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手呀~~~~~

2007-01-07 10:37 pm
點更易學打倉頡?????
有無人教到我?????
簡單話我聽.
(唔好成段野Copy比我!!!!!)

Thx~
Thx~
Thx~

回答 (3)

2007-01-07 10:43 pm
✔ 最佳答案
倉頡輸入法的取碼方法則是平常書寫的筆劃順序,以:

由上而下
例:志、隻

由左而右
例:你、取

由外而內
例:國、間

的規則,再配合字形結構來拆出應要的倉頡輸入碼。


--------------------------------------------------------------------------------
取碼方法:
連體字
1. 取碼數:最多四碼,不足四碼者全取。

2. 取碼順序:由上而下,由左而右。

3. 取碼次序:取首、次、三、尾碼。

例如:

允──戈竹山

豆──一口廿

愛──月月心水

分體字
分體字的取碼,分為【字首】及【字身】兩部份。

由於分體字分為兩部份,所以要注意兩個取碼的大原則:

1. 字首──至少取一碼,至多取兩碼。

例如:

取一碼:份、沙

取兩碼:則、話

超過兩碼﹝頭尾兩碼﹞:點、線

2. 字身──至少取一碼,至多取三碼。

例如:

不超過三碼﹝全取﹞:話、時

超過三碼﹝分拆處理﹞:道、識
2007-01-17 9:12 pm
當倉頡輸入法被編寫出來的初期
很多人 也因不習慣拆碼方式 而感到頭痛
速成(又名 簡易倉頡) 因而誕生
倉頡和速成在拆碼上 是沒有分別 但 取碼有分別<====輸入的分別
倉頡 連體字 最多四碼 最少 一碼 分體字最多五碼 最少二碼
速成 只要輸入 倉頡碼的 頭尾碼 再由字庫選出 字 即是最多三碼 最少二碼

倉頡共25個碼 日月金.....難卜(ABC....XY) 除了X(難) 其他碼各有其輔助字形
入法是將字 依拆碼原則 拆解 再配合輔助字形表 組合 字出來
拆碼原則有:
由上至下 旦= 日 一
由左至石 明= 日 月
由外至內 困= 田木
先繁後簡 丰= 手十

X(難) 是為了對付(!?) 輔助字形表 沒有包括的 字形 例: 齊 慶 等等...
Z 為舊倉頡 打標點之用 於新倉頡 已刪除 統一用 ctrl + alt + , 出標點表 選擇
例: z難日月=, z難日木=。

學習的分別
倉頡和速成都需要 熟背 輔助字形表 不過 因為速成只需輸入 頭尾碼
所以對 拆碼四大原則和 輔助字形表的熟練度 需求比較低
容易學習

速度的分別
輸入的速度 與熟練度成正比 分三個階段--- 新手 中手 高手
新手 速成>倉頡 因為都沒搞懂怎拆
中手 倉頡>速成 倉頡輸入上是有優勢的 因為只要背熟 輔助字形表和取碼原則,但速成要快就要連 字庫也要背下來 是非常困難

高手 速成>倉頡 連整個字庫也能背下來 當然速成比較快 不過還有更高級.....

倉頡大師 用舊倉頡 當也熟記 字庫後 造成 加倍的速度 我認識一個人 倉頡 120字/分鐘
簡直是瘋狂
我才 最高 7X字......<===倉頡派

PS: 我個人是支持 學倉頡的,因為速成易學難精 倉頡難學易精
要上手還是選倉頡比較好 而且在 求職上 速度相同 速成 和倉頡 給人的感覺上也是差一碼的 速成60字/分鐘 倉頡 60字/分鐘 投入的心機 可能是一樣
也給人的感覺還是倉頡比較強
又為什麼 要練 速成呢 不過我也不是說不用速成 當我在遇上不會打的字 便用改用速成 或用 * 來搜尋 例 木* 或 木*木 便可以找到 木XXX 或 木XXX木 的字

對初心者 你們要習慣使用倉頡 若依賴速成 便無望 再學到倉頡 人的惰性 是不用輕視的
熟背 輔助字形表 拆碼原則 找不同的字 去考證
多打文章 留意 常打的字 係ICQ / MSN 中 多用中文字
日積月累 一手好字(!?) 不 一手快字~~ 便會出來
筆者也是自學的 只靠 一部 有查 倉頡碼的 電子詞典 便學成 到現在 雖只略有少成
但出來 還是見得下 世面

最後 舊倉頡和新倉頡的分別
新倉頡 會記錄你常用的字 知 佑 二字 倉頡碼相同 但 知比佑常用 舊倉頡以 佑 為先 知為後 但 新倉頡會 用你上一次 打那個字為優先 同時間也會因 詞 而變動
例如 當你打 佑道 (上一次你打佑) 便會變作 知道 對常忘了 變字的人 (我....)非常方便

但舊倉頡 能打標點 和 字庫等功能 令到 熟手者 能有更快的速度
可見 新倉頡 是方便 而不是快 為目標
2007-01-07 10:42 pm
先要熟悉字嘅結構
同埋要學拆個字(要練多d)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58: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7000051KK023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