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的重要戰役 !

2007-01-07 11:44 pm
大家可唔可以簡單講下以下三國戰役 or 他的相關戰役 ?

黃巾之亂, 董卓,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五丈原之戰, (兒)陵之戰, 南蠻

如果大家覺得三國裡仲有更多的重要戰役, 不妨也簡略一下 !

回答 (4)

2007-01-08 1:22 am
✔ 最佳答案
戰役名稱
指揮官
內容

虎牢關之役
呂布(董卓),袁紹(聯盟軍)
此役為討董第1役,雙方戰和收場

白馬之戰
袁紹,曹操
此戰可說是官渡之戰的前哨戰,此戰關羽連誅顏良,文醜兩員袁紹大將,袁紹終戰敗收場。

官渡之戰
袁紹,曹操
此戰註定了曹袁2氏的成敗,雙方均全軍出戰,但袁紹軍力遠勝曹操。可惜,袁紹憂悠X斷,其謀士告知曹操只要夜擊袁軍糧倉即可戰勝。後曹操夜擊袁軍糧倉,袁軍士氣大跌,袁紹大敗而逃。之此曹操可說稱霸北方,袁紹不久病逝,其2子爭位,終使袁氏滅亡。

赤壁之戰
曹操,孫權,劉備
曹軍號稱百萬大軍南下謀求1統天下,孫劉於是組成聯軍抗曹(共計5萬),利用火計大敗曹軍,曹軍元氣大傷,曹操落慌而逃,身邊只乘親騎數十。此戰影響深遠,比稱為中國歷史三大戰役之1。

街亭之戰
馬(鯪),司馬懿
孔明派馬(鯪)守街亭即蜀國輸糧要地。豈料馬(鯪)駐軍於山上,司馬懿派人圍山,終街亭失手導至蜀軍失敗。

五丈原之戰
諸葛亮,司馬懿
諸葛亮的最後1戰,此戰中司馬懿堅守不出,連比喻為女人也不出兵,後諸葛亮因辛勞過度於軍中病逝,演義中記載諸葛亮死前吩附要祕不發喪,還做了個貌似自己的木像,當司馬懿見蜀軍退兵以為諸葛亮死了時,諸葛亮的木像推了出來比司馬懿看,司馬懿見狀立刻撤退,後人稱之為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的字)。

征南蠻
諸葛亮,孟獲
征南蠻共歷7戰,孟獲7戰皆敗比捉,7次諸葛亮均放孟獲回軍中,終使孟獲心服口服,解除後顧之憂。

夷陵之戰
陸遜,劉備
陸遜堅守不出兵,直到炎夏,劉備駐軍,但陣型問題,陸遜有機可乘用火計攻擊劉備蜀軍,史稱火燒連營。
參考: 我
2007-01-07 11:56 pm
黃巾之亂也稱黃巾起義,指的是中國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較大形的分別有兩次,發生在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由張角等人領導的黃巾軍叛亂,及發生在中平五年(188年)較分散、難以討伐的民變。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三國志》記載他「少好俠,嘗游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因軍功官居并州牧,封侯,是雄據西北的一方勢力。

董卓生性驕傲,公元184年,東漢靈帝封董卓為中郎將,命他討伐黃巾軍,卻失敗,然後被免職,後來韓遂、邊章起兵涼州,董卓再度被任為中郎將,因討伐有功而被任命為前將軍,封為斄鄉侯並出任并州牧。

公元189年,何進請董卓入宮除宦官,結果何進先被宦官殺掉。隨後董卓廢掉少帝,立劉協即位,就是漢獻帝。

董卓的舉動惹怒了諸侯們,終於在190年爆發了十三路諸侯共討董卓(《三國演義》中記述「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實則只有十三路)。董卓抵擋不住,燒掉洛陽,帶著獻帝遷都長安。

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貂蟬其實是《三國演義》所虛構,而呂布早已受王允離間),結果成功,據史書記載,董卓身軀肥胖,棄市後,陳屍示眾;守屍的士兵在董卓肚臍眼中插上燈芯,點燃照明,持續了數天。董卓余黨李傕和郭汜帶兵進城,殺死王允,並把持朝廷大權,後為曹操遣大將段煨所滅。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荊州,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2007-01-07 11:54 pm






晉滅吳之戰

{{{partof}}}之一部份








日期:
279年11月 - 280年6月12日

位置:
荊州、揚州一帶(今安徽、湖北、湖南、江蘇等地)

結果:
西晉滅吳,統一中國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者

西晉
東吳

指揮官

賈充
孫皓

兵力

約160,000
約50,000

傷亡

不詳
不詳
晉滅吳之戰是三國後期的統一戰爭。265年,曹魏實際領袖司馬昭滅蜀後病逝,其子司馬炎接任,並在用年廢帝自立,建立晉。其後於279年,司馬炎下令六路晉軍攻吳,勢如破竹,成功於280年6月12日成功逼降吳主孫皓,西晉統一天下。








目錄[隐藏]

1 晉朝建立
2 籌備攻吳
3 戰事開始
4 統一天下
5 重要參戰人物
6 參考資料



[編輯] 晉朝建立
263年,曹魏實際領袖司馬昭成功滅蜀(詳見魏滅蜀之戰),使司馬家族勢力進一步加強,司馬昭曾想乘機討伐東吳,但因鄧艾、鍾會在蜀的叛亂,又缺乏滅吳所需要的強大水軍,惟有暫時停止行動,轉而採取措施整頓內部,加強實力。也特意封劉禪為安樂公及50餘蜀國降臣為侯,以此穩定益州,又示意東吳,收買吳國人心。
265年八月,司馬昭病逝,其子司馬炎繼承其相國、晉王之位,並繼續掌握魏國朝實權。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立,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司馬炎進一步遣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反觀東吳,由孫權晚年開始,東吳已經發生了一連串宮廷鬥爭,吳國國力每況愈下。至264年,孫皓登位,朝政更為黑暗,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令吳國進一步混亂,上至朝臣,下至百姓也怨聲載道。

[編輯] 籌備攻吳
司馬炎成功麻痺東吳後,開始調撥將領、軍隊出戰:269年,司馬炎任羊祜負責荊州軍事,鎮守襄陽;衛奡負責青州軍事,鎮守臨菑;司馬伷負責徐州軍事,鎮守下邳。其中,羊祜訓練士兵,屯積軍糧,收買東吳民心都非常成功。。272年,司馬炎以王濬為益州刺史,密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做到順流攻吳的形勢。王濬著手製作多首巨船,長一百二十步,能載二千人,就像河上的一座木城般,有樓櫓、四面大門,馬也可在上奔馳,漸漸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水軍。278年,羊祜死後,繼任者杜預照著羊祜般,繼續加緊備戰。
但孫皓對西晉的威脅卻毫無戒心,他認為有著長江天險,必可保東吳平安,未認真加強防備,他也曾派兵攻晉,但大多都是草率而行。陸抗也察覺到晉有滅吳的意圖,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強建平、西陵的兵力;王濬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順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呈給孫皓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但孫皓對陸抗、吾彥的建議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視。274年,吳國最後棟樑陸抗也在憂慮中死去。

[編輯] 戰事開始
279年,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11月,司馬炎以賈充為大都督、楊濟為副統領各軍,下令各軍開始攻勢,並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戰計劃,將二十餘萬晉軍兵為六路出擊,想迅速切斷各地吳軍聯繫,方便各個擊破:司馬伷由駐地下邳向塗中;王渾在壽春出擊;王戎由項城向武昌方向進攻;胡奮由江夏出擊夏口;杜預自駐地襄陽進軍江陵;王濬、唐彬率水軍由蜀地浮順江流而下;張華負責統籌軍運。。西面的晉軍負責主攻,東面晉軍負責牽制吳軍主力。為了協調行動,司馬炎命王濬的軍隊下建平時受杜預節度,至建業時受王渾指揮。
12月,王濬、唐彬率七萬人沿江而下。明年正月,王渾軍已抵橫江一帶,準備渡江進逼建業。吳主孫皓慌忙異常,急令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等率三萬吳兵渡江迎擊。結果晉軍大勝,臨陣斬殺張悌、沈瑩、孫震等吳國將領,斬殺士兵五千八百人,吳國上下大為震驚。王渾繼續逼近江岸,部將建議他乘勝直搗建業。但王渾以司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絕建議,駐軍於江北,等待王濬。而司馬伷軍也進抵長江,威脅建業。
2月,王濬、唐彬所率的晉軍攻克丹楊,進逼西陵峽。吳軍於此設置鐵鎖橫江,又作鐵錐放在江中,以為這樣即可阻止晉軍前進,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預作大筏數十個,紮些草人立於筏上,派一些士卒以筏先行,鐵錐著筏而去,又用大火燒融鐵鎖。晉軍順利排除了障礙,一路勢如破竹,進克西陵、夷道、樂鄉;而杜預率領的晉軍,幾乎兵不血刃,奪取了江陵;胡奮克江安,所到之處,大多不戰而勝。

[編輯] 統一天下
司馬炎又命王濬為都督益梁二州軍事,要他和唐彬率軍繼續東下,攻佔巴丘,與胡奮、王戎共擊夏口、武昌,再順流而下,直取建業。另一方面,杜預南下佔領零陵、桂陽、衡陽。於時王濬遵命攻克夏口,與王戎聯軍奪取武昌,隨後繼續東下,所過之處皆平,晉軍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長江上游地區。
3月,王濬軍東下抵達三山。孫皓忙派張象率軍抵禦,但吳軍毫無鬥志,望旗而降。孫皓企圖再湊二萬兵抵抗,這些士兵卻於出發前夜逃亡。至此,吳國已無兵可守。各路晉軍兵臨建業。孫皓用大臣薛瑩、胡衝之計,分別遣使奉書於王濬、司馬伷、王渾處求降,企圖挑撥離間。但按司馬炎原先的規定,這時的王濬晉軍應由王渾節度,而王渾屯兵不進,又以共同議事的名義,也要王濬停止進軍。但王濬不顧王渾阻攔,於3月15日以率八萬人,方舟百里,鼓噪而進。6月12日,孫皓面縛出降,至此吳亡,西晉成功統一全國,結束自東漢未年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

[編輯] 重要參戰人物







西晉

賈充

楊濟
衛奡
司馬伷
王濬
杜預
王渾
王戎
胡奮
唐彬
張華


東吳

孫皓(投降)

張悌(戰死)

沈瑩(戰死)
孫震(戰死)
張象(投降)
薛瑩(投降)
胡衝(投降)
2007-01-07 11:51 pm
黃巾之亂也稱黃巾起義,指的是中國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較大形的分別有兩次,發生在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由張角等人領導的黃巾軍叛亂,及發生在中平五年(188年)較分散、難以討伐的民變。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三國志》記載他「少好俠,嘗游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因軍功官居并州牧,封侯,是雄據西北的一方勢力。

董卓生性驕傲,公元184年,東漢靈帝封董卓為中郎將,命他討伐黃巾軍,卻失敗,然後被免職,後來韓遂、邊章起兵涼州,董卓再度被任為中郎將,因討伐有功而被任命為前將軍,封為斄鄉侯並出任并州牧。

公元189年,何進請董卓入宮除宦官,結果何進先被宦官殺掉。隨後董卓廢掉少帝,立劉協即位,就是漢獻帝。

董卓的舉動惹怒了諸侯們,終於在190年爆發了十三路諸侯共討董卓(《三國演義》中記述「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實則只有十三路)。董卓抵擋不住,燒掉洛陽,帶著獻帝遷都長安。

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貂蟬其實是《三國演義》所虛構,而呂布早已受王允離間),結果成功,據史書記載,董卓身軀肥胖,棄市後,陳屍示眾;守屍的士兵在董卓肚臍眼中插上燈芯,點燃照明,持續了數天。董卓余黨李傕和郭汜帶兵進城,殺死王允,並把持朝廷大權,後為曹操遣大將段煨所滅。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荊州,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收錄日期: 2021-04-25 19:33: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7000051KK027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