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青少年心理及行為發展特徵:
一、生理的快速發展
青少年時期由於性腺激素及成長激素分泌增加,身體上有許多急遽的變化,如身高、體重與骨骼成長激增、性器官發育成熟及第二性徵的出現,此階段又稱青春期(Puberty),因其生理發育及外貌常帶來青少年內心的困擾,脫離兒童室。
二、性意識發展與需求增強
依據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依德(SigmundFreud)心性發展理論(Psychosexual Develop-mental Theory),其以性衝動、性發展及情慾發展為人格發展的基礎,個體出生後需經過以下五個階段:口腔期(Oral Stage)、肛門期(Anal Stage)、性蕾期(Phallic Stage)、潛伏期(Latency Stage)及兩性期(Genital Stage)。每個個體都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需嘗試著解決問題,完成各階段的發展任務,並適應各階段的行為特徵、思想、觀念、感覺及情感來取代前一階段的一切型態,而這種取代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挫折及焦慮等不適應。青少年時期因性機能成熟及第二性徵,喚起性意識的發展及性衝動,對異性產生強烈的興趣,可是隨著文化差異、社會習俗及家庭背景等不同,該方面的表現會有明顯的差別,就閱讀興趣而言,青少年階段男生喜歡科學、偵探、冒險之類書籍,女生則愛讀文藝小說,故此階段亦是性別角色發展的重要關鍵,個體若能瞭解接納自我性別角色,人格發展即能成熟及統整。
三、反抗權威、認同同儕團體(Peer Group)
青少年階段因生活經驗增加及自我意識發展,父母對其影響日漸減少,轉而向同儕團體尋求認同與支持。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學家班都拉(A. Bandura)提出B=f(P、E)的公式,其中B是行為,P是個人的認知狀態(包含思考、記憶、判斷等),E是環境,即行為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此證實了外在行為可經由觀察學習而來。青少年的認知程度已發展到不需親身體驗或獎懲,就能透過觀察進行學習,因此觀察與模仿成為青少年行為的主要來源,包括正當與不正當的行為。對青少年來說,由於身心上的變化,容易與家人或成人發生磨擦,面對此些壓力時,同儕團體即扮演了逃避孤寂、責任與工作及尋求支持的最佳對象,故若交友不當,則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四、面臨自我認同的危機
根據前節心理學家艾立克森的發展危機,青少年身心變化是危機,亦是轉機,其若能克服適應上的問題,建立自我認同或自我統整(Self-Synthesis),就能成為一個成熟的個體。青少年面臨自我認同的危機來自以下六方面:
1. 前瞻性或混淆的時間觀。
2. 自我肯定或自我懷疑。
3. 預期工作有成或無所事事。
4. 性別角色認同或兩性混淆。
5. 服從或領導的辨認。
6. 意識信念形成或價值困難。
青少年階段要開始選擇人生哲學、理想或宗教信仰等,俾成為其一生內在的支持信念,反之,若其不能成為一生活指標,又對社會價值有所懷疑,則將會造成生活無重心,以上六個認同問題,青少年應一一解決,最後形成一生活理念或生活哲學以作為他行事的準則。另外,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學校教育、社會環境訊息及同儕團體活動之機會有密切關係,青少年族群認知經驗所形成的價值系統,將直接影響青少年的道德行為表現,其內在認知思考架構建構之良窳,取決於其能否具有思辨能力及道德價值認知能力,本此,正確的認同將影響青少年社會生活適應能力。
五、情緒(Emotion)起伏明顯的階段
一般人所謂喜、怒、哀、懼、愛、惡、慾七情都可以稱為情緒,事實上情緒有數百種,其間又有無數的混合變化,其複雜非語言所能及。人生各階段發展皆有情緒,然青少年階段情緒的起伏最大,經常可見其不時鬧脾氣、打架,可以瘋狂的愛,亦可以瘋狂的恨,因此常以「喜怒無常」形容之,學界統稱「狂飆時期」(Storm & Stress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當接觸的事產生正面情緒,即喜悅的感受,喜悅的情緒經驗是青少年健全發展的重要助長力量,其中尤以愛(Love)與情感(Affection)最為獨特。另一方面,抑制狀態的情緒(負面情緒),經驗如果過於強烈,將會傷害青少年身心發展,負面情緒,如害怕、焦慮、憤怒、罪惡感、悲傷、憂鬱及孤獨等,常使青少年感到痛苦,並缺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