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
華羅庚(漢語拼音:Huà Luó-Gēng,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生於江蘇金壇,卒於日本東京。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國解析數論、曲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奠基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
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學習邊工作,僅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學完了數學系的全部課程,並同時自學了英、法、德語,在國際學術雜誌上發表了三篇論文,被熊慶來破格任用為助教。
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名氣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以華羅庚為首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佈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許多重大貢獻。他在多元復變數函數論方面的貢獻,更是影響到了世界數學的發展。按丘成桐的看法,他是三個對當代世界數學潮流有影響的中國數學家之一。另兩個人是陳省身和馮康。
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所長,由於中國科技大學建校所確定的所繫結合的思想,於1958年主持創立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並任數學系主任。因此,中國科技大學設立“華羅庚大師講席”。
他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當選為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應邀到日本東京作學術報告,報告結束後突然心臟病發倒在講臺上,送院後證實不治。
為了紀念他,他的母校江蘇金壇縣中學改為了以他命名的數學學校(江蘇省華羅庚中學)。
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方法”、“華氏運算元”、“華氏不變式”等。他一生著有200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還有10餘部科普作品。
著作
《數論導引》華羅庚著,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優選學》華羅庚著,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多復變數函數論中的曲型域的調和分析》華羅庚著,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高等數學引論》華羅庚著,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典型群》華羅庚、萬哲先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
《從楊輝三角談起》華羅庚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其他:《堆壘質數論》、《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優選法評話及其補充》以及《統籌法評話及補充》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F%AF%E7%BE%85%E5%BA%9A&variant=zh-tw
程大位,字汝思,安徽休寧人。在公元1592年他六十歲時寫成了〔直指算法統宗〕。它是一部應用數學書,以珠算為主要的計算工具,全書共有595個問題。〔算法統宗〕的編成及其廣泛流傳,表示著由籌算到珠算轉變的完成,從此籌算就漸漸被人遺忘而失傳了。
日本至今每年8月8日"算盤節"人們都還是抬著大算盤和算神程大位的畫像遊行,表達對這位珠算推手的尊崇。程大位(1533年-1606年,明朝)生在商人家庭,自幼就聰明好學,根據《程氏宗譜》記載,說他精於古篆,並善用算數。少年時隨父經商,足迹踏遍吳楚。宋元時,中國仍以籌算計數,至明朝漸漸換以珠算代之,他在商務往來中,因感受到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方便,所以計畫編撰一部簡明實用的數學書籍。行商之餘,他遍訪數學名家和珠算能手,不惜重金購求遺書,還大量搜集古代的數學難題和計算方法並努力研讀以增進自己對數學基礎理論的認識。40歲,棄商專心著書。程大位經過近20年的刻苦鑽研,就在花甲之年,完成了影響後世深遠的《算法統宗》一書,總計17卷,並自費刊印發行。後來程大位又修訂出版發行《算法統宗》的簡明本《演算法纂要》共4卷, 並成爲後世民間算家的基本讀本。程大位除了在珠算方面有很大成就外,還發明了一種「丈量步車」,以竹篾製作,類似今天的皮尺,上標長度單位,解決了實地丈量的用尺問題。
《算法統宗》,全書名是《新編直指算法統宗》,內容包括當時能收集到的各種實用數學問題和數學方法,並循《九章算術》的編撰方式,按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盈肭、方程、勾股等九項,敍述各種問題及解法,共計九章,包含整數、分數的加、減、除、乘、乘方、開方等基本知識,其中珠算開方法是歷史上首次記載於書籍中。書裡列舉出各種計算方法,並比較出最便利的算法,例如他認爲乘法以留頭乘是最好的,而開方法以商除法是最好的。這些運用方便且計算準確的方法,沿用至今仍是人們常用的珠算法,如珠算除法的《九歸歌》「二一添作五,逢二進一十……」。《算法統宗》的精華部分,是詳盡介紹了珠算,以及珠算的各種方法和歸除口訣,對於推動珠算取代籌算貢獻甚鉅,這推動了算盤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以致清朝時珠算已完全是計數的主要算法了。此外,書中以圖形加以詳細說明,書中列舉近600道計算題,且都附有詳細注釋、解法。
這時期因生產技術進步,商業行為普及,高深數學研究反而幾近停頓,但是商業數學卻普及了,當然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影響很大, 書中的第13~16卷多是用口訣、詩歌編成的問題,詩歌文字較深邃,還好都經注釋解釋過,所以一般大眾都能一窺其數學涵義,並廣為應用。以往國中數學第一冊課本引用《算法統宗》中的題目:
「啞子來買肉,難言錢數目,一斤少四十,九兩多十六,試問能算者,合與多少肉?」這個意思是說,有一位啞巴前來買肉,咿咿呀呀說不清自己帶了多少錢。只知買一斤肉不足40文錢,買9兩肉則多了16文錢。請問能算的人,他所帶的錢可買多少兩的肉?(註釋 1斤=16兩)
「昨日酤酒探親朋,路遠迢遙有四程。行過一程添一倍,卻被安童盜六升。行到親家門裡面,半點全無在酒瓶。借問高明能算者,幾何原酒要分明。」
這個意思是說,昨天買酒去探訪親朋好友,路途遙遠有四里路程遠。走過一里路就將瓶中的酒增加一倍,但是每次都讓賣酒童偷掉六升。這樣走過四個地方後來到親戚家門口,瓶裡一滴酒都沒了。請問能算高手,原來瓶裡裝酒多少?」(注釋 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10勺,1勺=10秒)。從注釋中也呈現了自商朝以來就沿用的十進位值制。
http://www.mathland.idv.tw/history/ctw.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