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顛覆社會的老夫子
《老夫子》漫畫作者王家禧先生最初於《星島晚報》發表《秦先生》六格漫畫,到一九六一年以筆名王澤創作《老夫子》四格,翌年又開始畫《大番薯》。當初老夫子、秦先生、大番薯乃三個獨立的漫畫人物,分別有不同的專欄,到後來才出現互相穿插在另一個專欄的版面,而最終演化為「三位一體」的著名本地創作漫畫。
從漫畫登大銀幕
《老夫子》漫畫以六十年代為巔峰時期,於一九六四年出版單行本,而因為大受歡迎,到一九六六年又推出三冊合訂為一本的合訂本。由於《老夫子》漫畫廣受歡迎,各大報刊均爭取刊登。同時,《老夫子》漫畫亦躍登大銀幕,拍成粵語電影。第一部老夫子電影於一九六五年上演,由高佬泉扮演老夫子。翌年,再先後有電影《老夫子與大番薯》、《老夫子三救傻仔明》。到一九六八年,當時的收費電視台「麗的映聲」製作了老夫子電視劇集。
七十年代中期,本地電影公司又再爭相拍攝老夫子電影。一九七八年胡樹儒監製《七彩卡通老夫子》。在以後的日子裏,老夫子仍多次成為文化創作的主題,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雖然在過去四十年裏《老夫子》漫畫的生命力從來沒有減退(至少到目前為止仍有不少文化人希望可以製作經自己演繹的老夫子作品),但論全盛時期(無論是王澤的創作動力或受眾的回應)則應該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在那段時期,誰不追看老夫子漫畫?
集對立統一於一身
反過來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面貌,亦充分體現於《老夫子》六格漫畫。嚴格來說,老夫子是一個「矛盾對立統一」於一身的漫畫人物。他是一個「老頑童」,烏龍百出;通過他撞板、搞亂,我們可以見到既有的秩序、等級、規範的荒謬。在這一方面,老夫子有其顛覆的成份,將日常生活中的常規、習慣、文化中的種種問題暴露於讀者面前。
可是,在另一方面,老夫子也是傳統文化、價值的維護者。對老夫子的讀者來說,「死飛仔」、「臭飛」是漫畫中經常出現的一類反面人物。這些「臭飛」面目可憎,行為令人討厭,正所謂「睇前面憎到後面」。
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裏,社會轉變快速,而同時年青一代亦逐漸成長。在這個文化轉變的過程中,所謂年青人的新潮文化(表現於王澤眼中的奇裝異服)迅速抬頭,引人關注。當時對新潮男女的反應是批評,抗拒。王澤筆下的老夫子便經常嘲笑新潮青年的奇裝異服,對他們標奇立異的打扮和行為,盡其諷刺之能事。
但我們也需要了解一點,就是老夫子專門嘲弄新潮「飛仔飛女」也並非只是出於一種抗拒的心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香港社會治安惡劣,不少「飛型青年」在社區、屋橫行、作惡,又確實普遍。所謂「臭飛」,主要是針對這些作惡、欺凌普通市民的惡少年。王澤通過老夫子來嘲笑、批評「阿飛」,在當時不少讀者中間,會引起共鳴,皆因這些批評、諷刺並非無中生有,而是言之有物。
社區惡人的典範
另一個經常在老夫子漫畫中出現的負面人物,是所謂的「三姑六婆」、「八婆」。這類人諸事八卦之餘,還常常恃勢凌人(例如二房東欺凌房客),態度惡劣。與此同時,這些「八婆」又欠公德,自私自利,是當時城市社區(包括公共屋裏的惡鄰居、私樓內的二房東)生活中常見的惡人之典型。老夫子的看不過眼、搗亂、搞鬼,令這些「八婆」在眾人面前大出洋相,就是給讀者消消氣的機會。
老夫子漫畫的視野是草根的,除一些專集(如《水虎傳》長篇)之外,題材多源自日常生活,從一些平常的現象、細節出發,搞搞幽默、諷刺。漫畫裏面的人物都是普通人--秦先生就是典型普通市民的造型,就是性格也並不突出,只是普通人一個。秦先生的老實(有時表現為笨)正是普通人的性格,平面、四方,但卻惹人同情、喜愛。
瘋狂搞笑抓緊讀者
而經常與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打對頭的趙先生其實也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個人物造型。有時趙先生會恃勢欺人(尤其當他扮演老闆、管工時),「大聲夾惡」,有時他會指指點點,甚至刻意找麻煩。可是,趙先生永遠不是大奸大惡,他的討厭又與「八婆」、「臭飛」不同。老夫子會作弄趙先生,結果總是無傷大雅。
《老夫子》漫畫並非完全走寫實諷刺路線。有時候王澤的天馬行空、時空轉移(見於《水虎傳》)瘋狂搞笑,也很能夠抓緊讀者。假如要選擇老夫子漫畫中的佳作,我一定會選《水虎傳》。當年玩時空穿梭固然有新意,再玩《水滸傳》中的人物和情節就更是突破,而長篇專輯製作,在編在畫方面都很考工夫。
雖然老夫子一直都能夠吸引新讀者,但我們也必須承認,隨一個時代的過去,漫畫與社會和讀者的關係都在變。正如前面所說,老夫子漫畫的巔時期在六、七十年代。讀王澤的作品時,要對那個時代有所認識。而要了解六、七十年代香港,也不可不看老夫子漫畫。
希望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