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全球性地理環境議題
環境問題可以分成兩大類:當地的和全球的。當地的環境問題不外是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其因果關係相對而言侷限於當地範圍。環境問題發生之時,實際上自然和健康已受到相當程度的傷害,這種時間上的落差有時是明顯的,有時是不明顯的,在受過許多次大教訓之後,人們已經多少學乖,由3P(污染者付費原則)逐漸發展到4P原則(預防污染付費)。
全球環境問題作為整體的環境受傷,遠遠大於局部環境問題之總合。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和正常的經濟活動可能並不導致特殊的環境污染,可是即便是沒有越過法定標準的千千萬萬的個體污染,其總和已使全球的總體環境超過負荷,因而傳統的環境保護法諸如直接污染付費原則已不能解決問題。全球性環境問題可列為九種:臭氧洞、全球氣溫升高、酸雨、熱帶雨林破壞、沙漠化、開發中國家污染、野生生物物種減少、海洋污染和偷越國界的遺棄污物的冒險活動。
全球環境問題具有以下共同點:
問題越長久越加重後代之負擔,危害他們的生存。
許多問題是日常生活中小而又小,久而又久之長期積累,實在需要從教育和資訊兩方面下手。
問題發生於全球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的作用與反作用。
日本野村研究所提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需要七項突破:革命性新技術、現有技術之改良、新的城市結構、新的經濟政策、新的國際政策、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會價值。
1980年代中期,由於科學技術與研究,尤其毒素學、大氣科學、保育生物學、環境科學等的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由於資訊的傳遞更為快速與廣泛,愈來愈多的西方民眾更能深刻感受到臭氧層破壞、全球暖化、以及有毒廢棄物侵入生活周遭等等的威脅。例如在美國,love canal的毒害事件被拍成家喻戶曉的電影;在歐洲,有毒廢棄物透過陸路與水路在國際間四處流竄引發的爭議,以及車諾堡核災變造成的長遠影響等。再者,透過愈來愈普及的大眾傳播工具與生態攝影、報導等,歐美有錢有閒的中產階級也開始瞭解與關心許多遭受補殺與威脅的可愛動物,如大象、犀牛、鯨、虎等。因此這些對於自己生活周遭環境受到污染以及自己喜好動物(儘管是因為受大眾傳媒所影響)即將消失的危機感,共同促成了1980年
代環境意識的普遍化與政治正確化,而環境保護的呼聲也因而跟隨而來。當然,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環境保護面項是經濟方面的。環保的呼聲固然對傳統產業帶來些許衝擊,但是它更帶來無限的商機,導致了1980年代環境工程、環境顧問以及回收/再製造業者的蓬勃發展與大發利市。而商品化的「環保產品」與「可愛動物」相關產業(填充動物、圖書、紀念品、電影等)更是普遍的在市場上攻城掠地。
然而,儘管環境保護的呼聲在1980年代強力的從西方世界掃向全球,這卻一點也不代表自然生態得到免於遭受破壞的保障。以目前全球人口數與經濟活動量而言,欲維持社會體系的正常運作,人類必然需要持續的擷取資源、建造各種人為設施與丟棄廢棄物,而這些活動也必然導致自然環境的改變與破壞。也就是說,當前人類社會體系的運作與自然環境的維護之間存在著持久性的衝突關係。因此,環境保護不可能達到全面性的,因為這樣會危害到社會的正常運作例如,政府不可能完全禁止有害廢氣、廢水的排放,而是將廢氣、廢水排放訂定一個「可容忍」的標準。因此,對於全球多數的資產階級政府而言,他們對於環境問題的「標準看法」便是萬一發生問題再來解決;太多的環境管制將會對經濟成長這個首要目標造成負面影響。即使國家立法來保護環境,法令的執行往往也處於空有完備法令而不加執行的「低度管制」的狀態,如台灣目前的情形。這些法令與執法者,一旦遭逢經濟掛帥的強勢政治馬上噤若寒蟬、自廢武功。《台灣2000年》一書便批評 1990年代初的台灣六年國建是「政府民間合力破壞」台灣生態的悲歌,環保單位全然無能以對。
國際間為因應全球環境的變遷,也發展出一套國際環境管理標準ISO 14000的標準,藉此做為各國管理企業環境資源的問題。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 yahoo.com/question/? qid=700606200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