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成語是一種定型的、意義完整的詞組或短語,又稱為「固定詞組」。
《辭源》對於「成語」有一段注釋︰「謂古語也,凡流行於社會,可證引以表示己意者皆是。」
成語是言語中最精煉而又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其語源甚廣,主要是從民間謠諺來的,其次是從優秀古代文學作品、古詩、名言警句、典故,寓言等方面來的,或為一則故事所引申的名言佳句;還有的是從民間口語相傳的警世箴言轉化而成的。並經過長期以來的修潤、充實、選擇,一直流傳下來,可以說是千錘百鍊而成的,為人所喜聞樂見。
它具有文化的傳承性,為約定俗成的習慣用語,其組織結構不可以任意更易,亦不得隨興杜撰,每句成語均蘊含著古人智慧的光芒,更可視為先民生活的寫照。
成語內涵豐富,短短幾個字就可以表達比較複雜的意思;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收到言簡意明的效果。要準確地理解成語的意義,我們首先要弄懂它的含義,才能準確地使用。
提倡白話文之初即已宣示,除非必要,寫作少用典故。有部分成語不見得適用於現代,除非恰當使用,否則辟典與成語少用為宜。然而,成語與典故也不可以完全丟棄,因它是中國人的生活、文化、思維與人生觀的形成與延續,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
成語的語文特點
雖然成語的來源各有不同,但其本身卻有共同的語文特點:
一、字數 -- 成語一般都是四個字的,間或有不同,但比較少見。
二、基本結構 -- 成語的結構基本固定,不過結構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一般的四字成語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兩個字為一部分,後兩個是另一部分。
兩個部份之間有某種關係,
有的是限制與被限制的關係,如「一心一意」、「千變萬化」、「搖頭晃腦」、「半斤八兩」;
有的是修飾與被修飾關係,如「驚弓之鳥」、「鼎鼎大名」、「忐忑不安」、「嫣然一笑」;
有的是陳述與被陳述關係;如「夜郎自大」、「水火不容」、「唇齒相依」、「能者為師」;
有的是支配與被支配關係,如「別開生面」、「不咎既往」;
還有行為與動機的關係,如「刻舟求劍」、「揠苗助長」。
四字成語除了有「二二」組合外,還有「三一」組合,如「目不識丁」、「名副其實」、「一衣帶水」。
此外,還有一些不止由四個音節組成的成語,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就複雜一些。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當中已包含了形容詞、名詞、助語及副語,想要找出其組成成分的關係,便十分困難。不過這些成語多半帶有慣用語、諺語、俗語性質,和四字成語有所不同。
三、修辭傾向 -- 許多成語本身就是借助修辭手法造成的,而大部份的成語都傾向於採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技巧。
比喻:「金玉之言」 -- 以金玉比喻一些意見的寶貴。「如飢似渴」 -- 以飢渴的狀態比喻要求十分迫切。「狼心狗肺」 -- 以狼狗的心思比喻壞人的心胸險惡。
誇張:「口若懸河」 -- 誇張地形容人講話時,像急流的水傾瀉下來一樣,滔滔不絕。「彈丸之地」 -- 誇張形容地方像一顆彈丸般細小。
有些成語採用了以下的修辭手法:疊字:心心相印 -- 「心」一字被重疊使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兩個語句對稱,「十年」對「百年」,「樹」字在兩句中意思相同。雙聲:不倫不類 -- 「倫」和「類」的聲母相同。疊韻:天真爛漫 -- 「爛」和「漫」的韻母相同。
四、語法運用 -- 成語的意思各有不同,若把它們放在不同的句子中,便會擔當不同的功能。
這是依照古人求學過程. 當時ㄉ現象. 環境因素. 等.......原因
成語典故~
成語是一種習用語,特殊的詞組,一般是由四個音節構成,它包含兩個以上的詞,構成成語的各個詞形成一個整體,它不等於各個詞意義簡單相加,其實際內涵,往往是隱寓在成語中的比喻義或引申義,成語有固定的表現形式,不能隨意更改它的詞語,由於它多是由歷史故事概括出來,後人把這些歷史故事凝煉為成語,用來表示某種含義,成語具有形象性、生動性和概括性等特點,表現力特強,所以深為人喜愛。成語的來源主要有四方面:歷史故事、古代寓言故事、古代詩文和俗語或口語,以下選擇了一些常用的成語以供參考
成語可作為句子的成分,形式不一,以四言為主。一般而言都有出處來源與引申的比喻義,而非單純使用字面上的意思。
一般而言,成語也常是一種暗示性的比喻或隱喻。有時候這些暗喻或隱喻可以從字義上想像出來,但有時卻不一定那麼容易「想像」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