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批鬥』是中國文革時的一種風氣
是文革極端行為(暴力,破壞,抄家)的高潮
1966年至1976年是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簡稱「文革」)。
其中『文化』指的不僅僅是一般的文學藝術而是馬克思主義所認為是屬於上層建築的、與經濟基礎相應而互動的政治文化。其實文革自始至終講的就是所謂「階級鬥爭」。
越革命越好逐漸變成越極端越好,導致無法制止的一種惡性循環。
文革期間「參與對『敵人』(無論這些『敵人』是誰)的暴力行動中去不但不會遭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被視作『革命行動』,視作英雄行動。
批鬥就是革命行動中對『敵人』的辛辣批評。
毛澤東 策動 文化大革命 ,目的不是破 四舊 ,而是利用群眾力量推倒黨及政府的當權派,因此 紅衛兵 運動不斷升溫的同時,各單位、部門的中、低級人員中,亦出現揭露反動黑幫,批鬥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造反派」。而這些造反派揭露、批鬥的矛頭直指各單位的領導層。他們最初以大字報形式對被批判者進行侮辱性攻擊,煽動群眾情緒,然後召開群眾大會,迫批判者在群眾面前低頭認罪,批鬥大會一次連接一次,批鬥方式亦層出不窮,掛紙版、戴高帽、歐打、遊鬥,被批鬥者身心受盡凌辱。公安局、法院等執法、司法機關在 毛澤東 的權威及群眾壓力下,無法阻止蔓延全國的暴行。北京大學教授季羡林在《 牛棚雜憶 》書中便有一段關於批鬥的描述。
1966 年 10 月,「紅旗」雜誌社論提出 毛澤東 的最新政治口號︰「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於是全國造反派立刻掀起新的批判高潮,從中央部門到地方各級政府,造反派向黨政領導人展開猛烈批判,不斷召開批鬥大會,絕大部領導人失去人身自由,黨、政機構陷於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