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導致普通話在香港變得重要?

2007-01-13 6:27 pm
什麼原因導致普通話在香港變得重要?
請從經濟、政治及文化等原因說明
thx~!

回答 (4)

2007-01-13 7:05 pm
✔ 最佳答案
因為中國在world地位高左,經濟發達左
香港回歸左,又有自由行
好多行業都涉及大陸
因此導致普通話在香港變得重要
參考: me
2007-01-13 6:41 pm
mandarin the most spoken language in the world, it's important in all the world, not only in hk
even foreigners know the importance of mandarin and want to learn it
2007-01-13 6:39 pm
普通話是中國的共通語。
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中國大陸、港澳)、國語(台灣)、華語(東南亞),是指現當代於漢語主要流傳地區被當成漢語標準音的漢語口音,廣泛應用於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及海外華文社會。這些標準語均以北京話為基準音,以漢語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普通話、國語、華語,三者在語音、辭彙、語法上有著一定的區別。基於中立和政治正確的原則,本文以標準語而非這三個詞的某一個來指代現代漢語標準語。
歷史沿革與地位
1949以前
現代漢語標準語繼承於始於北宋、定命於元明的“官話”體系。
1909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漢語標準語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新老國音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漢語標準語推動計劃被重新進行。1913年的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它的特點是“京音為主,兼顧南北”,具有入聲。“統一會”還制定了註音字母第一式。
此後,“國音”在中國全國範圍內推行。到了1924年—1926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將國音修訂為“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即新國音。
“國語”的定形
1932年5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佈並出版以新國音為準《國音常用字彙》,這代表著現代漢語標準語第一個系統--國語系統的正式成形。1932年-1949年以來的國語廣播,基本上都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基準的形式,各地的漢語標準語是一致的。
1949年以後的國語系統、普通話系統、華語系統,均緣於這個時期的國語系統。
1949年以後
1949年之後,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漢語標準語(分別為國語系統和普通話系統)沿不同的軌跡發展。此外,在東南亞等華人地區,有源於國語系統的華語系統。
國語系統:
台灣於1945年至戒嚴結束,一直以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國語發音作為漢語標準語,儘管台灣大多數人的國語發音與這種“標準音”有著明顯的區別。戒嚴結束後,台灣大多數人的國語發音已被台灣主流社會所接受,被稱為台灣國語,而自中國大陸帶來的不帶“台灣味”的“標準”國語發音(如鄧麗君的發音)則不在台灣青年人中流行,成為了“老派國語”。
普通話系統:
中國大陸於1955年開始,用普通話來稱呼漢語標準語。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機構的解釋,“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不稱為“國語”是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普通話仍以北京音為基礎,與(老派)國語相比,在單字的發音上幾乎相同,但在聽感(涉及到語調等)、辭彙上又有不同。自1950年代起,各時期普通話的特點亦有所變化,兩者已有一定的區別。到了現在,普通話和台式國語的差別已經相當明顯了。
華語系統:
在東南亞華人社區裡,華語是漢語的意思,但實際上,華語往往特指漢語標準語,而不指東南亞華人最常見的母語-幾種漢語南方方言。東南亞華語的標準語大致繼承了老派國語-普通話的體系,但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發音、辭彙甚至語法往往帶受母語方言和非漢語的影響,與普通話、國語有一定的差別。
地位
政治地位
普通話和國語分別是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官方語言,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由於中國人在封建專制下產生的僵化思想,大一統思想,個性的缺乏,以及因近代落後產生的民族主義話語霸權,方言經常被視為不上臺面的土話,現代化的阻礙。在大陸,“推廣普通話”被作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寫入了憲法;方言的使用則受到了限制。上世紀末期,中國大陸曾對方言在公眾場合的使用進行限制,除粵語因其統戰價值外,方言一般嚴禁在電視媒體使用。近年來,這種限制有所放開,各個地方電視臺方言類節目層出不窮,不少城市有方言類新聞節目和電視劇,但多以娛樂類為主,例如上海台的情景喜劇《老娘舅》,蘇州台的蘇州話新聞《山海經》,南通台的《總而言之》,廣東台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等。教育部也推行“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的運動,致使在某些省的某些學校出現了禁止學生講方言的情況。在某些地區,一邊倒的推普政策致使九十年代生的小孩子無法流暢地使用方言,方言和地方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強制推普遭到了網路輿論的批評。在上海,廈門等城市,政府對傳承方言已有一定的認識。在台灣,蔣氏政府也曾推行強制推廣國語、限制方言的政策,但現在已不施行。
在新加坡,李光耀政府鼓勵人民使用華語溝通(說華語運動),當地電視台在播放閩語電視劇時會先配上華語對白。
生活地位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以前,習慣說普通話的人很少,人們在生活中往往使用當地方言進行交流。近年來,這種現象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在移民地區,如深圳特區,普通話已取代當地原住民方言(客家話、圍頭話)和當地強勢方言(廣州話)成為第一交流用語;
在許多特定場所,如大型機構、地級以上政府部門、高等院校,一般而言普通話是唯一通用的語言。
在許多北方地區(主要是流行中原官話、晉語的部分地區),城市裡已經出現當地年輕人不會說當地方言,只會說普通話的情況;在其它地區,城市年輕人的母語也受到了普通話的影響,方言表達能力相對上一代有較大的退化。
關於“是否應該推普(推廣普通話)”“推普同時是否要限制方言使用”“推普是否必然造成方言萎縮”等命題,在中國大陸民間一直有爭論。
台灣:儘管政府已放棄了方言限制政策,但國語仍是主要交流用語之一。
東南亞、港澳:本地華人主要以漢語南方方言為母語。近年來,華語、普通話在這些地區升溫,逐漸成為商業通用語之一,但離日常交流用語還有很大的距離。
語音系統
下麵以普通話為例,介紹漢語標準語的語音系統。
對漢語而言,單音節(單字)發音可分為聲母、介音、韻母、韻尾、聲調五個要素;超音節(詞句)發音還存在連續變調等要素。對普通話而言,介音、韻母、韻尾則被合成稱為“韻母”。
單音節發音
聲母 韻母 聲調
普通話的聲韻母系統基本沿襲了北京話系統,兩者主要的不同在於zh,ch,sh在北京話多發卷舌音而普通話多發翹舌音;台灣國語則避免發出卷舌音。普通話的聲調亦大體繼承北京話的系統,即陰平55,陽平35,上214,去51,以及輕聲;台灣國語的上則為21。
2007-01-13 6:31 pm
是說香港人和旅遊人士談天時,可用普通話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14: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3000051KK009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