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個瀕臨絕種生物(不可是熊貓或中華白海豚)

2007-01-10 10:51 pm
要有名稱:中文名、英文名、別名及學名
----------名字的來源
----------屬什麽類別的生物(魚類等等............)
----------附相或圖片
----------分佈 出沒區域(附地圖)
----------生活習慣/有趣資料
----------為什麽牠們會瀕臨絕種?
----------人類如何拯救及保護牠?
----------資料來源(最少三個)
----------要有口號(可以沒有)

回答 (5)

2007-01-10 10:58 p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0207/0207ani/0207ani.php?ani_code=020

到此網找吧! 有好多任你選擇.

有詳盡的介紹.

例如
名稱: 豹貓(Leopard cat)
別名: 狸貓
分類地位: 哺乳綱、食肉目、貓科
學名: Felis bengalensis
分佈範圍: 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
數量: 60—70年代估計為100萬隻,現在的數量已不到當時的一半。
形態特徵: 體長36—90厘米(約嬰幼兒的身高)
尾長15—37厘米(約鉛筆的長至電腦鍵盤的長) 體重3—8千克(約6—16罐可口可樂)
攻擊指數:80
防禦指數:75
耐寒指數:85
感官能力:視覺90;嗅覺95;聽覺90
特殊技:善於攀爬樹木,能在樹上沿細枝活動。
識認方法: 從頭部至肩部有4條棕褐色條紋,兩眼內緣向上各有一條白紋。全身毛色為淺棕色,佈滿棕褐色至淡褐色斑點。

生態習性: 住:棲息於山地森林、草叢和居民區附近等地帶。
行:夜晚活動。主要在地面活動,但攀爬、游泳能力也很強,在樹上活動靈活。
休息:巢穴多建在樹洞、土洞、岩石下或石縫中。
食:肉食性。以鼠、兔、鳥、蛙、蜥蜴等為食。
性格:靈活機警,單獨或成對活動。
繁殖:每年1一3月發情,雌獸的懷孕期為63—70天,翌年3一5月生產,每胎產2一4子。
成長:1.5歲性成熟。
壽命:13年
保護級別: 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瀕危原因: 1、大面積墾殖人工林,破壞其棲地。
2、為獲取毛皮或作野味食用而過度獵捕。
3、部分地區由於濫施滅鼠藥,造成以鼠類為食的豹貓中毒死亡。
2007-01-13 5:06 am
雪豹

雪豹(學名Uncia uncia,英文俗稱Snow Leopard或Ounce),在中國也被稱為“艾葉豹”、“荷葉豹”、“草豹”,是一種大型貓科動物 ,原產於亞洲中部山區。直到現在很多分類學家仍把雪豹和其他幾個大型貓科動物歸入豹類,但實際上它不同於其他豹類。


分佈

雪豹的分部為斑狀分佈,常棲於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地區。目前生活在中亞的12個國家,歷史上也曾在緬甸有分佈。據1996年統計的數字,數目可能有7000隻[1]。在中國,雪豹在內蒙古、青海、甘肅、新疆、四川、西藏和雲南省內有分佈。


特徵

雪豹的體重可達75公斤,它相對長的尾巴(有1米長)成為與其他相似物種區分的明顯特征。在山地環境攀爬斜坡地時候,這條長長的尾巴可以幫助雪豹來掌握平衡,在寒冷的環境中,這條尾巴又可以蓋住它的口鼻以利保溫。與另一種貓科動物猞猁類似,雪豹也有著大且被毛的足部,這雙大腳的作用有如雪地靴。
雪豹的皮毛為灰白相間的顏色,尾巴上分佈有斑紋。它們是奉行機會主義的肉食動物,會吃掉發現的任何可以吃的肉類,常能夠捕獵三倍於自身重量的動物,其中也包括人們豢養的牲畜。

雪豹多成對同居,成熟期2-3年,一般發情期在3-5月,懷孕期93-110天,在5-6月產仔,每胎2-3仔。幼仔長到18至22個月時開始獨立生活,到2、3歲時性成熟,在野外的壽命一般為10至12年。目前已能完成籠養條件下的人工繁殖。


瀕危及保護

在國際裘皮市場上,雪豹的皮毛有著很高的價格。許國國家的傳統醫學認為雪豹的骨頭可以治療筋骨疼痛、風寒濕痹等症,所以獵捕雪豹也為獲得豹骨入藥。因為這些原因,現在雪豹依然面臨偷獵的危險,並且棲息地也由於人類活動而縮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其列為瀕危動物;在中國,雪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印度,印度政府預期將在2007年初開始推動「雪豹計劃」以保護境內約200至600隻的雪豹。




海獺

海獺(Sea Otter)是食肉目動物中最適應海中生活的物種,很少在陸地或冰上覓食,大半的時間都待在水裡,連生產與育幼也都在水中進行。大部分時間裡,海獺不是仰躺著浮在水面上,就是潛入海床覓食。當牠們待在海面時,幾乎一直在整理毛皮,保持它的清潔與防水性。科學家已辨識出三個不同的亞種,其中之一位於美國的加州,另二者皆位於阿拉斯加。在加州的海獺族群又被稱為南方海獺(Southern Sea Otter)或加州海獺(California Sea Otter),阿拉斯加族群則被稱為阿拉斯加海獺(Alaskan Sea Otter)。屬名Enhydra源自希臘文的enhydris,意為「水獺」;種名lutris則源自拉丁文lutra,也是水獺的意思。


基本資料

出生時身長體重:50 - 60cm、2 - 2.5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1.48m、45kg;雌—1.4m、33kg

壽命:雄—15年;雌—20年


外型特徵

海獺(尤其是阿拉斯加海獺) 體型比起同屬貂科的大部分動物而言都要來得大,其頭部較短而寬闊,口鼻部(snout)較為短鈍。上脣與臉頰相當發達,覆有濃密的硬鬚。後腳掌大而呈鰭狀,有蹼;前掌呈圓形,海獺用它來抓取食物、理毛、與使用各種用來敲開貝殼用的工具。尾長而扁平,呈槳狀。成年雄性在頭部與頸部較雌性粗壯。阿拉斯加海獺體型比加州海獺來得大而粗壯。上、下顎各長有8對牙齒。

除了鼻尖與腳掌,海獺全身覆蓋著濃密的毛。牠們有1層緊密、呈暗褐色至紅棕色的下層絨毛,而其針毛(guard hair,用以保護下層細密絨毛的粗長外毛)較疏鬆,呈淺褐色至黃棕色,特別是在臉部與頭部。初生幼獸有淡而呈暗黃色的毛皮,其針毛在數星期後會轉為淺黃色。


分佈

海獺分佈於北太平洋近岸水域,由日本北部至堪察加半島沿岸,往東經阿留申群島與阿拉斯加灣(Gulf of Alaska)南岸,沿北美太平洋海岸至下加利福尼亞(Baja California)。加州海獺(E. L. nereis)的分佈範圍由加州北部往南至下加利福尼亞。阿拉斯加海獺(E. L. lutris)的分佈範圍自白令海(Bering Sea)西部的司令群島(Commander Islands),沿勘察加半島東南部海岸至千島群島,最南達日本北部。另一亞種E. L. kenyoni同樣被稱為阿拉斯加海獺,其分佈範圍由阿留申群島與普里比洛夫群島(Pribilof Islands)往東至阿拉斯加半島,以及加拿大的卑詩省、美國的華盛頓州與奧勒岡州等地的海岸。

海獺棲息於多種海岸棲地,其範圍由岸石海底和海岸線至沙或泥質的海底。多生活於水深40公尺以內的範圍,但經常會移動至更深的海域以覓食或進行季節性的移動。


習性

海獺通常獨自行動或組成小群體,有時會形成12隻或以上的族群在近岸的海面或海藻床上漂浮,此時牠們通常會以海藻包裹住身體或直接在海藻上躺平。雖然在食物充足與海藻叢茂密的地區,海獺多半會組成數隻至數打或以上的群體,但其社會性不強,成年雄性通常會離群獨自行動。海獺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中度過,不過部分個體有時會爬上岩石海岸,或沙、礫岸,以及冬季積雪的海灘。小海獺經常發出叫聲,其呼喚母親的叫聲頻率高而尖銳,就算在吵雜的岸邊也可傳至100碼以外的地方。海獺在海面上相當容易辨認,因為牠們經常腹部朝上、躺在海面睡覺或整理毛皮。理毛對海獺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保持毛皮的清潔與防水性,才能使牠們的下層絨毛發揮調節體溫與防止熱量散失的功能,這點在北太平洋與白令海的寒冷水域中特別重要。


生殖

海獺行一夫多妻制,雄海獺會在雌性與幼獸附近的水域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在1次繁殖季中可能會與數隻雌海獺交配。在交配的過程中,雄海獺經常會咬雌海獺的鼻子;性成熟的雌海獺在繁殖季期間鼻子會充血,較老的雌性會有明顯的傷痕。雌海獺終年可生產。在加州,大多數幼獸在12月至隔年2月間生產,而阿拉斯加族群的產期則多半為5至6月。懷孕期約9至10個月,雌性會哺育幼獸約6個月,有時可達一年之久,之後便突然斷奶並遺棄牠們。哺乳期間雌海獺會照常覓食,幼獸約6個星期大時即開始在淺水域學習如何覓食。


食性

海獺的食物依其地點的物理與生態條件而有所不同。在岩岸地區,海獺會選擇較大型的食物,包含龍蝦、海膽、與鮑魚等,以獲取最多的能量;在沙質海岸由於食物較少且較難尋獲,海獺也會取食多種穴居的無脊椎動物,如蛤蜊等小型貝類。在其分佈範圍內,海獺通常在水深不超過40公尺的海域覓食,而未成年雄性有時會到較深的水域。海獺以使用工具進食而著名,通常會帶一塊石頭到海面,當作錘子來敲開海膽與貝類的硬殼。牠們會把獵物平放在胸腹間,然後用圓圓的前掌抓著石頭將獵物的殼敲開。


現狀

在1741年商業捕獵開始以前,海獺的分佈相當廣泛,估計當時的數量約在150,000至300,000隻之間。直到1911年由美國、日本、俄羅斯、與英國協議通過國際協定禁止捕捉海獺時,海獺的數量已經減少到只剩下數千隻。在大部分區域海獺皆回復良好,但到了1990至2000年間因不明原因而造成數個族群的數量減少。至1990年代早期,阿拉斯加族群的數量估計約有10,000隻,但在1990年代中、晚期於阿留申群島一帶急劇地減少,確實原因仍不明,部分科學家認為可能是虎鯨捕食的結果。加州族群數量也在下降中,1995年估計約2,377隻,至2000年剩約1,700隻,在美國瀕臨絕種動物條例(the U.S. Endangered Species Act)中被列為「受威脅種」(threatend),而在1977年的海洋哺乳類保護條例(the 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中列為「枯竭種」(depleted)。牠們的危機在於本身為小族群,加上受到漁網與加洲中部海岸的原油外洩污染等威脅。在1980年代於加州南部曾有重建加州海獺族群的計劃,但復育後野放的海獺不是回到中部加州的原居地,就是死於人為因素或失蹤。同一時間,在1990年代早期於聖米高島(San Miguel Island)建立了小型的自然棲地,至1990年代晚期已有部分數量沿加州海岸往南移動至康塞普申角(Point Conception)。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1-10 11:10 pm
名字的來源:
以盧文氏命名
已故的業餘爬蟲學家盧文先生(J. D. Romer)於1952年在南丫島一個山洞最先
發現這種樹蛙,因此以盧文氏命名。

屬什麽類別的生物:
蛙類

附相或圖片:
http://www.wwf.org.hk/images/conservation/hab_protect/intro/c_b52b.jpg

分佈 出沒區域(附地圖):
http://www.ngensis.com/RTF/MAP.htm <--地圖
盧文氏樹蛙在南丫島出現。更有人在大嶼山、赤 角及蒲台島等地找到牠們。

生活習慣/有趣資料:
不愛爬樹的盧文氏樹蛙
樹蛙的手指和腳趾長有細小的吸盤,有助牠們吸附在樹枝及樹葉上。盧文氏
樹蛙跟其他近親品種不同,吸盤並不發達,大部份時間在地面活動,尤喜愛
往落葉堆裏鑽,甚少在樹冠上活動。

為什麽牠們會瀕臨絕種?
由於須要興建新機場,盧文氏樹蛙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

人類如何拯救及保護牠?
本地的生物學家幾經努力,為牠們尋找新的「居所」。

資料來源:
http://www.wwf.org.hk/chi/conservation/spe_cons/tree_frog.html
http://hk.geocities.com/hinfish/frog.htm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12204070

沒有口號
2007-01-10 11:05 pm
黑 臉 琵 鷺

黑 臉 琵 鷺 是 大 型 涉 禽 , 身 上 長 滿 白 色 羽 飾 , 鳥 喙 形 狀 獨 特 , 成 匙 狀 , 又 似 琵 琶 , 臉 呈 黑 色 , 皮 膚 裸 露 , 因 而 得 名 。 體 長 約 76厘 米 , 約 重 一 公 斤 。

黑 臉 琵 鷺 屬 「瀕 危 」 物 種 , 意 謂 「物 種 有 絕 種 的 危 險」 。

估 計 現 時 全 球 物 種 數 目 約 1,000 隻 。

冬 季 在 朝 鮮 、 日 本 以 至 北 越 沿 岸 一 帶 出 現 , 主 要 越 冬 地 在 台 灣 的 曾 文 溪 口 ( 最 高 紀 錄 找 到 363 隻 ) 及 香 港 的 米 埔 及 后 海 灣 內 灣 拉 姆 薩 爾 濕 地 ( 最 高 紀 錄 找 到 165 隻 ) 。 少 數 ( 1-20 隻 ) 在 其 他 沿 岸 地 點 出 現 。

至 今 僅 在 朝 鮮 半 島 西 岸 的 岩 島 發 現 牠 們 的 繁 殖 地 , 約 有 30個 繁 殖 配 對 在 島 上 出 現 。

黑 臉 琵 鷺 主 要 以 沿 岸 淺 水 地 帶 的 魚 蝦 為 食 糧 。 東 亞 大 部 份 的 沿 岸 地 區 承 受 稠 密 人 口 及 工 農 業 活 動 帶 來 的 重 大 壓 力 , 導 致 生 境 地 破 壞 及 污 染 。 台 灣 的 曾 文 溪 口 正 面 臨 重 要 的 工 業 計 劃 威 脅 , 而 香 港 后 海 灣 所 承 受 的 壓 力 也 逐 漸 增 加 。
2007-01-10 11:01 pm
名稱: 赤狐(Red fox)
別名: 紅狐、狐狸
分類地位: 哺乳綱、食肉目、犬科
學名: Vu1pes vu1pes (Linnaeus)
分佈範圍: 除海南、台灣外的中國大部分地區
數量: 不詳。但已較從前銳減。
形態特徵: 體長50—90厘米(約幼兒的身高)
尾長30—60厘米(約電腦鍵盤的長) 體重5—10千克(約10—20罐可口可樂)
攻擊指數:80
防禦指數:80
耐寒指數:90
感官能力:視覺85;嗅覺95;聽覺95
特殊技:善於以計謀(如伏擊、偽裝等)來捕捉獵物。
識認方法: 嘴尖,耳大,有長大的尾巴。淺紅棕色至深褐色的背部,耳背上部及四肢外面接近黑色,腹面污白色。

生態習性: 住:棲息於森林、灌叢、草原、荒漠、丘陵、山地等多種環境中,有時也生存於城市近郊地帶,如香港郊外等。
行:通常夜晚活動,有時也在白天。奔跑速度很快,善於游泳和爬樹。
休息:在土穴、樹洞或岩石縫中,有時也佔據兔、獾等動物的巢穴。
食:雜食性。主要以野鼠、野兔、蛙、魚、鳥、鳥蛋、昆蟲、動物屍體等為食,也吃野果等。多以伏擊、偽裝等方式獵捕。
性格:機警多疑,單獨或成對活動。
繁殖:每年12月至翌年2月發情、交配。雌獸的懷孕期約2—3個月,於3—4月間於土穴或樹洞裏產子,每胎約5—6子,最多可達13子。
成長:初生的幼子皮毛又黑又短,由雌獸精心撫養及照料,食物則由雄獸供給,整個哺乳期約為45天。幼子喜在洞口曬太陽,1月齡左右可以出洞活動。半年後,長大的幼子便離開雌獸,開始獨立生活。9—10個月性成熟。
壽命:12—14年
保護級別: 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瀕危原因: 1、為了取得毛皮而獵殺。
2、棲地範圍日益狹小。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A4%E7%8B%90&variant=zh-tw
http://www.chiculture.net/0207/0207ani/0207ani.php?ani_code=010
http://www.bjkp.gov.cn/dwly/dwzw/k30320-01.htm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45: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10000051KK017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