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李的三國將領

2007-01-07 9:26 am
本人姓李,對三國有不少興趣

請問三國中有沒有姓李的名將或姓李的人立下壯舉

希望能附上該人之生平

回答 (3)

2007-01-10 1:23 am
✔ 最佳答案
李是大姓,每個年代姓李的人自然不少。
漢末至三國時代,以地位、才能計,我認為以下幾人較值得一提:

李傕,樓上有引文的部分就不重覆了。李傕事主要見於《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董卓傳》、《後漢書‧孝獻帝紀》、《後漢書‧董卓列傳》等。獻帝歸曹操後,僕射裴茂率關西諸將殺李傕。
說起李傕,董卓部下也有李儒和李肅。

李典,樓上引文詳盡,也不再重覆了。只是李典英年早逝,三十六歲就死了。

李通,樓上的引文基本上是《三國志‧李通傳》的第一段。李典、李通與臧霸、許褚、典韋列於《三國志》同一卷。李通是曹操陣營中少有的「南方籍」忠臣勇將,早在建安初年就已投奔曹操。官渡之戰時,曹操勢弱,李通孤守於南面,部下親戚都勸他接受袁紹、劉表的招攬,李通斷言拒絕。魏文帝曹丕追諡李通時詔曰:「昔袁紹之難,自許、蔡以南,人懷異心。通秉義不顧,使攜貳率服,朕甚嘉之。」
另外,《李通傳》此段也可見他的性格:
『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長趙儼收治,致之大辟。是時殺生之柄,決於牧守,通妻子號泣以請其命。通曰:「方與曹公戮力,義不以私廢公。」嘉儼執憲不阿,與為親交。』
李通屢次平賊有功,官至汝南太守。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圍曹仁,關羽領兵斷北面通道,「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勇冠諸將。」但隨後就於路上病歿,享年四十二。
《三國演義》無緣無故安排李通在馬超叛亂時,死於馬超之手,史籍裡從來也未提及李通到過西北。
李通子孫幾代皆為魏晉之臣,是所提的幾位姓李之人當中最盛。

李嚴,字正方,蜀將,後又改名李平。李嚴先後為劉表、劉璋效力過,劉備入蜀時投降,劉備死時受託孤的其實不止諸葛亮,也有李嚴(諸葛亮為主,李嚴為副)。李嚴一直頗受重用及好評,至驃騎將軍。但建興九年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李嚴運糧不力,圖以謊話掩飾,被諸葛亮上表貶為庶民。李嚴一直希望得到諸葛亮原諒,讓他將功補過,聞諸葛亮死,自己亦病歿。
在《三國志》中,李嚴只能與劉封、魏延、楊儀等沒有好下場的罪臣同列於蜀書十。
李嚴兒子李豐(漢末至三國名李豐者至少三人)亦為蜀臣,李嚴守漢中時李豐曾督江州以作後勤,後官至朱提太守。

李豐,字安國,魏臣,事跡散見於《三國志》的《夏侯玄傳》、《張既傳》(張既子張緝之事)、《杜畿傳》(杜畿子杜恕之事)、《毋丘儉傳》等部分,及有關的裴注引《魏略》等書。
李豐「始為白衣時,年十七八,在鄴下名為清白,識別人物,海內翕然,莫不注意。後隨軍在許昌,聲稱日隆。其父不願其然,遂令閉門,敕使斷客」,又與夏侯玄、毋丘儉有深厚情誼,官至中書令,兒子李韜更娶公主為妻。司馬氏輔政,李豐與張緝等密謀以夏侯玄代司馬師,事敗,三族受誅。毋丘儉後來亦起兵討司馬師。
《魏略》某些部分指李豐是故衛尉李義之子,但另一段又指李豐是李恢(非蜀國的李恢)之子,但當中所提的「李豐」,事跡無異,應屬同一人,故裴松之認為李恢是李義的別名。

非常可惜,李典李通早死、李傕只是武夫得志的無義亂臣,李嚴李豐因罪被貶被誅,俱沒有好下場。

不過早前讀《三國志》,剛巧發現蜀國有「李氏三龍」呢!
《三國志》所載的楊戲《季漢輔臣贊》提及蜀臣李永南(名邵)及其兄李偉南(名朝)。
裴注引《華陽國志》,指李邵又有一兄名邈字漢南,這個李邈經常出言不遜,先後在劉備、諸葛亮、劉禪三位老闆面前講錯說話,終於沒有好下場。
裴注又引《益州耆舊雜記》:「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時人號之李氏三龍。」
裴注之說:「臣松之案《耆舊》所記,以朝、邵及早亡者為三龍。邈之狂直,不得在此數。」

2007-01-09 17:34:04 補充:
『李典、李通與臧霸、許褚、典韋列於《三國志》同一卷。』此句應是『臧霸、許褚、典韋等人』,漏了「等」字。

2007-01-09 19:54:22 補充:
有些修正:上面提過董卓部下有李肅。演義裡李肅本是董卓部下,誘同鄉呂布叛投董卓。但史籍裡好像沒有此事,只提及呂布與騎都尉李肅殺董卓及之後的事。不過後來反攻長安的董卓舊部還有一個叫李蒙呢!我說名李豐者至少三人,這時候的印象還包括了袁術一個叫李豐的部下,但在史書裡找不到此人,可能只是演義杜撰。

2007-01-09 19:55:22 補充:
個人覺得李傕李典李通李嚴李豐此五人最為重要。除了上已提及的董卓謀士李儒、李氏三龍等,我認識但覺得較次一等的人物還有:李樂,白波賊,獻帝逃亡時,與同儕韓暹、胡才為楊奉所招,抵抗李傕郭汜的追兵,被獻帝拜為征北將軍。李堪,連同馬超叛亂的關中諸將之一,演義所謂的韓遂八將之一。李恢(留意不是魏國那個可能又名李義的李恢),蜀將。樓上引文是《三國志‧李恢傳》第一段,在蜀書十三。姪李球與諸葛瞻父子戰死於綿竹。李譔,蜀臣,博學文官一個。父親李仁與尹默同縣,遊學荊州,曾隨司馬徽、宋忠學習。《三國志‧李譔傳》在蜀書十二。

2007-01-09 19:56:03 補充:
李勝,魏臣,曹爽親信,事見《三國志‧曹爽傳》。父親李休有智略,原為張魯部下。李異,吳將,名字見於夷陵之戰時期的記載。演義中死於關興之手。(劉璋時蜀又有一將名李異,沒有交代是否同一人,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人)李封,呂布部下。當然還有不少我不認識的人,最徹底的方法是查查《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後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詞彙索引),這在公共圖書館列為參考書。
2007-01-07 6:51 pm
李傕 李典 李通 李恢
參考: me
2007-01-07 9:41 am
李傕:
李傕、郭汜之亂

圖片參考:http://www.china10k.com/common/space.gif
董卓被誅殺後,其部下將士散在關東一帶的人數還很多,他們大都是西涼人。王允開始想悉予赦免,後來又猶疑不決,於是謠言四起,說朝廷要盡殺涼州人。李傕、郭汜、張濟都是涼州人,他們便號召將士造反,聲稱要為董太師報仇,從關東殺入關中,沿途涼州兵紛紛參加。王允等人並無兵力,只靠呂布。初平三年(192年)涼州兵攻入長安,聚眾至十餘萬,呂布戰敗逃走,王允被殺。年幼的獻帝又被李、郭和樊稠劫持,三人共同秉政,張濟將兵鎮弘農。不久秉政三人發生衝突,先是李傕殺了樊稠,再在長安城內與郭汜廝殺,一連打了幾個月。天災人禍,百姓塗炭。張濟將兵自弘農前來調停,郭、李正相持不下,就接受調停,由張濟、楊奉、董承護駕東行。走到弘農,張濟和楊、董反目,李、郭也後悔放了獻帝,再與張合兵來劫奪小皇帝,楊、董護駕邊戰邊走,在弘農、陝城間得河北將士和南匈奴右賢王的援助,才逃到安邑,這已是興平二年(195年)十一月,明年改年號建安。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獻帝由董承等人護送回洛陽。洛陽經董卓焚毀已成一片瓦礫,百姓只剩下幾百家。

李典:
李典,字曼成,山陽巨鹿人。通篇《演義》,他的出場不可謂不多,但很少有獨當一面的時候,鮮有突出戰績,書中關於他的出彩描寫也不多,大都時候是“忽兩路軍從山后殺出,一路李典,一路某某”之類的話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助手加副將的類型,給讀者容易留下一種“此人平庸”的成見,更有人詆毀其“乃雞肋將佐”。

李典本一書生,年少好學,博覽群書,頗有才華。而且家庭成分很好,是東漢末年河北的世襲地主。其父親李乾,早期即跟隨曹操組軍攻剿黃巾起義。《三國志》有一段關於李乾的記載:呂布突襲兗州的時候,曹操派李乾回老家乘氏安撫民眾。李乾手下有幾千家賓客,當然是呂布拉攏的物件。就派出薛蘭李封試圖招降李乾,李乾不從,遂為薛李二人所殺。當時的兵馬是父死子繼,李乾死後,李典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其父所率領的數千部曲的領袖。也許在之前李典就已經在軍中供職,或許此時才正式加入曹軍。但李典沒有發揮特長成為一介謀士,而是選擇了統軍作戰,殊為不易。

李典參加的第一次戰役就得以獲勝,且手刃仇人。他和曹操一起攻擊薛蘭,李封,大破之,並擊退呂布的援軍。曹操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指定他長期跟隨身邊。接下來在平定兗州之亂的戰役中有功,任中郎將,離狐太守。
《演義》中李典是第一批加入曹軍的將領,僅次於鐵哥們樂進,比曹仁夏侯敦等人還要早。按照現在的說法,他也算的上是“元老級人物”了。可也許誰都不敢相信,當時李典拜中郎將時最多只有十六歲,參軍的時候更早,大概剛剛超過現在的兵役年齡線(殺薛李時是195年,逍遙津戰役是215年,李典死時36歲,即使逍遙津戰役後馬上就死,他當中郎將的時候也最多只有16歲)。這般弱冠少年,即已經是統率萬餘人的大將,怎不叫人佩服稱奇。
再想想三國其他的少年英雄,陸遜出道時21歲,只是一個幕府,周郎、馬超都是過了二十歲才開始統軍。至於張遼拜中郎將時年齡不詳,但既然跟隨呂布那麼多年,年齡肯定不小而李典也有一次類似的追擊行動,卻能夠冷靜對待,全身而退。在博望坡戰役中,雖然最終劉備軍獲勝,但充分體現了李典的智慧。如果領兵的是李典而不是夏侯敦這個蠻夫,獲勝的也許是曹軍。李典跟隨夏侯敦征討劉備,劉備見大軍到,把軍營燒掉退兵。夏侯敦領兵追襲,李典看出其中有詐,勸道:“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敦以及曹營裏另一位名將於禁卻都看不出如此淺顯的道理,想是恃著兵多,以為可以用大象踩死螞蟻的方式把劉備軍打垮,傻乎乎的就猛追了下去。於是毫無懸念的就中了埋伏,最後還是李典帶著兵去把焦頭爛額的夏侯敦救了出來。
李典不但有極強的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直接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大將,每每身先士卒,衝殺在前,給手下將士以極大鼓舞(別忘了他是書生出身,估計沒怎麼練過武功把勢)。在逍遙津大戰中,張遼搶盡風頭,卻別忘了李典的功勞,把孫權趕得跳橋、淩統逼得跳水,後來又率人困住虎將徐盛,都是他的傑作。書生拜大將,勇猛何懼哉,只可惜這是他在這三國中最後的發光場景了。

實際上李典立功很多,尤其是和好搭檔樂進在一起的時候,更有攻無不克的架勢,兩人聯手先後戰勝頑敵高幹、管承。李典也因此功升遷捕虜將軍,後遷破虜將軍。
國志是這樣評價他的“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

一個人年紀輕輕被部下稱為長者,受到擁戴,不單單是他的資歷老,更有他謙和的人格感化他人的原因。一個軍事將領,懷儒雅之量,自身有文化,又懂得尊重知識份子,很有現代行政管理的意識,屬於現代型軍事幹部(年輕化、知識化)。他的傳記中寫了這麼一件事:

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請願徙詣魏郡。太祖(曹操)笑曰:“卿欲慕耿純邪?”典謝曰:“典駑怯功微,而爵寵過厚,誠宜舉宗陳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實郊遂之內,以制四方,非慕純也。”遂徙部曲宗族萬三千余人口居鄴。太祖嘉之。
李通:
李 通 字 文 達 , 江 夏 平 春 人 也 。 〔 一 〕 以 俠 聞 於 江、 汝 之 間 。 與 其 郡 人 陳 恭 共 起 兵 於 朗 陵 , 眾 多 歸 之 。 時 有 周 直 者 , 眾 二 千 餘 家 , 與 恭 、 通 外 和 內 違 。 通 欲 圖 殺 直 而 恭 難 之 。 通 知 恭 無 斷 , 乃 獨 定 策 , 與 直 克 會 , 酒 酣 殺 直 。 眾 人 大 擾 , 通 率 恭 誅 其 黨 帥 , 盡 并 其 營 。 後 恭 妻 弟 陳 郃 , 殺 恭 而 據 其 眾 。 通 攻 破 郃 軍 , 斬 郃 首 以 祭 恭 墓。 又 生 禽 黃 巾 大 帥 吳 霸 而 降 其 屬 。 遭 歲 大 饑 , 通 傾 家 振 施 , 與 士 分 糟 糠 , 皆 爭 為 用 , 由 是 盜 賊 不 敢 犯 。
李恢:
李恢字德昂,建寧俞元人也,仕郡督郵,姑夫囊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後貢恢於州,涉道末至,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也,乃托名郡使,北詣先主,遇於綿竹。先主嘉之,從至洛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別駕從事。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卒,先主問恢:「誰可代者?」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日『莫若老臣』。臣竊不自量,惟陛下察之」。先主笑曰:「孤之本意,亦已在卿矣!」遂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刺史,住平夷縣。
參考: 三國志


收錄日期: 2021-04-29 00:32: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7000051KK004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