:在口語句子中,雙賓語的位置是「物前人後」,而書面語句子則相反,是「人前物後」。例如口語句子「我畀朵花你」、「唔該畀杯茶我」,書面語分別是「我給你一朵花」「勞駕/請給我一杯茶」。

比較句中形容詞的位置:在口語句子中,形容詞於比較對象之前:「我肥過你」;而書面語句子形容詞則在比較對象之後。「我比你胖」。又譬如:「地鐵快過巴士」和「地鐵比公共汽車快」;形容詞「快」,一個在前,一個在後。

某些副詞在句中的位置:「多」、「先」這些副詞,口語句子放在動詞的後面:「天氣凍,着多件衫」;書面語句子則放於動詞的前面:「天氣冷,多穿件衣服。」。又如「我食先。」和「我先吃」,「先的位置一後一前」。

某些疑問詞在句中的位置:某些疑問詞於書面語句子中要置於句末。例如口語句子「你有冇去過北京呀?」書面語應該是:「你去過北京沒有?」或者:「你去過北京嗎?」口語句子「你有冇買戲飛呀?」書面語應該是:「你買了電影票沒有?」或者:「你買電影票了嗎?」

書面語以京式中文為標準

粵語:我高過佢(所謂口語)(日本橋本萬太郎稱之為順行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部稱之為A過式)(SJ+A+M+ST)
京話:我比他高(現今書面語)(日本橋本萬太郎稱之為逆行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部稱之為比A式)(SJ+M+ST+A)

有學者研究過
.粵語所謂格式跟詞彙和聲韻一樣保留中古時代的風味
『老過』榮公六七年-----《送劉五司馬赴任硤州兼寄崔使君》白居易(過字式的參考)
在中國中期用字,『過』字慢慢開始用作取代『于』字

.『佢』字可追溯於宋代《集韻》,本作(人字旁)渠,亦通作渠
是吳地區對他人的稱呼
在清未民初之間章太炎等大學者講辭也出現過『渠』這一字

以在1877年出版的《散語四十章》中粵語已經出現有『呢間屋比口個間好得多』

在於詞彙上,我們應揚棄古詞彙
我們不要寫詩經年代已有的『畀』,已應改作『給』
不應洗『面』,應改作洗『臉』,縱然『面』字比『臉』字更古(陳永明中文一分鐘)

為了統一並規範中文,民國二年,『讀音統一會』以投票的方式選擇用粵語還是北京話為中國國語,雖然經過當時大學者章太炎先生為首強烈狠批北京話與傳統中文的分別,但最後以一票之差一鎚定音將京話定作國語

個人結語
為了方便北方人閱讀,粵人還是避免多用這種優式句字,優式詞彙,退而求其次採用北方的格式,我手寫我口只是準許北方人說的,不是南方人可以說的.個人覺得現今所謂書面語只是昔日的文言文的另一境界,寫文章時所用的語言(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文言文--經過文飾、與口語不同的文體。通常詞句較精簡。相對於白話文或語體文而言。),只不過是更累贅的中文結構.

我非常自豪我懂得粵語......縱然是香港式的..........^^"

2003年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部所出版的《方言》,陳伯輝,吳偉雄《生活粵語本字趣談》,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陳永明《中文一分鐘》http://www.chinahistoryforum.com/index.php?showtopic=15202

補充兩個有趣的詞彙

我們寫文時不要寫『幾時』,而要用『何時』來代替,
縱然唐杜甫《贈八衛士》有【少壯能幾時】,宋蘇東坡《水調歌頭》有【明月幾時有】

我們不要『即係』『即係』作文章,縱然你查《辭源》『即係』是來自中國早期白話小說《水滸傳》

不要問點解,懂中文的都說這是香港口語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58: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3000051KK052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