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地質史
相對於45億歲的地球,香港的岩石年紀尚輕,可追溯至4億年前的泥盆紀。當時香港由大片河谷平原覆蓋,河水流向東南方,而河水氾濫帶來的軟泥則有利原始植物生長,海岸地區也將海洋生物的殘骸沉積到沿岸海洋軟泥之中。這些沖積物逐漸形成新界東北部船灣、黃竹角咀和赤門北岸一帶的岩石。至3億5000萬年前的石炭紀早期,熱帶淺海淹沒香港,水面下降後的沿岸沼澤地區出現植物,軟泥地面則有枯萎的植物。這些物質經過掩埋、遇熱及擠壓,分別成為埋在地表下的大理岩,以及含有石墨的片岩,分佈於香港西北部。2億9000萬年前的二疊紀時期,香港再次被淺海所淹,沉積物混入砂礫、海洋動物及珊瑚的殘骸,經過沉埋、壓迫,岩石被巨大的地殼力量扭曲及變形,形成摺曲、拱起或斷層的狀態。這類岩石分佈於吐露港的馬屎洲和丫洲。
1億6400萬至1億40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時期,香港發生多次火山爆炸,噴出大量熔岩及火山灰。香港的岩石約有一半由火山岩所形成。噴至火山口邊的火山灰冷卻成為切面是六邊形的石柱,可見於果洲群島及今萬宜水庫。而未有噴出的熔岩則在地底深處慢慢冷卻凝固,形成藏有粗大礦物顆粒的花崗岩。1億年前白堊紀的香港則是一片乾燥荒蕪,中國大陸的洪流偶爾會把砂石和軟泥沖積到香港,形成紅色的岩石層,見於東北部的赤州和烏蛟騰。考古學家發現這個時期的岩石並無生物痕跡,但廣東省內發現的白堊紀恐龍化石則反映鄰近地區可能有恐龍出沒。
直至8000萬至5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和第三紀早期,氣候變得潮濕,香港逐漸形成遼闊的淺湖。雨季和旱季循環交替,為湖底的軟泥舖上一層又一層的鹽分凝固物,形成東坪洲所見的粉砂岩薄層。湖泊周邊的植物昆蟲則形成化石。到了5000萬年前的第三紀,氣候和現時一樣溫暖潮濕,陸地隆起,風化侵蝕形成今日地理景觀。200萬年前第四紀的冰河時期,大片冰原由南北極推進,全球水平面下降;到了1萬8000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期,海面比現時低130米,香港陸地面積會在南邊多120公里。及後氣候回暖,海平面回升,淹沒山谷形成彎彎曲曲的海岸線,以及兩百多個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