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赫哲族歷史的資料

2007-01-13 4:14 am
我想問赫哲族歷史的資料

回答 (4)

2007-01-13 4:18 am
✔ 最佳答案
赫哲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在俄羅斯稱為那乃族,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人口的構成民族之一。赫哲族在中國境內的人數較少,現有4600多人(2000年)。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的同江縣、饒河縣和撫遠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三個民族鄉。

族源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裡江三江流域。 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意為:“東方的人”)、“奇楞”(意為“住在江邊的人”)、“赫哲” 等不同名稱,赫哲人自稱‘用日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明朝時為女真的一支。“赫哲”一詞最早見於《清實錄》。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漢族、蒙古族及其他土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較穩定的族體。於清末進入階級社會。原居住在庫頁島的赫哲族人在清朝被俄國人趕到大陸。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占領東北時期曾對赫哲族、鄂倫春族等民族推行過種族滅絕政策,一度使赫哲族瀕臨滅絕。到1945年,赫哲族只剩下300餘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1982年中國人口普查時,共有1489人,現在,赫哲族人口增長到4200多人。


[編輯] 語言
赫哲族的民族語言為赫哲語,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的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有不少的語彙與滿語相同。現在通用漢語,很少有40歲以下赫哲族人會說赫哲語。赫哲族沒有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文。


[編輯] 民族風俗
由於赫哲族世代居住在大江流域,所以關於赫哲的民族文化大多和魚有關。


[編輯] 日常生活
冬以滑雪板或役犬雪橇為交通,夏以樺皮船、 舢板從事運輸和捕魚。


[編輯] 信仰
赫哲族過去曾信仰薩滿教,相信神的存在。

赫哲族的薩滿多為婦女,平時,薩滿和別人一樣參加勞動,當族群有重大活動或有人邀請時薩滿才會執行薩滿的職能。

赫哲族的薩滿主要從事以下方面的活動:

為患者跳神治病;
春秋兩季跳路神,消災免禍;
為無子女的人跳神求子;
主持祭神儀式;
為死者送魂;
為人判斷吉凶禍福,尋找丟失物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觀念逐漸淡薄,如今已很少有人信仰。


[編輯] 婚姻
赫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實行氏族外婚制。以前多為父母包辦,早婚現象比較普遍。傳統的赫哲族婚禮要舉行“拜老爺兒”的儀式,“老爺兒”是赫哲族對太陽的稱謂。婚宴時,等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新娘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最後同吃麵條,意為夫領婦隨,白頭到老。赫哲族婚禮中,要點長壽燈,燈光在後半夜不能熄滅,祝願過一輩子太平日子。赫哲族寡婦可以改嫁,改嫁時不再舉行婚禮。


[編輯] 喪葬
赫哲族人死後實行土葬,沒有固定的墳地。早年用樺樹皮裹埋,挖個坑後將屍體放入坑中,上面再搭個蓋,然後培起土堆。小孩死後不埋在地里,將屍體用樺樹皮裹起來後放在樹上。


[編輯] 飲食
赫哲族有吃生魚的習慣,對於魚皮、魚籽、魚肉、魚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日常都吃新鮮魚,有把魚穿在烤叉上燒烤食用的,也有蒸熟而食的。此外還將捕魚旺季吃不了的魚用日曬火烤的辦法進行加工,貯存起來以備淡季食用。也吃獸肉。

民族特色菜:

他勒卡 加入蔬菜的涼拌生魚,是赫哲族的特色菜餚。
它斯罕,也稱為炒魚毛 赫哲族的名菜,是用各種鮮嫩的肥魚切成魚絲,再加白糖等佐料炒成。其味道可口味美,且能儲存很長時間不變質。
赫哲族人傳統的主食有“拉拉飯”和“莫溫古飯”兩種。

“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鬆或各種動物油食用。
“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加小米一起煮熟後,再加鹽而成的稀飯。
現在飲食習慣與漢族相同,大部分赫哲族家庭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為主。


[編輯] 服飾
傳統的赫哲族衣服都用鹿皮和魚皮製作。20世紀大部分人以棉布為衣。

赫哲族的魚皮衣服非常有特點,是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乾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再用鰱魚皮線縫製而成。製作工藝十分精巧,是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服裝。


[編輯] 建築
住宅為用樺皮茅草搭成的棚子。有穴居遺風。較普遍地住泥牆草頂房屋。

胡如布”(小型地窖),是赫哲族人早先居住的房子,是向地下挖進約三尺深的坑,坑頂用一、二根粗壯大木鬥作梁,搭上檁子、椽子,支起楔形架子,上鋪箔條或蓋樹枝,培上土成頂蓋。結構比較簡陋。大型地窖稱為“希日兔克”。
“塔克吐”(魚樓),是赫哲族人貯藏魚的地方,一般都建在居所庭院中,幾乎每家都有一座,平時還用來放置漁具等物品。
此外還有“撮羅昂庫”,“闊恩布如昂庫”,“博蘇昂庫”(各種形式的窩鋪)、“溫特合”和“卓”(平房)等建築。


[編輯] 節日
烏日貢節 每兩年一次的民族節日。誕生於1985年,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春節 與漢族的春節基本相同。
此外,還有:

跳路神,赫哲族傳統宗教祭祀節日。
二月二:赫哲族傳統的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節期一天。

[編輯] 文化藝術
赫哲族文化主要表現在赫哲族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漁獵工具、食魚文化等方面。


[編輯] 文學
“伊瑪堪”是赫哲族民間流傳的說唱文學,常在獵場、網灘或漁村土築茅屋裡說唱。內容大部分以英雄好漢,當地的自然風光,青年男女之間的純僕愛情,部落間的戰爭和興衰為主題,當然還會有許多表現漁獵生產的本領、技能的主題,也有少數關於宗教的故事。大多數故事都是以勝利為結局,以團圓而告終。
“說胡力”是以講述為主的民間文學,有寓言、童話、傳說等,大都比較短小,通常是老人講述給兒童進行啟蒙教育。其中有民族特色的赫哲族神話有《莫日根射日》、《月亮》、《北斗》、《彩虹》、《山神的傳說》、《虎的傳說》等。

[編輯] 音樂
赫哲族擅長唱歌,比較有名的民歌和小調有:

烏蘇里船歌 著名的赫哲族民歌,曾經因為版權問題引起官司,現在公認為赫哲族民歌。
赫尼哪 抒情歌曲。
嫁令闊 多為赫哲族婦女勞動時哼唱。

[編輯] 著名人物
吳進才,民歌歌手、“伊瑪堪”演唱家。
尤永貴,民俗畫家,其作品有100多幅被收藏。
烏·白辛,原名吳宇洪,當代劇作家。
尹章義,台灣知名歷史學家,現任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編輯] 參考
http://www.nhyz.org/yxx/mfmz/kzz/kzz.htm
http://news.sina.com.cn/cl/2002-12-29/1048856186.shtml
http://www.gxi.gov.cn/intoguangxi/mzfq/zhmz_xndq/hzz.htm
http://www.bjethnic.gov.cn/mzyd/mzjj-hz.htm
http://218.12.39.38/datalib/2003/Nation/DL/DL-173770
http://www.bsrsxl.com/R/show.asp?id=861
http://www.zytzb.org.cn/zytzbwz/nation/minzufengmao/news19.htm
赫哲族的傳統故事(赫哲語—俄文)
赫哲族服飾論壇
2007-01-20 2:41 am
赫哲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在俄羅斯稱為那乃族,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人口的構成民族之一。赫哲族在中國境內的人數較少,現有4600多人(2000年)。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的同江縣、饒河縣和撫遠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三個民族鄉。

族源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三江流域。 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意為:「東方的人」)、「奇楞」(意為「住在江邊的人」)、「赫哲」 等不同名稱,赫哲人自稱『用日貝」、「那尼臥」、「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明朝時為女真的一支。「赫哲」一詞最早見於《清實錄》。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漢族、蒙古族及其他土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較穩定的族體。於清末進入階級社會。原居住在庫頁島的赫哲族人在清朝被俄國人趕到大陸。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佔領東北時期曾對赫哲族、鄂倫春族等民族推行過種族滅絕政策,一度使赫哲族瀕臨滅絕。到1945年,赫哲族只剩下300余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1982年中國人口普查時,共有1489人,現在,赫哲族人口增長到4200多人。

語言
赫哲族的民族語言為赫哲語,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的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有不少的語彙與滿語相同。現在通用漢語,很少有40歲以下赫哲族人會說赫哲語。赫哲族沒有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文。

民族風俗
由於赫哲族世代居住在大江流域,所以關於赫哲的民族文化大多和魚有關。

日常生活
冬以滑雪板或役犬雪橇為交通,夏以樺皮船、 舢板從事運輸和捕魚。

信仰
赫哲族過去曾信仰薩滿教,相信神的存在。赫哲族的薩滿多為婦女,平時,薩滿和別人一樣參加勞動,當族群有重大活動或有人邀請時薩滿才會執行薩滿的職能。
赫哲族的薩滿主要從事以下方面的活動:
為患者跳神治病;
春秋兩季跳路神,消災免禍;
為無子女的人跳神求子;
主持祭神儀式;
為死者送魂;
為人判斷吉凶禍福,尋找丟失物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觀念逐漸淡薄,如今已很少有人信仰。

婚姻
赫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實行氏族外婚制。以前多為父母包辦,早婚現象比較普遍。傳統的赫哲族婚禮要舉行「拜老爺兒」的儀式,「老爺兒」是赫哲族對太陽的稱謂。婚宴時,等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新娘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最後同吃麵條,意為夫領婦隨,白頭到老。赫哲族婚禮中,要點長壽燈,燈光在後半夜不能熄滅,祝願過一輩子太平日子。赫哲族寡婦可以改嫁,改嫁時不再舉行婚禮。

喪葬
赫哲族人死後實行土葬,沒有固定的墳地。早年用樺樹皮裹埋,挖個坑後將屍體放入坑中,上面再搭個蓋,然後培起土堆。小孩死後不埋在地里,將屍體用樺樹皮裹起來後放在樹上。

飲食
赫哲族有吃生魚的習慣,對於魚皮、魚籽、魚肉、魚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日常都吃新鮮魚,有把魚穿在烤叉上燒烤食用的,也有蒸熟而食的。此外還將捕魚旺季吃不了的魚用日曬火烤的辦法進行加工,貯存起來以備淡季食用。也吃獸肉。
民族特色菜:
他勒卡 加入蔬菜的涼拌生魚,是赫哲族的特色菜餚。
它斯罕,也稱為炒魚毛 赫哲族的名菜,是用各種鮮嫩的肥魚切成魚絲,再加白糖等佐料炒成。其味道可口味美,且能儲存很長時間不變質。
赫哲族人傳統的主食有「拉拉飯」和「莫溫古飯」兩種。
「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鬆或各種動物油食用。
「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加小米一起煮熟後,再加鹽而成的稀飯。
現在飲食習慣與漢族相同,大部分赫哲族家庭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為主。

服飾
傳統的赫哲族衣服都用鹿皮和魚皮製作。20世紀大部分人以棉布為衣。
赫哲族的魚皮衣服非常有特點,是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乾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再用鰱魚皮線縫製而成。製作工藝十分精巧,是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服裝。

建築
住宅為用樺皮茅草搭成的棚子。有穴居遺風。較普遍地住泥牆草頂房屋。
「胡如布」(小型地窖),是赫哲族人早先居住的房子,是向地下挖進約三尺深的坑,坑頂用一、二根粗壯大木斗作梁,搭上檁子、椽子,支起楔形架子,上鋪箔條或蓋樹枝,培上土成頂蓋。結構比較簡陋。大型地窖稱為「希日兔克」。
「塔克吐」(魚樓),是赫哲族人貯藏魚的地方,一般都建在居所庭院中,幾乎每家都有一座,平時還用來放置漁具等物品。
此外還有「撮羅昂庫」,「闊恩布如昂庫」,「博蘇昂庫」(各種形式的窩鋪)、「溫特合」和「卓」(平房)等建築。

節日
烏日貢節 每兩年一次的民族節日。誕生於1985年,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春節 與漢族的春節基本相同。
此外,還有:
跳路神,赫哲族傳統宗教祭祀節日。
二月二:赫哲族傳統的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節期一天。

文化藝術
赫哲族文化主要表現在赫哲族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漁獵工具、食魚文化等方面。

文學
「伊瑪堪」是赫哲族民間流傳的說唱文學,常在獵場、網灘或漁村土築茅屋裡說唱。內容大部分以英雄好漢,當地的自然風光,青年男女之間的純僕愛情,部落間的戰爭和興衰為主題,當然還會有許多表現漁獵生產的本領、技能的主題,也有少數關於宗教的故事。大多數故事都是以勝利為結局,以團圓而告終。
「說胡力」是以講述為主的民間文學,有寓言、童話、傳說等,大都比較短小,通常是老人講述給兒童進行啟蒙教育。其中有民族特色的赫哲族神話有《莫日根射日》、《月亮》、《北斗》、《彩虹》、《山神的傳說》、《虎的傳說》等。

音樂
赫哲族擅長唱歌,比較有名的民歌和小調有:
烏蘇里船歌 著名的赫哲族民歌,曾經因為版權問題引起官司,現在公認為赫哲族民歌。
赫尼哪 抒情歌曲。
嫁令闊 多為赫哲族婦女勞動時哼唱。

著名人物
吳進才,民歌歌手、「伊瑪堪」演唱家。
尤永貴,民俗畫家,其作品有100多幅被收藏。
烏·白辛,原名吳宇洪,當代劇作家。
尹章義,台灣知名歷史學家,現任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2007-01-13 5:20 am
赫哲族 簡介
  赫哲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 口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 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 3個民族鄉。居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人口超過門巴族。

  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0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漁業為主,不論男女老少,都是捕魚好手,以漁業經濟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國北方唯一的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
赫哲族 歷史 Top of Page
  赫哲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的三江流域。隋、唐時期的“黑水”是他們的祖先。過去住北海邊,後來南遷。遼、金時期,赫哲族先民所屬區域為五國部。元朝時期,隸屬於遼陽行達路。明朝時期,赫哲地區歸屬奴爾幹都司。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區域為“呼而哈部”、“窩集部”、“瓦爾喀部”、“使犬部”和“薩哈連部”。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現“赫哲族”名稱。歷史上曾因穿魚皮衣和使犬,而被稱為“魚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國北方以捕魚為主兼事狩獵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直到20世紀初,赫哲族仍處於原始公社末期向階級社會發展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燒殺和土匪的劫掠殺戮,加上傷寒、天花、霍亂等傳染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瀕於民族滅亡的境地,一度只剩下30O餘人。新中國成立後,赫哲族人獲得了新生。赫哲族人長期從事漁業生產,積累了豐富的捕魚經驗。同時,他們也開展了多种經營,如農業、養殖業等,其生活已呈現富裕繁榮的景象。
赫哲族 音樂 Top of Page

赫 哲 族 主 要 分 佈 在 東 北 邊 疆 --松 花 江 , 黑 龍 江 和 烏 蘇 里 江 沿 岸 , 約 有一 千 四 百 多 人 口 。 沒 有 本 民 族 文 字 , 其 語 言 屬 阿 爾 泰 語 系 , 大 多 數 人通 曉 漢 語 , 信 仰 薩 滿 教 。
赫 哲 人 即 興 作 歌 的 能 力 極 強 , 他 們 的 船 歌 , 漁 歌 , 優 美 舒 展 , 悠 揚 深 長 。 這 首 船 歌 風 格 豪 放 , 旋 律 跌 宕 起 伏 , 抒 發 了 赫 哲 人 勞 動 之 餘 的 歡快 心 情 以 及 對 家 鄉 的 愛 戀 .

赫哲族 婚俗 Top of Page
  在男女青年訂婚的過程中,要擺酒宴宴請雙方的長輩和媒人;迎親時,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時,新娘要面朝墻“坐福”,直到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才可下地並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意為夫領婦隨,團結和睦,最後新娘新郎共吃麵條,以表示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赫哲族 服飾 Top of Page
  魚皮衣服是過去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服裝。充分說明瞭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適應環境、創造生活的頑強意志與高度智慧。魚皮衣服是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幹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用鰱魚皮線縫製而成。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只有領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繡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不過,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赫哲族服裝的材料及式樣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魚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體服飾,而是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被收藏於藝術的寶庫博物館之中。
赫哲族 飲食 Top of Page
  赫哲族人喜歡吃“拉拉飯”和“莫溫古飯”。“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松或各種動物油即可食用。“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鹽而成的稀飯。現在與漢族相同,絕大部分人家均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獨特的魚、肉類風味食品,可以分成: 生食 有生魚幹、生肉乾和新鮮生魚。新鮮魚的吃法較多,主要是拌菜生魚。還有一種冬季食用的凍魚片,如果尊貴的客人來了,有一盤凍魚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鮮美涼爽,現在仍然備受人們的歡迎。

  熟食如加工好的鱘、鰉、鮭魚子,其營養價值較高。也將魚片和獸肉蒸、烤、煎、燉、煮、炒等技法加工後食用。其中魚松每餐必不可少。 

  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魚,赫哲人叫“他勒卡”,魚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赫哲族 建築 Top of Page

  瑤族民居善於因地制宜,有“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

  “半邊樓”一般為五柱三間,兩頭附建偏廈,或一頭偏廈,或一頭偏廈前伸建廂房。大門多在屋頭上層屋場偏廈間。此種建築多為紅瑤所建。

  “全樓”相對“半邊樓”而稱;一般建於沿河一帶或半山較平坦的一層地基上。規模及附屬建築與“半邊樓”同。花瑤、盤瑤多居“全樓”。

  “四合院”在較平坦的地面上連接修建四幢“全樓”合成的房屋,中間有一小塊方形空地庭院,故稱“四合院”。這種建築僅為沿河一帶紅瑤富裕人家所居。
赫哲族 習俗 Top of Page
  赫哲人在飲第一口酒前,要用筷頭蘸少許酒甩向空中和灑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諸神。但不喜歡喝茶,有時也把小米炒焦後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葉以及小柞樹的花苞採來曬乾沏水當茶喝,但大多數一年四季均喜歡喝生涼水。  

  赫哲族婦女生小孩時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鯽魚湯、嗄牙魚湯、兔子肉湯以及“莫溫古飯”、麵片、麵湯、雞蛋等食品。產後三天內不能吃青菜,以免產婦和嬰兒瀉肚。在坐月子期間均吃滾燙的熱飯,以免受涼,影響身體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後,必須用麵粉製成油炸薄面塊和各種形狀的薄面點心,供在桌上,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們也食用。
  捕魚者若家有喪事,到捕魚場後,須在網灘上架起一堆火,從火上跨過,以熏晦氣。捕魚期間忌說怪話、謊話,否則觸犯神靈,空網而歸。

  該族篤信“萬物有之”之原始宗教觀念,對山神、河神、樹神等自然之神處處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災禍。忌捕殺飛投住室的雀鳥,信其為亡單之魂所變,有飛來投室者是其靈魂要“轉世”。若捕殺之,則有不育之禍。忌以皮革物陪葬,認為如是則死者亡靈不能升天,也不能再轉生為人。
參考: 網址
2007-01-13 4:19 am
赫哲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 口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 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 3個民族鄉。居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人口超過門巴族。

  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0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漁業為主,不論男女老少,都是捕魚好手,以漁業經濟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國北方唯一的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

歷史
 赫哲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的三江流域。隋、唐時期的“黑水”是他們的祖先。過去住北海邊,後來南遷。遼、金時期,赫哲族先民所屬區域為五國部。元朝時期,隸屬於遼陽行達路。明朝時期,赫哲地區歸屬奴爾幹都司。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區域為“呼而哈部”、“窩集部”、“瓦爾喀部”、“使犬部”和“薩哈連部”。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現“赫哲族”名稱。歷史上曾因穿魚皮衣和使犬,而被稱為“魚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國北方以捕魚為主兼事狩獵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直到20世紀初,赫哲族仍處於原始公社末期向階級社會發展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燒殺和土匪的劫掠殺戮,加上傷寒、天花、霍亂等傳染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瀕於民族滅亡的境地,一度只剩下30O餘人。新中國成立後,赫哲族人獲得了新生。赫哲族人長期從事漁業生產,積累了豐富的捕魚經驗。同時,他們也開展了多种經營,如農業、養殖業等,其生活已呈現富裕繁榮的景象。


收錄日期: 2021-04-27 16:52: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2000051KK037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