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人知道 鄭成功的生平和事跡?????

2007-01-14 3:41 am
請詳加說明

回答 (7)

2007-01-14 3:55 am
✔ 最佳答案
鄭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小名福松。後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透過實質的武力攻擊讓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撤退,並流傳下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活動遺跡和傳奇故事。死後葬於台灣臺南鹿耳門港附近。「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閩語的「國姓爺(Kok-Seng-Ya)」。



































生平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1/JapaneseKoxinga.JPG/300px-JapaneseKoxinga.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臺南市鄭成功祖廟內的幼年鄭氏母子塑像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為一武裝海商集團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農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戶島海濱產下鄭成功,因此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七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之後在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住了十餘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這樣的亂世裡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為師。



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田川七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認為明朝氣數已盡、鄭家自身家業一官黨恐也無法跟清廷相抗,不顧鄭成功的反對,把軍隊交給鄭成功和鄭鴻逵(鄭芝龍弟)後,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談判投降事宜。不料此時鄭家內鬨,清軍趁虛而入並奪下了鄭家根據地泉州城,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自盡身亡。因此鄭芝龍也失去了談判的籌碼,之後在清廷的處境漸壞。



「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今金門縣烈嶼鄉)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其後漸漸整合鄭家所有的勢力,以及在父親留下來的軍隊與海商貿易事業上作更進一步的發展。永歷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歷年號,永歷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鄭成功一方面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闢貨源以和外國人貿易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砲、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發展情報組織(相傳即為天地會、洪門)。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廷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東進台灣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0/Koxinga_statue.jpg/250px-Koxinga_statue.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安平古堡的鄭成功像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向清廷建議「滅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衚衕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財務嚴重惡化,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荷蘭人所統治的大員地區(今台灣南部),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普羅民遮城 (Provinta,今臺南赤崁樓),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臺南市安平古堡)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其父所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荷蘭在臺灣的末代殖民總督揆一(Frederik Coyett)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於締和條約上,投降撤離台灣。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臺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臺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衞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6月23日病逝,享年39歲。原葬臺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對海外華人的保護

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起兵抗清後,於轉戰中國大陸東南部期間,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臺灣及東南亞各地。



抗清期間,鄭成功為了籌備糧餉而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並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另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採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菲律賓這個名字,就是來自西班牙國王菲臘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余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臺灣後,遣使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臺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到時可裡應外合,但還沒出兵,鄭成功就於1662年6月23日逝世。



後來其兒子鄭經也於1670年和1671年兩次準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最終沒有出兵。














軼聞傳說





地名



臺北市劍潭

相傳1660年代,鄭成功及其所屬軍隊行經此河河段時,遇見神怪與神怪造成的大風浪,為伏怪,鄭成功拋一身邊寶劍,始降服神怪。後人為紀念此事件,故將該河段與所涵蓋流域皆以劍潭命名。但經後人考證,此一民間傳說並不確實。





臺中縣大甲鎮鐵砧山的劍井

南投縣草屯鎮

據傳為明末鄭成功率軍征番,駐軍於此,兵士丟棄舊草鞋棄草鞋成墩,所以舊名「草鞋墩」





臺北縣鶯歌鎮的鸚哥石

基隆市的仙洞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4%AD%E6%88%90%E5%8A%9F&variant=zh-hk


2007-01-14 11:39 pm
鄭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小名福松。後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透過實質的武力攻擊讓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撤退,並流傳下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活動遺跡和傳奇故事。死後葬於台灣臺南鹿耳門港附近。「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閩語的「國姓爺(Kok-Seng-Ya)」。

鄭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小名福松。後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透過實質的武力攻擊讓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撤退,並流傳下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活動遺跡和傳奇故事。死後葬於台灣臺南鹿耳門港附近。「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閩語的「國姓爺(Kok-Seng-Ya)」。

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田川七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認為明朝氣數已盡、鄭家自身家業一官黨恐也無法跟清廷相抗,不顧鄭成功的反對,把軍隊交給鄭成功和鄭鴻逵(鄭芝龍弟)後,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談判投降事宜。不料此時鄭家內鬨,清軍趁虛而入並奪下了鄭家根據地泉州城,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自盡身亡。因此鄭芝龍也失去了談判的籌碼,之後在清廷的處境漸壞。

「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今金門縣烈嶼鄉)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其後漸漸整合鄭家所有的勢力,以及在父親留下來的軍隊與海商貿易事業上作更進一步的發展。永歷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歷年號,永歷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鄭成功一方面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闢貨源以和外國人貿易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砲、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發展情報組織(相傳即為天地會、洪門)。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廷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東進台灣

安平古堡的鄭成功像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向清廷建議「滅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衚衕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財務嚴重惡化,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荷蘭人所統治的大員地區(今台灣南部),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普羅民遮城 (Provinta,今臺南赤崁樓),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臺南市安平古堡)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其父所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荷蘭在臺灣的末代殖民總督揆一(Frederik Coyett)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於締和條約上,投降撤離台灣。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臺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臺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衞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6月23日病逝,享年39歲。原葬臺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

對海外華人的保護
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起兵抗清後,於轉戰中國大陸東南部期間,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臺灣及東南亞各地。

抗清期間,鄭成功為了籌備糧餉而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並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另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採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菲律賓這個名字,就是來自西班牙國王菲臘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余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臺灣後,遣使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臺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到時可裡應外合,但還沒出兵,鄭成功就於1662年6月23日逝世。

後來其兒子鄭經也於1670年和1671年兩次準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最終沒有出兵。

鄭成功在統合鄭家軍事上一直是「強人統治」、「嚴刑峻法」,極少接受屬下的意見。然而政治上他的文人背景卻也能讓他以德服眾,同時也有助於他對商業方面的經營,創造出勝過他父親的局面。

因鄭成功為漢日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姓爺合戰》的淨琉璃劇,風靡一時。

臺灣日治時期,日人拆除為數不少的漢人廟宇。但位於臺南,清代設立祭拜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並另在旁興建和風建築「開山神社」,亦供奉鄭氏,形成雙廟格局。直至戰後,開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則將原先閩式建築整修為北方朝廷式。

中國把鄭成功看作從荷蘭人手上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日本則把鄭成功看成第一個日裔子孫經營台灣的例子,而部分有台獨傾向的台灣漢人則把鄭成功看成漢人脫離中國統治,移民台灣,建立新天地的典範。日後中華民國在臺南市東區沿用日人統治台灣時所成立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日軍營舍等軟硬件設備,以鄭成功之名成立省立成功大學,日後改名為國立成功大學,以感念這位對台灣經營開發有重大貢獻的華人英雄。


尋三寶復明
有天,鄭成功(下簡稱鄭)到泉州的仙公廟去,問仙公明朝有無中興的可能。仙公說:「你是明朝忠臣,若想中興明朝必先到台取三寶:一個玉印、一件烏山柴、以及出米岩。」
2007-01-14 3:29 pm
鄭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中國福建南安人。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後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透過實質的武力攻擊讓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撤退,而流傳下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活動遺跡和傳奇故事。死後葬於台灣臺南鹿耳門港附近。「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國姓爺」。

生平: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為一海盜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農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戶海濱產下鄭成功,因此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七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之後在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住了十餘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這樣的亂世裡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為師。

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七左衛門(又名田川次郎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2007-01-14 3:57 am
鄭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福建省南安人。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父為鄭芝龍,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小名福松。後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透過實質的武力攻擊讓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撤退,並流傳下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活動遺跡和傳奇故事。死後葬於台灣台南鹿耳門港附近。「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閩語的「國姓爺(Kok-Seng-Ya)」。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為一武裝海商集團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農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戶島海濱產下鄭成功,因此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七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之後在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住了十餘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這樣的亂世裡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為師。

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田川七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更多在維基.....生平
1.1 反清
1.2 東進台灣
2 对海外华人的保护
2.1 多次欲攻取菲律宾
3 評價
4 軼聞傳說
4.1 地名
4.2 尋三寶復明
4.3 預兆
5 相關條目
6 參考资料
參考: 維基-鄭成功
2007-01-14 3:47 am
<<民族英雄郑成功>>>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诗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湾的艰难历程,无限深情地抒发了自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公元1645年,清军已占领明朝大半江山,南明隆武帝退守福建,在总兵郑芝龙的庇荫下苦苦支撑。隆武帝对明朝前途十分担忧,北有清军,又把台湾丢给了荷兰人。此时郑芝龙之子郑森求学归来回到福建,隆武帝见郑森英姿勃发,感其报国之志,遂赐其国姓,并名“成功”,希望他振兴大明,收复台湾。在清军收买下,郑芝龙决定降清,郑成功悲愤中与父亲决裂。尽管郑成功奋力抵抗,无奈势单力薄,清军攻下福州城,隆武帝败亡。郑成功退守厦门以图后计。
—晃十几年过去,收复台湾的理想如火焰时时在心中烧灼着郑成功,此时的厦门每日都有大量的台湾百姓因不堪忍受荷兰殖民者的压榨逃奔而至。荷舰屡屡轰击厦门,封锁海上商道,有恃无恐。遥望着近在咫尺的宝岛,目睹荷兰殖民者的暴行,郑成功下定决心收复台湾。郑成功的红颜知已薛良冒死赴台寻找一位名叫何斌的人,此人知晓荷军在岛上的布署。薛良到台湾,找到何斌,但自己被扣为人质。何斌带回海图,郑成功找到了攻打台湾的最佳路径和时机。
1661年4月,郑成功率兵两万五千、战舰二百艘进发台湾,清康熙帝下令清军不得趁机进攻,让郑成功放心大胆地收复台湾。郑成功率军凭借大潮天降神兵于赤嵌城下,荷军仓惶应战,眼看抵挡不住,将薛良等人押在城头作为人质,薛良遥望郑成功,微笑着毅然跳下城楼。郑成功率众将士杀出一条血路,攻下赤嵌城。8个月后,荷军总督揆一签下投降书,交出台湾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7-01-14 3:47 am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為一武裝海商集團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農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戶島海濱產下鄭成功,因此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七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之後在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住了十餘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這樣的亂世裡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為師。

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田川七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编辑] 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認為明朝氣數已盡、鄭家自身家業一官黨恐也無法跟清廷相抗,不顧鄭成功的反對,把軍隊交給鄭成功和鄭鴻逵(鄭芝龍弟)後,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談判投降事宜。不料此時鄭家內鬨,清軍趁虛而入并奪下了鄭家根據地泉州城,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自盡身亡。因此鄭芝龍也失去了談判的籌碼,之後在清廷的處境漸壞。

「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今金門縣烈嶼鄉)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其後漸漸整合鄭家所有的勢力,以及在父親留下來的軍隊與海商貿易事業上作更進一步的發展。永歷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歷年號,永歷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鄭成功一方面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闢貨源以和外國人貿易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砲、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發展情報組織(相傳即為天地會、洪門)。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廷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编辑] 東進台灣

安平古堡的鄭成功像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向清廷建议“滅賊五策”,内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財務嚴重惡化,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荷蘭人所統治的大員地區(今台灣南部),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普羅民遮城 (Provinta,今台南赤崁樓),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其父所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荷兰在台湾的末代殖民總督揆一(Frederik Coyett)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於締和條約上,投降撤離台灣。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臺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6月23日病逝,享年39歲。原葬臺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2007-01-14 3:45 am
獨具特色的民族英雄

對歷史知識稍有興趣的人都能夠真切地體認,鄭成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獨具特色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所生活的時代,值17世紀上中葉,中國大地正處於天崩地裂、內憂外患的年代。在強勁崛起的滿清政權的軍事進攻下,殘明政權山河破碎、風雨飄搖。與此同時,人類歷史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世界呈現出第一波的全球化。西方殖民者為追求高額商業利益,競相把擴張的矛頭指向東方。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于1624年佔據了我國的寶島台灣,並時刻覬覦東南半壁。面對清政權推行民族壓迫政策,面對荷蘭殖民者咄咄逼人的侵略野心,時代呼喚出了一代英雄鄭成功,他自覺地肩負起歷史的重任,高舉義旗同清政權作頑強的抗爭,企圖挽狂瀾于既倒,恢復明朝統治的正朔。他以“堅冰可渡”的非凡膽魄,率領大軍東渡台灣海峽,完成了驅逐荷夷、光復祖國寶島的壯舉。他用短短的一生,譜寫了悲壯激越、可歌可泣的輝煌篇章。

與歷史上其他英雄人物相比較,鄭成功是唯一一位可以串聯中國大陸、台灣、日本與荷蘭的歷史人物。在海峽兩岸,鄭成功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在鄭成功大部分時間所居住的閩南和台灣,有關鄭成功的史跡隨處可見,傳說耳熟能詳。特別是在台灣,祭祀鄭成功的宮廟達140余座,每年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在閩臺老百姓的心目中,鄭成功兼具有民族英雄、祖先、神明與傳奇人物的特色。在日本,鄭成功也深受崇敬。1624年,鄭成功誕生於日本平戶,他的父親鄭芝龍是南安石井人,他的母親田川氏是日本人。因此,鄭成功的身上,流淌著中日民族交融的血液,在中日兩國源遠流長的交往史寫下了一段佳話。1962年,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政府,修建了一座中日式宮祠---鄭成功廟,前往朝拜者絡繹不絕。在西方,鄭成功也倍受關注。西方的文獻,通常把鄭成功稱為“國姓爺”。他用堅強有力的軍事手段和成熟靈活的外交手段同荷蘭人打交道,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令他的對手也不得不折服。如果查閱史書,人們還可以發現,荷蘭人從佔領台灣到被逐出台灣,前後達38年(1624-1662),而這38年正巧是鄭成功的一生。有人因此驚嘆地評說,鄭成功這一偉人仿佛天生就是註定為中國完成驅荷復臺的偉業的。

鄭成功是那個年代集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經濟家于一身的大英雄。他雖然只活了短暫的38年,但是他的輝煌功業和人格魅力卻光彩奪目,他用全部的忠誠和激情,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楷模,他用自己成功和失敗的戰例,豐富了中華軍事文化的寶庫,他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給人間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氣,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03: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3000051KK040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