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對不對 真的不知道 請解答

2007-01-13 1:03 am
人類有23個染色體 即46條染色單體

那麼人類平日日常生活中 除了生殖的時候 到底是46條染色單體也有用處 還是只有一半染色單體即23條有用處

還有資料保充 請你給我喔 好感謝

回答 (2)

2007-01-13 9:56 pm
✔ 最佳答案
human has 23 pair chromosomes, i.e. 46 chromosomes
and they are consisted of a lot of genes, some of the genes may exert their effect on your appearance, such as hair colour, eye colour, you wight, your height and etc.
many of them govern the protein synthesis and hence effect your metabolism.
however, scientist do not know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many genes, and they still working on it.

all the cells in your body are diploid except the gemates.
參考: biology textbook
2007-01-17 9:38 pm
早在1883年,魯克斯(W·Roux)就觀察到細胞核內能被染色的絲狀體。1888年,德國人沃爾德耶(W·Waldeyer)稱這種絲狀體為「染色體」(英語:chromosome;希臘語:chroma=顏色,soma=體),意即可染色的小體。並猜測染色體與遺傳有關。1902年,博韋里(T·Boveri)和薩頓(W·S·Sutton)指出,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中的行為與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平行:兩者在體細胞中都成對存在,而在生殖細胞中則是成單的;成對的染色體或遺傳因子在細胞減數分裂時彼此分離,進入不同的子細胞中,不同對的染色體或遺傳因子可以自由組合。因而,博韋里和薩頓認為,染色體很可能是遺傳因子的載體。

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之前才形成。在細胞的代謝期或間期,染色體分散成一級結構或伸展開的DNA分子,組成細胞核內的染色質或核質。

染色體的形態以中期時最為典型。每條染色體由兩條染色單體組成,中間狹窄處稱為著絲粒(centromer),又稱主縊痕,它將染色體分為短臂(p)和長臂(q)。按著絲粒位置的不同,人類染色體可分為中著絲粒染色體、亞中著絲粒染色體和近端著絲粒染色體等3種類型。近端著絲粒染色體的短臂末端有一個叫做隨體的結構,它呈圓球形,中間以細絲與短臂相連。有的染色體長臂上還可看到另一些較小的狹窄區,稱為次縊痕。染色體臂的末端存在著一種叫做端粒(telomer)的結構,它有保持染色體完整性的功能。


[編輯] 現代關於染色體超微結構的概念
染色體的超微結構顯示染色體是由直徑僅100埃(Å)的DNA-組蛋白高度螺旋化的纖維所組成。每一條染色單體可看作一條雙螺旋的DNA分子。有絲分裂間期時,DNA解螺旋而形成無限伸展的細絲,此時不易為染料所著色,光鏡下呈無定形物質,稱之為染色質。有絲分裂時DNA高度螺旋化而呈現特定的形態,此時易為鹼性染料著色,稱之為染色體。

1970年後陸續問世的各種顯帶技術對染色體的識別作出了很大貢獻。中期染色體經過DNA變性、胰酶消化或熒光染色等處理,可出現沿縱軸排列的明暗相間的帶紋。按照染色體上特徵性的標誌可將每一個臂從內到外分為若干區,每個區又可分為若干條帶,每條帶又再分為若干個亞帶,例如「9q34.1」即表示9號染色體長臂第3區第4條帶的第1個亞帶。由於每條染色體帶紋的數目和寬度是相對恆定的,根據帶型的不同可識別每條染色體及其片段。

80年代以來根據DNA雙鏈互補的原理,應用已知序列的DNA探針進行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可以識別整條染色體、染色體的1個臂、1條帶甚至一個基因,因而大大提高了染色體識別的準確性和敏感性。染色體是遺傳物質—基因的載體,控制人類形態、生理和生化等特徵的結構基因呈直線排列在染色體上。2000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已宣佈完成人類基因組序列框架圖。2001年2月12日HGP和塞雷拉公司公佈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和初步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共有3~3.5萬個基因,而不是以往認為的10萬個。由此可見,染色體和基因二者密切相關,染色體的任何改變必然導致基因的異常。

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份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和5種稱為組蛋白的蛋白質。核小體是染色體結構的最基本單位。核小體的核心是由4種組蛋白(H2A、H2B、H3和H4)各兩個分子構成的扁球狀8聚體。現在我們知道,DNA分子具有典型的雙螺旋結構,一個DNA分子就像是一條長長的雙螺旋的飄帶。一條染色體有一個DNA分子。DNA雙螺旋依次在每個組蛋白8聚體分子的表面盤繞約1.75圈,其長度相當於140個鹼基對。組蛋白8聚體與其表面上盤繞的DNA分子共同構成核小體。在相鄰的兩個核小體之間,有長約50~60個鹼基對的DNA連接線。在相鄰的連接線之間結合著一個第5種組蛋白(H1)的分子。密集成串的核小體形成了核質中的100埃左右的纖維,這就是染色體的「一級結構」。在這裡,DNA分子大約被壓縮了7倍。

染色體的一級結構經螺旋化形成中空的線狀體,稱為螺線體或核絲,這是染色體的「二級結構」,其外徑約300埃,內徑100埃,相鄰螺旋間距為110埃。螺絲體的每一周螺旋包括6個核小體,因此DNA的長度在這個等級上又被再壓縮了6倍。

300埃左右的螺線體(二級結構)再進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徑為0.4微米(μm)的筒狀體,稱為超螺旋體。這就是染色體的「三級結構」。到這裡,DNA又再被壓縮了40倍。超螺旋體進一步摺疊盤繞後,形成染色單體—染色體的「四級結構」。兩條染色單體組成一條染色體。到這裡,DNA的長度又再被壓縮了5倍。從染色體的一級結構到四級結構,DNA分子一共被壓縮了7×6×40×5=8400倍。例如,人的染色體中DNA分子伸展開來的長度平均約為幾個厘米,而染色體被壓縮到只有幾個微米長。




染色體結構圖
繁體中文版請見Image:Chromosome_zh-tw.svg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58: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2000051KK024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