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白癜風 (白蝕症)
在香港一般稱為「白蝕症」的疾病,中醫學稱為「白癜風」。是一種原發性的、局限性或泛發性的皮膚色素脫失症。
皮損為為大小不等的色素脫失斑,純白色,斑內毛髮亦可變白,無鱗屑,無疼痛或搔癢。白斑對日光較敏感,日曬後容易潮紅。
此病可始於不同年齡,全身各處皮膚均可發生,好發于易受磨擦及陽光照曬等暴露部位以及皺褶部位,掌蹠、粘膜及視網膜亦可累及。多對稱分佈,亦有不少病例白斑沿神經節段分佈。
病因病機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其發病是具有遺傳素貭的個體,在多種內外因數的激發下表現為神經精神、免疫功能及內分泌代謝等各方面的紊亂,最後導致酶系統的抑制或黑色素細胞的破壞,或使黑色素生成或黑化過程障礙,終至色素脫失。
中醫學對此病早有究研,在古藉《諸病源候論》中早已記載“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 。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多是由於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複感風邪,搏結於肌膚,以致局部氣血失和引起。或因肝腎陰虛、心脾虛、及任不調等原因。
証型分類及中醫藥療法
以下是一些較常見的証型分類:
脾氣虛型:皮損偏向於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白斑,如雲樣散在或重分佈,白斑明顯脫色,但與正常皮膚交界處常模糊不清,白斑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
患者一般兼有容易疲倦、身體乏力、大便偏稀溏等症狀。此類病人的病因為脾氣虛,推動無力,以致氣滯血瘀、郁阻肌膚而發病,治則為補脾健胃、疏通經絡。
肺氣虛型:白斑多數是斑點或斑片狀,與正常皮膚交界的邊緣較為清楚,白斑較常見於上半身及面部。患者一般體質較弱,容易感冒或生風疹、或易皮膚過敏。治則為補肺氣兼驅風通絡。
本病的其它類型有風燥型、肝腎不足型、寒濕凝滯型等等,也有些病人表現為混合型,總之,治療本病的關鍵,不能執方守法,應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及身體素質情況來隨症加減。例如有明顯的肝腎不足,營血虧虛症狀時,則用養血袪風,滋補肝腎的原則,選用熟地、何首鳥、兔絲子、女貞子、枸杞子等。若兼有脾虛型,則不可忽視健脾藥物,只要辨証施治準確,一般服藥1-3個月便可見效。
如有病人病後憂心忡忡,甚至寢食不安,徹夜不眠或寐則夢擾等「因鬱致病」的因素,便要採用疏肝解鬱、活血袪風之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