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這是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楚懷王對他變法圖強的主張不但不聽,反而把他撤職,逐出京城。屈原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憂民的著名詩篇。
後來,秦國攻破楚國的京城郢都,屈原覺得一切希望都已破滅,就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這一天,跳進汨羅江 ( 今湖南長沙南面 ) 自盡,以身殉國。
傳說當地的人聽到消息以後,十分悲痛,紛紛划著船去搶救,人們不忍心屈原被魚吃掉,就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古人划船去救屈原,後來就衍化成龍舟競渡的風俗;而古人不忍心屈原被魚吃掉而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來就衍化成為端午吃粽的風俗
中秋節的起源,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說法,也流傳著如"嫦娥奔月"、"月神生日"等神話故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祭典,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對於秋天豐收的喜悅和感恩,酬神祭祖,向月神祈年、祈生育,將月神女性化、大母神化和秋分之夜望月占年,都是構成後世中秋節習俗的重要內容,並先於戰國時代的楚國形成雛形。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明、清諸朝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人們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歡度佳節。
冬至是一年廿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它的由來,和曆法有直接的關聯。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陰曆的日期則不太一定,但大抵不超過陰曆的十一月。
冬至在《尚書》「堯典」中稱為「日短」,因為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指的就是陰氣到冬至時盛極而衰。相反的,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
除了在氣候上作為寒暑交替的轉捩點外,冬至也因為容易被測定,所以常被用來作為推算曆法中節氣的依據。周代建子,就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為正月。至少到了漢代,冬至就是個公定節日,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冬至前後,加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民間也有句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之備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