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吠陀語︰印度古代的語言,所以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又稱為吠陀。
巴利語︰巴利語(Pali-Bhasa)是記錄南傳佛教「三藏聖典」所用的語言。「南傳佛教」是指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錫蘭)、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南亞國家的佛教。Pali一詞,本來並不指「語言」,而是指南傳佛教的「聖典」(經律論三藏),是用來跟聖典的「注釋」(Attha-katha)相對的。這種語言叫做「巴利語」,是十二世紀以後的事。此前,依上座部傳統,它一直稱為「摩揭陀語」(Magadhi),或「根本語」(Mula-Bhasa)。後來由於南傳佛教各國間常進行文化交流,不同語系的各國比丘間,自然而然以這種記錄聖典的語言來溝通,於是就稱它作「聖典(Pali)語」,即「巴利語」。
吐火羅語︰原稱焉耆─龜茲文,是西元3世紀至9世紀居住在新疆地區操印歐語言的民族所使用的一種文字。20世紀初,一批焉耆─龜茲文文獻陸續在新疆庫車、焉耆和吐魯番等地被發現。它們用印度的婆羅迷字母中亞斜體拼寫,從左到右橫行書寫。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焉耆─龜茲文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種方言:一種分布在焉耆─高昌一帶,被稱為甲方言或『甲種吐火羅語』,所記錄的全部是佛典,特別是有關彌勒的經典很多。另一種僅限于古龜茲(今庫車)地區,稱作乙方言或『乙種吐火羅語』,記錄的內容除佛典外,也有世俗文書,如情書、護照之類。此外,焉耆─龜茲文的另一個特色是記錄了很多戲劇內容,這對中國戲劇史的研究非常有幫助。
參考資料︰
http://www.nhu.edu.tw/~compare/learning/teacher_art/tcl/tcl_art_02.doc
http://news.sina.com.tw/tech/sinacn/cn/2006-05-27/181538165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