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李善蘭(1811-1882)是一位清代數學家。
李善蘭和偉烈亞力等外國人認識之後,便來到墨海書院,從事翻譯外國數學著作的工作。
李善蘭並不諳熟外語,但偉烈亞力卻會說中國話。於是,他們倆便如徐光啟與利瑪竇一樣進行合作,偉烈亞力把外交書籍中的內容,用中國話說給李善蘭聽,李善蘭便用中文把它寫下來,首先完成《幾何原本》後九卷的翻譯工作。
西元1859年,他兩又合譯了英國棣摩根(de Morgan)的《代數學》十三卷。這是我國的第一本代數書。「代數」這個名稱,也就從這時候起才有的。
同年,他倆還合譯了美國人羅密士的《代微積拾級》十八卷。它是我國第一部解析幾何的譯本,也是第一部微積分的譯本。在譯本中,李善蘭首先使用了「變數」和「微積分」這些新名詞。
李善蘭不僅從事翻譯工作,還著有《則昔齋算學》十三種共二十四卷,《考數根法》一卷。對尖錐求積術、三角函數與對數的冪級數展開式、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等都有研究,其中的尖錐求積術已有初步的積分思想。他還得出有關判定素數的定理和二項定理系數的恒等式,後者就是後來馳名於世的「李善蘭恒等式」。
李善蘭(1810年—1882年)字壬叔,號秋紉。浙江嘉興海寧人。少時治經學,於數學用力尤深。10歲即通《九章》,15歲通習《幾何原本》六卷,17歲參加杭州鄉試未中,從此鑽研天文、歷算,成為遠近聞名的數學家。曾獨立發明對數微積分。並在組合恆等式方面有李善蘭恆等式。35歲刻印《方圓闡幽》、《弧矢啟秘》和《對數探源》三種數學著作。1852年-1866年受聘於墨海書館任編譯。與偉烈亞力合譯《幾何原本》後9卷,完成明代利瑪竇、徐光啟未竟之業。又與偉烈亞力、韋廉臣、艾約瑟合譯《談天》、《代數學》、《代微積拾級》、《圓錐曲線說》、《奈瑞數理》、《重學》、《植物學》等書,由墨海書館雕版刊行。這些書對中國知識界有很大影響。為中國近代數學家的前驅,清代數學史上的傑出代表。撰有《則古昔齋算學十三種》及《考數根法》等。
李善蘭在1852年至1859年中,共譯書七、八部,計七、八十萬字,直接引進大量數學符號:=、×、÷、<、>、 ,而且他的翻譯工作是有獨創性的,創譯了許多數學名詞:「代數」、「常數」、「變數」、「已知數」、「函數」、「係數」、「指數」、「級數」、「單項式」、「多項式」、「微分」、「橫軸」、「縱軸」、「切線」、「法線」、「曲線」、「漸進線」、「相似」等,其他學科如:「植物」、「細胞」等,這些譯名獨具匠心,自然貼切,其中許多譯名隨同他的譯著被引入日本,且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