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象棋這名字是怎麼來的??

2007-01-07 4:59 am
請問象棋這名字是怎麼來的??

回答 (3)

2007-01-07 5:02 am
✔ 最佳答案

本條目指的是中國象棋,有關其他地方的象棋或將棋,請參見象棋 (消歧義)。


象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4/41/Xiangqiboard.png

象棋棋盤和所有棋子的開始位置
玩家數目
2
準備時間
少於2分鐘
遊戲時間
30分鐘-2小時
(快棋約10分鐘)

規則複雜程度
中等
策略成份
甚高
運氣成份

所需技巧



象棋,是中國傳統的二人對弈棋類遊戲。其他類似的有國際象棋及將棋。為與國際象棋等區別,又稱中國象棋,主要流行於華人及亞太地區。
[編輯] 歷史
象棋的源頭,目前尚未可以考證。以下是幾種的說法:

象棋由六博發展而來,傳入印度,發展成為恰圖蘭卡(Chaturanga),恰圖蘭卡又與象棋相互融合,發展為今天的象棋、國際象棋。
南北朝時,後周武帝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棋名稱由此而來。
傳說古代的棋子多以象牙為材料,所以稱為象棋。
象棋以象為名,而印度多象,是以傳說象棋係由印度發明而傳入中國。
黃帝大戰蚩尤,驅猛獸以為陣;象為獸之雄,是以象戰為兵戰。
其中以象棋名稱源自六博棋戲這種觀點最受中國人認同:

《楚辭·招魂》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說苑》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
如果是根據以上的內容,在戰國時候六博棋已經在貴族之間流傳開去,並開始以象棋稱呼六博。不過由六博演變為象棋,由始至終只有古籍提過,沒有任何實質的考古證據能夠證明這點。
至於發源地,目前以中國和印度比較可信,兩種學說分歧甚大。第一個原因是中西方(或者中國和鄰近國家)的古代交流極少有史料研究,另一原因是不少中國人都渴望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所以都以這個觀點為基礎去找有利的證據。
(TODO: 秦漢、隋唐時代的象棋?)
近代象棋的形式大致上在北宋末年開始定型,有 32 枚棋子,棋盤中有河界,將帥待在九宮之中。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不過最接近現代中國象棋的是明朝開始,那時棋盤大小定為縱九路橫十路。

[編輯] 棋盤
象棋的棋盤由九條直線和十條橫線相交而成。棋子放在各條線的相交點上,並在線上移動。棋盤中間的一行沒有畫上直線,稱為「河界」,通常標上楚河漢界字樣,源自楚漢相爭時的鴻溝。
現行的中式記錄方法是:九條直線,紅方從右到左用漢字「一」至「九」表示,黑方在自己的那一面從右到左用數字「1」至「9」表示。也就是說,紅方的直線「一」就是黑方的直線「9」,依次類推。
第四條直線(或第6條直線)和第六條直線(或第4條直線)稱為「兩肋」、「兩肋線」,簡稱「肋」。
棋盤上,劃有斜交叉線而構成「米」字形方格的地方,雙方各有一塊,稱為「九宮格」,簡稱「九宮」,是將/帥和士活動的地區。

[編輯] 棋子
棋子的顏色分紅和黑,雙方各有16隻棋子:



紅子 黑子 各有子數 活動範圍 走法 備註



1
九宮格


只可在己方之九宮格內前後左右移動,每次一步
帥、將不可在同一直線上直接照面,如被迫照面即作負論
全局關鍵,被吃掉則輸



2


沿九宮格內的斜線行走,每次一步
行動力較低的棋子,多為防禦帥/將用



2
己方範圍,不能越河界,總共只有7個位置


相(象)走田字:每一著斜走兩步(路線如「田」字的對角線)。
塞象眼:當「田」字的中心有棋子,就不能走
與仕/士大致相同。



2
棋盤任何位置


只要無子阻隔,前後左右不限距離直線移動
一般來說攻擊力最強



2


馬行日:任何方向的直線二步然後橫線一步(路線如「日」的對角線)
蹩馬腿(撬馬腳):若馬的隔鄰有任何棋子,就不能走往那方向
因為最多能走八個方位,故有「八面虎」之稱




2


若不吃子,走法與車無異
吃子時需隔任何一方的棋子(該子稱為炮架)
國際象棋無炮/包棋子



5
敵方範圍以及原位向前一步的位置


過河前每次只可直行一步;過河後可左右或往前走一步
永遠不能退後
與國際象棋不同,沒有升變的規則
棋子通常用木或塑膠製造。圓形的棋子上刻有文字,另一面空白。這個特色產生了中國象棋的變體,特別是盲棋。後來亦有出現立體的棋子,以人物彫刻(尤其是電影和漫畫人物)、物件等形象出現,但不普及,較多時會作為擺設裝飾。

[編輯] 勝負
對一般棋局來說,只要一方被「將死」或者「困斃」,又或者自動認輸,另一方即可得勝。將死和困斃定義如下:

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將帥,準備在下一步吃掉它,稱為照將或將軍,簡稱將。被將軍的一方必須應將(即移動將帥或別的棋子來化解)。無法應將的就稱為被將死。
一方無子可走,一動將帥就會被吃掉,稱為困斃。
比賽時除了以上的一般情況,還有其它方法判定勝負,例如超時、犯規等等。

[編輯] 棋規
TODO

[編輯] 記譜方法

[編輯] 中式記譜法
棋盤上的座標是對每個棋手由右至左的9條直線分別為1路、2路、…、9路。 中式記譜法一般使用四個字來記錄棋子的移動。

第1字是棋子的名稱。如「馬」或「車」。
第2字是表示棋子所在直線(路)的數字。紅方用中國數字,黑方用阿拉伯數字。同一路上有2個同種的棋子時,用「前」、「後」來區別,見註1。同一路上的3個以上的「兵」或「卒」的區別見註2。
第3字表示棋子移動的方向:橫走用「平」、向前走用「進」、向後走用「退」。有時也可以用「上」、「下」代替「進」、「退」。
第4字是棋子橫行或斜行時,目的地所在的直線(路)數字;或是直行進退時走的步數。
(舉例:「炮二平五」表示紅炮從二路平移到五路;「馬8進7」表示黑馬從8路向前走到7路。)
註1:當一方有兩隻車、馬、炮、兵位於同一直線時,需要用「前」或「後」來加以區別。這時第二個字會更改為棋子名稱:例如,「前馬退六」(表示前面的紅馬退到直線六)、「後炮平4」(表示後面的黑炮平移到直線4)。士象不需要以前後來判斷,因為縱使是在同一直線上,也可以憑第三個字(進退)知道是移動哪一隻。 註2:至於三隻相同棋子位於同一直線的情況(只有兵卒有可能),則稱為「中」,例如「中兵平三」。關於多隻兵、卒同在一條直線上時,這種記譜法是有其缺點的。(可參閱譚氏記譜法內對傳統記譜方式的評語)。可是因為 4 隻或 5 隻兵卒在同一直線的情況在實戰中是絕無僅有的(排局例外),所以很少有人拿它出來作為正式討論。

如果記譜只包括中局或殘局部份,一開始就輪到黑方走子,那麼紅方會標上省略號。
2007-01-07 10:41 pm
本條目指的是中國象棋,有關其他地方的象棋或將棋,請參見象棋 (消歧義)。

象棋

玩家數目 2
準備時間 少於2分鐘
遊戲時間 30分鐘-2小時 (快棋約10分鐘)

規則複雜程度 中等
策略成份 甚高
運氣成份 無
所需技巧


象棋,是中國傳統的二人對弈棋類遊戲。其他類似的有國際象棋及將棋。為與國際象棋等區別,又稱中國象棋,主要流行於華人及亞太地區。

歷史

象棋的源頭,目前尚未可以考證。以下是幾種的說法:

象棋由六博發展而來,傳入印度,發展成為恰圖蘭卡(Chaturanga),恰圖蘭卡又與象棋相互融合,發展為今天的象棋、國際象棋。
南北朝時,後周武帝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棋名稱由此而來。
傳說古代的棋子多以象牙為材料,所以稱為象棋。
象棋以象為名,而印度多象,是以傳說象棋係由印度發明而傳入中國。
黃帝大戰蚩尤,驅猛獸以為陣;象為獸之雄,是以象戰為兵戰。
其中以象棋名稱源自六博棋戲這種觀點最受中國人認同:

《楚辭·招魂》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說苑》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
如果是根據以上的內容,在戰國時候六博棋已經在貴族之間流傳開去,並開始以象棋稱呼六博。不過由六博演變為象棋,由始至終只有古籍提過,沒有任何實質的考古證據能夠證明這點。

至於發源地,目前以中國和印度比較可信,兩種學說分歧甚大。第一個原因是中西方(或者中國和鄰近國家)的古代交流極少有史料研究,另一原因是不少中國人都渴望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所以都以這個觀點為基礎去找有利的證據。

近代象棋的形式大致上在北宋末年開始定型,有 32 枚棋子,棋盤中有河界,將帥待在九宮之中。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不過最接近現代中國象棋的是明朝開始,那時棋盤大小定為縱九路橫十路。


棋盤
象棋的棋盤由九條直線和十條橫線相交而成。棋子放在各條線的相交點上,並在線上移動。棋盤中間的一行沒有畫上直線,稱為「河界」,通常標上楚河漢界字樣,源自楚漢相爭時的鴻溝。

現行的中式記錄方法是:九條直線,紅方從右到左用漢字「一」至「九」表示,黑方在自己的那一面從右到左用數字「1」至「9」表示。也就是說,紅方的直線「一」就是黑方的直線「9」,依次類推。

第四條直線(或第6條直線)和第六條直線(或第4條直線)稱為「兩肋」、「兩肋線」,簡稱「肋」。

棋盤上,劃有斜交叉線而構成「米」字形方格的地方,雙方各有一塊,稱為「九宮格」,簡稱「九宮」,是將/帥和士活動的地區。


棋子
棋子的顏色分紅和黑,雙方各有16隻棋子。

棋子通常用木或塑膠製造。圓形的棋子上刻有文字,另一面空白。這個特色產生了中國象棋的變體,特別是盲棋。後來亦有出現立體的棋子,以人物彫刻(尤其是電影和漫畫人物)、物件等形象出現,但不普及,較多時會作為擺設裝飾。


勝負
對一般棋局來說,只要一方被「將死」或者「困斃」,又或者自動認輸,另一方即可得勝。將死和困斃定義如下:

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將帥,準備在下一步吃掉它,稱為照將或將軍,簡稱將。被將軍的一方必須應將(即移動將帥或別的棋子來化解)。無法應將的就稱為被將死。
一方無子可走,一動將帥就會被吃掉,稱為困斃。
比賽時除了以上的一般情況,還有其它方法判定勝負,例如超時、犯規等等。


棋規

記譜方法

中式記譜法

棋盤上的座標是對每個棋手由右至左的9條直線分別為1路、2路、…、9路。 中式記譜法一般使用四個字來記錄棋子的移動。

第1字是棋子的名稱。如「馬」或「車」。
第2字是表示棋子所在直線(路)的數字。紅方用中國數字,黑方用阿拉伯數字。同一路上有2個同種的棋子時,用「前」、「後」來區別,見註1。同一路上的3個以上的「兵」或「卒」的區別見註2。
第3字表示棋子移動的方向:橫走用「平」、向前走用「進」、向後走用「退」。有時也可以用「上」、「下」代替「進」、「退」。
第4字是棋子橫行或斜行時,目的地所在的直線(路)數字;或是直行進退時走的步數。
(舉例:「炮二平五」表示紅炮從二路平移到五路;「馬8進7」表示黑馬從8路向前走到7路。)

註1:當一方有兩隻車、馬、炮、兵位於同一直線時,需要用「前」或「後」來加以區別。這時第二個字會更改為棋子名稱:例如,「前馬退六」(表示前面的紅馬退到直線六)、「後炮平4」(表示後面的黑炮平移到直線4)。士象不需要以前後來判斷,因為縱使是在同一直線上,也可以憑第三個字(進退)知道是移動哪一隻。 註2:至於三隻相同棋子位於同一直線的情況(只有兵卒有可能),則稱為「中」,例如「中兵平三」。關於多隻兵、卒同在一條直線上時,這種記譜法是有其缺點的。(可參閱譚氏記譜法內對傳統記譜方式的評語)。可是因為 4 隻或 5 隻兵卒在同一直線的情況在實戰中是絕無僅有的(排局例外),所以很少有人拿它出來作為正式討論。

如果記譜只包括中局或殘局部份,一開始就輪到黑方走子,那麼紅方會標上省略號。
2007-01-07 5:15 am
象棋名稱源起

1. 「說苑」記載:「足下燕居,則鬥象棋,而舞鄭女。」
2. 後周武帝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棋名稱由此而來。
3. 傳說古代的棋子試用象牙作的,所以稱為象棋。

我國象棋起源於什麼時候?

很久以來一直未得到圓滿的解答。儘管有人根據宋玉〈招魂〉篇裏的〈菎蔽象棋〉和劉向〈說苑〉裏的〈鬥象棋而舞鄭女〉這兩句話,作為象棋出現於戰國時代的引證;也有人以晉末北周武帝制〈象經〉,而肯定象棋是周武帝所創制;也還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因此,象棋的起源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和考證。
◆印度說:
象棋以象為名,而印度多象,是以傳說象棋係由印度發明而傳入中國。
◆中國說:
象棋據說是南北朝時北周武帝所發明,周書本紀:「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講說。」
◆黃帝說:
黃帝大戰蚩尤,驅猛獸以為陣;象為獸之雄,是以象戰為兵戰。
◆武王說:
傳說為西周武王伐紂時所創作。
◆戰國說: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廢車陣改習馬陣,故傳象棋為戰國時發明。

南宋棋壇

南宋的棋壇可說是中國象棋的第一個高峰期,從民間到宮中廷,處處風靡。據周密《武林舊事》記載,都城臨安有專門製造象棋棋具的作坊和營業的店肆,殿前供奉的象棋待詔名姓可稽的就有十人,他們多是民間好手.高宗時即出現了最早的象棋理論著作《棋經論》,陳元靚的《事林廣記》亦記載了最古老的象棋棋局,包括象棋棋勢和兩則對局。福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更發現了木製象棋一副,記明當時象棋已向海外傳播。

當時出名的棋痴包括劉克莊和文天祥,他們都在他們的詩文中顯露了他們對象棋的衷愛。劉克莊曾有詩《象弈一首呈葉潛仲》。文天祥有文《紀年錄 - 壬午》注:「公家居,當暑日,喜溪浴,與弈者周子善,於水面以意為枰,行弈決勝負。」是象棋史上下盲棋的最早紀錄。

明代棋檀

明代是象棋發展的令一高峰期,明太祖、明仁宗皆是象棋的愛好者,明仁宗朱高熾就親自為兩個太監下棋的情況賦詩,「二國爭強各用兵,擺成隊伍定輸贏。 馬行曲路當知道,將守深宮戒遠征。 乘險出車收敗卒,隔河飛炮下重城。 等閒識得軍情事,一著功成見太平」。 名譜《橘中秘》也是當時的作品。

當時民間亦不乏象棋好手,有其中嘉靖名士李開先可謂當時的一代棋王,他著有前後《象棋歌》,記述了他打敗「海內號無雙」的國手吳唐的經過,及他自己的象棋心得,兩詩各長達十千四百餘字,傳頌後世。

清代棋檀

清代更是象棋史上的最高峰時期,可謂高手輩出,也形成了各種棋派,就乾隆中葉來說,就有毗陵、吳中、武林、洪都、江夏、彝陵、順天、大同、中洲九大派,前六派有江東八俊,後三派則有河北三傑。 毗陵派的周廷梅則被譽為「棋中聖手」,技壓群雄。 話說他是在四川時看到諸葛亮的八陣圖而悟出棋理的。

開局也在那時有了更多的變化,康熙時的國手王再越就在明代《橘中秘》的基礎上寫成《梅花譜》,象棋開局由鬥炮進入了當頭炮對屏風馬的新領域。

當時的宮廷也是棋風大盛的,慈禧太后曾由一個太監下棋時吃了她的馬而把他斬首,乾隆時更舉行御前比試,持續半才分出勝負,詳見《五大臣象棋殿譜》。 馬後炮、過河卒、將一軍也是當時開始流傳的象棋術語。 中國象棋自此更為專業和流傳於中國大地。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59: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6000051KK045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