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歸公,攤町入畝

2007-01-08 4:03 pm
請問火耗歸公,攤町入畝是什意思呢? 這好像是雍正朝的重要政策.可詳細講解嗎?

回答 (2)

2007-01-08 4:57 pm
✔ 最佳答案
雍正實行的改革之三
(三) 火耗歸公

火耗歸公又稱為耗羨歸公。地方官征收錢稅時,以有耗損為原因,額外征收一些錢銀,這些錢銀稱為「火耗」或「耗羨」,火耗無一定的限額,由官員的喜好收取。因此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雍正二年七月,即在全國實行火耗歸公制度,即將「火耗」歸政府,用收得的火耗銀,發給官員養廉銀。此種養廉銀為上司養下級的錢銀 (在下篇將作較詳細的介紹 )。

火耗歸公的目的實際上是將附加稅變成為正稅,不再以官員的喜好定立火耗的多少,而新制亦比原來的火耗銀為低,因此人民的負擔亦大大減輕,亦同有增加國庫收入及澄清吏治的作用。

攤町入畝
「攤丁入畝」是中國賦稅制度上的重大改革,於康熙年間辯論,雍正年間普遍推行,到乾隆年間全國實施,經歷了半個世紀。「攤丁入畝」的稅法是將當地「丁銀」總數,平均攤分入「田地畝數」的稅銀中,田多的攤入「丁銀」多,「田」、「丁」稅銀統一由土地擁有者繳納。

劫富濟貧

  「攤丁入畝」的制度,改變了原來丁、地分徵帶來的貧富不均狀況,把貧農負擔的稅款,轉到富戶地主身上,這種損富益貧政策,使賦稅負擔合理化、平均化。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制度,是有意識地壓抑富戶,扶助貧民,結束了混亂稅制,調整了國家、地主、耕農三者的利益分配,同時保證了政府的稅收。康熙南征北討,使國庫空虛,駕崩時國庫只有七百萬兩,「攤丁入畝」推行後,乾隆時已增至五千萬兩。

「攤丁入畝」現代版

  英國殖民地時代,用高地價政策,為港府帶來財政收益,養活了香港經濟,累積了巨額的外匯儲備。香港金融管理局於2005年公布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約為1,220億美元,全球排行第七,僅次於印度1,406億、俄羅斯1,446億、韓國2,057億、台灣2,536億、中國 7,110億、日本8,397億;比新加坡1,152億、德國952億、美國766億為高。香港成功的特質,是以簡單稅制吸引海外投資者,鼓勵自由貿易、自由市場。香港利得稅的特點,是對源自香港的利潤才徵稅;資本增值、股息、利息不徵稅;公司利得稅為17.5%,稅制簡單清晰,是資金的好去處。財經雜誌《福布斯》指2005年全球56個國家稅率,本港排名55,屬於第二低稅地區。香港薪俸稅標準稅率16%,香港有337萬人口就業,但只有122萬人(少於40%)須繳納入息稅,2005至2006財政年度薪俸稅評稅總額為390億元,利得稅評稅總額為669億元,香港現時大部分的稅款是從富者、能者收取,應用簡單稅入的精神,是現代的「攤丁入畝」制度。
參考: yahoo
2007-01-11 7:01 am
攤町入畝
在全國推行攤丁入畝制度,將丁銀併入田賦中徵收。攤丁入畝制度是一種並稅式改革,作為由人丁稅向土地稅的轉變也有上千年的歷史,就政策本身而言它起源於明後期“量地計丁並為一條”的一條鞭法,因此史家又有把攤丁入畝稱為“清代一條鞭法”者。而雍正時期攤丁入畝隻是繼康熙時在廣東、四川等地的試行而逐漸推廣,其普行於全國已在乾、嘉乃至道光初,甚至到了清末民初,人丁負擔問題也並未完全解決,像陝西關中的一些縣就仍然是“地丁屬地,差徭屬人”。更不用說“並稅式改革”本身就有一個“鞭(編)外有編”、簡而復繁的循環律,雍正的實踐並未打破這一循環。
火耗歸公
在零碎的銀兩鎔鑄成銀塊或是銀錠時,會有些在過程中消耗.但是鎔鑄的人會拿出一些放入自己的荷包,就以此理由稱為"火耗"。 雍正就是強迫他們拿出來交公,火耗並非單指金銀的消耗收取時:1.需要成色鑑定的手續費 以支付鑑定人員工資/鑑定工具成本熔鑄的過程中;2.需要手續費 以支付金銀匠工資/燃料費/本位幣鑄模成本;3.會有無法順利收集的殘餘微量 使產出小於總投入;4.以上的費用可以用收取鑄幣費來支付,在古中國稱為<火耗> 。<火耗歸公> 是指溢收的差額該歸於政府。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03: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8000051KK005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