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歷(維新運動)

2007-01-10 10:58 pm
你認為導致維新運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苦時光可以倒流,試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見,使維新運動不致在短短百日便失敗?

請認真答,因為是考驗題....

回答 (2)

2007-01-10 11:03 pm
✔ 最佳答案
洋務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係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份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自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

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了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編輯] 巴士上書
主條目:巴士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巴士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嚮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連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是由各省派送,依漢代舉孝廉乘公家車輛赴京慣例,對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又稱為「巴士」,故稱「公車上書」。雖然巴士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龢、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編輯] 變法開始
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佔旅順大連,法國進佔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國,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鐘。

光緒皇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一路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光緒於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實際的權力,讓他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召見康有為,調任他為章京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編輯] 變法內容
新政內容主要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這令光緒傾向以明治維新為改革的藍本的。


[編輯] 教育改革
這是維新派最重視的地方,細節抱括:

舉辦京師大學堂
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
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
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
派皇族宗室出國遊歷,挑選學生到日本遊學
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
設譯書局
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編輯] 經濟建設
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

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
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
頒發製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在各地設立工廠
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
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

[編輯] 軍事
改用西洋軍事訓練
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
頒發興造槍砲特賞章程
籌設武備大學堂
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學科

[編輯] 政治
裁減冗員
設置京卿學士,以集思廣益
准許地方官與士民上書
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
開放新聞自由
按月分類列名每年收支
康有為還有好些未發表的新政,如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制訂憲法,開國會,軍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髮易服,遷都上海等。根據康有為所講,自軍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緒的同意。


[編輯] 戊戌政變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榮祿與慈禧的關係密切,不單對光緒公開抗命,還與朝中其他保守派人物向慈禧密報,要求慈禧回朝訓政。9月13日,光緒感到慈禧有異,於是命康有為迅速外出到上海,並要「設法相救」。9月16日,光緒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並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的洩密,是光緒政變失敗的原因;但據近年的考證,慈禧及榮祿早有廢除新政的計劃,二人在袁世凱9月20日洩密以前亦經已有部署和防備。9月19日,慈禧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佈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變法的影響
只有短短103日的變法,最後因為宮廷政治鬥爭的緣故而告失敗。過去多數人將運動的失敗歸咎於慈禧及朝庭中保守大臣反對改革而發動政變。但近年亦有歷史學家認為,維新運動自開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慈禧太后在怒不可遏中責問光緒帝為何要行新法,跪於案左的光緒帝戰戰兢兢地回答說:「是因自己糊塗,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國脈,通融試用西法……」慈禧怒斥:「難道祖宗不如西法?鬼子反重於祖宗乎?……」。除了光緒未具備足夠的權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維新派人物(特別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他們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糙瞭解,亦註定運動的失敗。以「廢科舉」為例,這牽涉到大清帝國千千萬萬「老童生」的權利,維新派自然被罵為「名教罪人」、「士林敗類」、「首倡邪說,背叛聖教,敗滅倫常,惑世誣民」。康廣仁不得不勸其兄:「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弟旦夕力言,新舊水火,大權在後,決無成功,何必冒禍……」。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故常謂但竭力廢八股,俾民智能開,則危崖上轉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願,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

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制度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事件。

2007-01-10 15:09:18 補充:
其實要推行改革是要一步一步慢慢來百日維新在短短100天推行了100多條改革措施平均每天1-2條令人們無可適從方案末給平民知道就下另一道措施想你也做不能接受吧
2007-01-11 12:15 am
百日維新失敗的原因及其影響。

在自強運失敗後,中國人仍為富國強兵而繼續努力。於是在1898年實行第二個變革,這次改革只維持了103天,故稱為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的失敗原因主要是保守派官員和儒生的反對,改革者的經驗不足,慈禧太后仍掌管和袁世凱的背叛所導致的。

首先,一些保守派官員因怕改革後會在原有的政府中失去權勢,他們不喜歡改革完成是因為錢的問題,因為在改革項目中會把貪污的官員懲治,所以他們因而做出反對;此外儒生更不滿廢除科考試中的八股文作為改革項目之一,因為儒生應為改革後,令他們所學的古文知識變得無用,令他們要重新學習新知識,以備考試,所以,儒生因改革會影響自己日後的考試而作出反對。

另外,維新派人士的經驗不足,在改革前,他們並沒有在政府任職的經歷,缺乏政治經驗,再者,百日維新的範圍太太,措施太多,推行過急,他們在短短的時間內,發出的變法詔令就多達40多道,令人民無所適從。加上維新派人士以為國家實權是在光緒手中,故與光緒共同變革,以為有皇帝的支持下,就能克服一切困難。可惜,國家實權仍掌握在慈禧手中。慈禧太后也是反對改革的一份子,她知道光緒有意推翻她的政權,她為了廢黜光緒,所以阻止維新。以上兩點就能証明改革者沒有經驗。

最後,改革者找了袁世凱幫助推翻慈禧及其皇室支持者,袁世凱認為維新最後難以成功,故向慈禧通風報信。慈禧知道訊速進行反政變,最後將皇帝幽禁並逮捕新派人士。袁世凱的背叛加快了改革運動的失敗,最後亦宣告失敗。

百日維新的意義廣泛而深遠,高佬,這證明激進的改革是不可由上而下推行成功的。愈來愈多的中國人認識到只徹底推翻清政府,中國才能強盛起來。另外,慈禧對外國人反對幽禁光緒一事也十分惱怒,使她決定將外國人遂出中國。促使義和團事件的發生。

最後,很多滿人認為改革有利於漢人而使滿人受損。因此在維新運動後,保守的滿族派朝廷開始採用反漢族的政策。這加深了滿漢之間的隔閡。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是中國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變法受到清朝廷內保守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

洋務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係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份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自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

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了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30: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0000051KK017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