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解答取40分:以史為鏡,可知得失。但為甚麼有很多人都不懂善用這面鏡子?

2007-01-08 3:20 am
以史為鏡,可知得失。但為甚麼有很多人都不懂善用這面鏡子?

回答 (4)

2007-01-08 4:16 am
✔ 最佳答案
  你指的人,性格多為武斷、自大、自我中心、善忘、目光短淺的人。
  武斷、自大、自我中心的人不會以史為鑑,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或會以為歷史十分膚淺,常以為自己不會重蹈覆徹。  
  另外,善忘的人,總是忘記歷史的教訓。
  目光短淺的人,也是講明快、講效率的人,他們會把歷史的得失置諸度外,絕不會借歷史的鏡子來幫助自己。
參考: *WAI*
2007-01-09 1:47 pm
理論就係人都知
但係做起上黎又談何容易~

我諗係人都知應該點先叫做一個好父母
但係點解呢個世界甘多破碎家庭?
2007-01-08 7:04 am
人有罪,容易迷失,自高自天。況且好多人覺得歷史悶。
參考: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錢穆 / 聖經新約
2007-01-08 6:45 am
不是「以人為鏡,可知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嗎?


魏徵(中國大陸也有寫作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

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後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余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編輯] 傳說中的魏徵
小說《西遊記》裏記載了魏徵變成門神的故事: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陰魂不散,天天到宮裡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可沒過幾天,那老龍王又在宮殿後門來找唐太宗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唐太宗守後門,這樣老龍才不再也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2007-01-07 22:51:02 補充:
對不起,跑題了。上面的那位說的應該是「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吧!我同意你的看法,但「以史」應改為「以人」。而以史為鏡的,多是統治者和領導者。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02: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7000051KK043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