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裹斯多德的主要思想。

2007-01-06 11:11 am
Final Exam 急需答案中

回答 (3)

2007-01-06 11:29 am
✔ 最佳答案
蘇格拉底對於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貢獻或許應該是他的辯證法(用一個問題回答一個問題)來提出問題,這被稱為蘇格拉底教學法或詰問法,蘇格拉底將其運用於探討如上帝和正義等許多重要的道德議題上。這最早的記載是出自於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對話錄上,蘇格拉底通常被視為是人類政治哲學和倫理學或道德哲學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學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在這種方法下,蘇格拉底會運用一系列的問題協助一個人或一群人來判斷他們的信仰,例如上帝或正義是否存在的問題,並從他們的回答中尋找漏洞加以擊破,藉此增長他們的知識。這種方法是屬於假說消除的被動方法,隨著受測者承認更進一步的假說,在消除之前的假說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矛盾。這種方法是用於逼使一個人檢視他自己的信仰和這種信仰的真實性。

柏拉圖主義經常被分類為一種形上學的二元論,有時候也被稱為柏拉圖現實主義。依據這種解釋,柏拉圖的形上學將世界切割為兩個不同的區塊:「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是從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裡所複製的,但這些複製版本並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無法改變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實現之,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並不包含知覺能力或想像力。這種區分方式也可以在瑣羅亞斯德的哲學裡發現,他也將世界二分為智慧(Minu)和感覺(Giti)。另外瑣羅亞斯德想像中的國家也與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的模型類似。瑣羅亞斯德對柏拉圖的影響程度依然未知,雖然他比柏拉圖還要早出現好幾百年,但他的著作大多都已被竄改過
柏拉圖主義經常被分類為一種形上學的二元論,有時候也被稱為柏拉圖現實主義。依據這種解釋,柏拉圖的形上學將世界切割為兩個不同的區塊:「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是從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裡所複製的,但這些複製版本並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無法改變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實現之,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並不包含知覺能力或想像力。這種區分方式也可以在瑣羅亞斯德的哲學裡發現,他也將世界二分為智慧(Minu)和感覺(Giti)。另外瑣羅亞斯德想像中的國家也與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的模型類似。瑣羅亞斯德對柏拉圖的影響程度依然未知,雖然他比柏拉圖還要早出現好幾百年,但他的著作大多都已被竄改過
2007-01-06 11:53 am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c/cd/Socrates.png/200px-Socrates.png


姓名:
Σωκράτης

出生:
約前470年

去世:
前399年

學派/流派:
古希臘,蘇格拉底派

主要領域:
科學哲學、倫理學蘇格拉底教學法
蘇格拉底對於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貢獻或許應該是他的辯證法(用一個問題回答一個問題)來提出問題,這被稱為蘇格拉底教學法或詰問法,蘇格拉底將其運用於探討如上帝和正義等許多重要的道德議題上。這最早的記載是出自於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對話錄上,蘇格拉底通常被視為是人類政治哲學和倫理學或道德哲學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學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在這種方法下,蘇格拉底會運用一系列的問題協助一個人或一群人來判斷他們的信仰,例如上帝或正義是否存在的問題,並從他們的回答中尋找漏洞加以擊破,藉此增長他們的知識。這種方法是屬於假說消除的被動方法,隨著受測者承認更進一步的假說,在消除之前的假說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矛盾。這種方法是用於逼使一個人檢視他自己的信仰和這種信仰的真實性。

[編輯] 哲學信仰
要研究蘇格拉底的哲學信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於他完全沒有留下半點自己的著作,我們只能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記載中加以探索,然而他們兩人的記載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對於何者的記載才是正確的一直是爭論的話題。有些人認為蘇格拉底其實沒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會加以盤問每種信仰;在《理想國》中他發表的冗長理論也被人認為其實是柏拉圖的想法。有些人主張他其實沒有半點自己的信仰和理論,但對此又有許多爭論,因為要從記載中區分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兩人的概念相當的困難,同時要解釋他們的概念又更為困難。也因此,要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等人的記載中尋找蘇格拉底的理念並不簡單,同時還必須留意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蘇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反而可能更接近於這些記載者自己的看法。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7/%C2%A7Platone_%28ca._427-347_a.C.%29_-_Monaco%2C_Glyptotek_-_%28foto_mia%2C_24-01-2002%29_-_02.JPG/200px-%C2%A7Platone_%28ca._427-347_a.C.%29_-_Monaco%2C_Glyptotek_-_%28foto_mia%2C_24-01-2002%29_-_02.JPG


姓名:
柏拉圖

出生:
約前427年–前428年

去世:
前347年

學派/流派:
古希臘,柏拉圖學派

主要領域:
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美學、政治、教育、數學哲學

著名思想:
柏拉圖主義
許多柏拉圖撰寫的對話錄都參雜了人為成分。在每次討論和爭辯開始前,柏拉圖會先預留舞臺的空間和時間,使讀者能有參與其中的感覺。對話經常是以某個沒有參與最初對話過程的人所記載的,也經常是以多人的角度聆聽整個對話過程。一般而言同時積極參與對話的人在任何場合都不會超過三人,有時候不同的人也會加入或退出對話。一些對話錄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對話而沒有第三者的參與,柏拉圖的其中兩篇對話錄(知名的《申辯篇》以及不知名的《美涅克塞努篇》)則只是蘇格拉底自己一個人的演講文。對話的人為成分在判斷對話錄的解釋方式上也提供了相當重要的線索。
不同對話錄之間的對比也令人難以琢磨。蘇格拉底經常將哲學與小孩做對照,並且總是否定後者而傾向前者(《會飲篇》 209a-e),他也曾將哲學與食物做對照(《普羅泰戈拉篇》 313c- 314c)。蘇格拉底經常將哲學家與醫生(iatros)做對比,形容哲學家能治癒人們最嚴重的疾病—頭腦的無知(psyche),這也是今天心理醫生(psych-iatrists)一詞的由來。蘇格拉底主張人的身體是為靈魂的監獄,而身體與靈魂之間是很難調和的,這種區分方式一直到今天都還被經常提起。蘇格拉底也將自己形容為是一名心靈的助產士,要幫助其他人培育出正確的哲學思想。
對話錄裡關注的話題都圍繞於人性和政治美德之間。而在這兩者之下進行的討論還包括了宗教虔誠、自我剋制、勇氣、友情、以及愛情。經常被提起的問題之一在於美德是否能被傳授,以及美德究竟是什麼。而知識和輿論、感覺和現實、自然和人為、身體和靈魂、快樂和痛苦、犯罪和懲罰等等,這些議題都在超過一篇對話錄裡被討論過。其他包括了靈魂的不朽、藝術和文學的作用、對婦女和奴隸的對待、政府的形式等等,很少有人類知識領域是柏拉圖不感興趣的,也很少有知識領域是柏拉圖所不曾深刻探討的。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4/Aristoteles_Louvre.jpg/180px-Aristoteles_Louvre.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亞里士多德

哲學觀
雖然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卻是第一個公開批評柏拉圖的人。他特別反對的是柏拉圖哲學中有關數學的部分。有人認為雖然亞里士多德熟知當時的數學,他卻從來沒有理解柏拉圖的數學。
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相論也有批評。雖然他同意一個事物的「形式」是恆古不變的,但他認為這個「形式」本身並不存在,而是人們在感受到實物後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認為,「形式」其實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徵。他指出,我們所擁有的任何一種想法、觀念都是透過我們的感官進入我們的意識。
但是亞里士多德並不否認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將不同的感官印象區分開來。但是他同時指出,在人的感官經驗到任何東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界有因果關係的存在。他認為自然界有四種不同的原因,古希臘人的「原因」觀念不同於近代以來的「因果性」觀念,「原因」與「為什麼」相對應,並不與「結果」相對應。即「目的因」、「質料因」、「動力因」和「形式因」。
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方面則提出了所謂的三段論。他的這個理論在後來的兩千年內,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認的論證形式。
倫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是所謂「黃金比例」。這或許和希臘自然派哲學家的「和諧」概念類似。他認為,人不應該偏向哪一個極端,惟有平衡,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不生存在社會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還提出三種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稱之為「Polity」)。
2007-01-06 11:38 am
一、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希臘三哲人中的第一位,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洋文化的哲學基礎。由於他出生在古希臘戰爭的混亂時期,道德價值低落,因此蘇格拉底認為,若要支持當時生活中的倫理局面,人人就必須「認識自己」。蘇格拉底一生沒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圖和齊諾芬替他記述流傳下來的。而他最主要的思想有:
1.教育的目的與方法:
     蘇格拉底是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求至善和品德的培養及心理能力的發展;並以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求得至善,人類之所以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則在致力於道德的修養,以完成理想的人格。蘇氏承認客觀真理之存在,同時又主張自我努力的必要;前者為知,後者為德;知德合一乃蘇格拉底理想中的人格。他的用意在以道德為具體的間架,以知識為抽象的內容,而建立一表裏兼賅的體系。他以「友誼」、「勇敢」、「謙遜」等為道德之概念,而人格的擴大,即繫於觀念知識的充實。而「知汝自己」或內省(Insight),則為達到此教育目的之不二法門。
  蘇格拉底和人討論有關問題時,常用詰問法,又稱蘇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這種方法有下列的幾種特點:(1)懷疑的,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氏所謂「懷疑」是研究學問和討論問題的方法,以懷疑為目的,始於懷疑,而終於懷疑,結果則毫無所得。(2)在討論時,採用談話的方法,以辯論為技術,而尋求真理和概念的正確定義。其真理的發現,是在討論和問答法中進行,所以有人叫這種方法為「產婆法」,為知識接生的藝術(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以為知識原存於對方的心靈內,不過他自己因受其他錯誤的觀念所蔽,而沒有發現罷了。蘇氏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談話是藉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蘇格拉底的整個方法,是啟發的,又可叫探求法(A method of finding)。經過歸納過程而歸結到一個定義。亞里士多德(Aristatle)曾說:「歸納和定義二者,恰可歸功於蘇格拉底」。
2.蘇氏思想的影響
     蘇格拉底的思想,對當時混亂的雅典思想界,有振聾發瞶的作用;蘇格拉底的人格,對於一般趨炎附勢的雅典公民,也有使「貪夫廉」「懦夫立」的啟示作用。他對後世的貢獻大致有三:
(1)對哲學方法的改進-建立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的初步基礎
(2)是有系統研究知識條件的第一人-建立認識論Epistemology的體系
(3)構成倫理學的體系-建立道德科學
事實上蘇氏的詰問法,是「綜合」和「分析」相互為用的方法,本質上就是辯證法。而在認識論方面,蘇格拉底應屬於理性主義(Rationalism)。蘇格拉底認為知識的來源是理性,真實的知識是普遍的而非特殊的,是形式的而非偶然的,是永恆的而非變動的。最終的是蘇格拉底的倫理學思想,蘇氏以智慧統攝諸德,將實踐道德建基於功利主義或權宜主義之上,再融合他所持對「中庸」的看法,也造就了他不凡的情操,因此很受青年們的敬仰。他的智慧,照亮了學生的心靈;他的勇敢殉道精神,為青年們樹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也為他寫下了不朽的見證   

二、柏拉圖
    作為一位哲學家,柏拉圖對於歐洲的哲學乃至整個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他的認識論,數學哲學和數學教育思想,在古希臘的社會條件下,對於科學的形成和數學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推進作用。

柏氏主張英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國家專業人才。他將教育分作兩部分﹐即音樂與體育。它們每一種都具有比今天更廣泛得多的意義﹕“音樂”是指屬於文藝女神的領域之內的一切事物﹐而“體育”則指有關身體的訓練與適應的一切事物。 “音樂”差不多與我們所稱的“文化”同樣廣泛﹐而“體育”則比我們所稱的“運動” 更要廣泛。
從事文化是要使人成為紳士.﹐成為正是為英國所熟悉的﹙大部分是由於柏拉圖的緣故﹚那種意義上的紳士。在柏拉圖當時的雅典﹐威嚴﹑禮儀和勇敢似乎就是教育所要培養的主要品質。從最早的年歲起﹐對於青年 所接觸到的文學和允許他們能聽到的音樂﹐就有著一種嚴格的檢查制度。母親和保姆只能向孩子們講說官定的故事。荷馬和赫西阿德都因為某些原因而不許講述。首先是荷馬 和赫西阿德所說的神有時候行為很不好﹐這是不能起教育作用的﹔必須教給青年人知道﹐ 邪惡決不會來自神﹐因為“神”並不是一切事物的創造者而只是美好的事物的創造者。其次﹐教育裏的一切東西都應該使青年人願意效死疆場。必須教給我們的孩子們認識到奴役比死還要壞﹐因 此他們決不應該聽到好人居然也哭氣流淚的故事﹐哪怕那是為了朋友的死亡而哭氣流淚。第三﹐禮儀要求人們絕不可放聲大笑﹐然而荷馬提到過“那些幸福的神大笑不止”。要是孩子們能夠引徵這段話﹐那末老師還怎麼能夠有效地譴責孩子們的嬉戲呢﹖第四﹐荷馬詩中有些段是贊頌盛大的宴會的﹐又有些段是描寫諸神的慾望的﹔這些都是有礙於節制的。最後﹐也絕對不許有壞人幸福而好人不幸的故事﹔這對於柔弱的心靈可能有著最 不幸的道德影響。
他同時主張適性教育,認為,在施行教育之前,就該先分出每個人的才能與程度,再針對其適合的知識與學習方向給予適當的教育,他認為,教育除了注重心靈與知識的學習,身體的鍛鍊亦是相同的重要,他在國家篇裡就提到,他對身體的訓練是非常嚴厲的。除了烤魚烤肉而外﹐誰都不許吃其他方法烹制的魚 和肉﹐而且既不許加任何作料﹐也不許吃任何點心。他說﹐按照他的食品養生的人絕不會需要醫生。在另一方面,青年人到達一定的年齡以前﹐是不許看到醜惡與罪惡的。但是到了適當的時候﹐就 必須讓他們去見識種種“誘惑”了。這即可看出柏拉圖對身、心、靈三者間並重的教育觀了。

三、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曾說:「防止革命所必須的三件事情就是﹕政府的宣傳教育﹐尊重法律﹙哪怕是在最小的事情上﹚﹐以及法律上與行政上的正義」。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教育的重視。
亞里斯多德得非常重視教學方法,認為教學方法應重視演示與歸納,透過知覺及思考的活動,才能建立統整性的知識。他反對刻板的教學方式,於是他經常帶著學生在花園林蔭大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討論哲理,因此後人把亞里斯多德學派稱作「逍遙學派」。
他在政治學者本說裡談到教育,他說:教育當然僅僅是為著那些將要成為公民的孩子們﹔奴隸們也可以教以有用的 技術﹐例如烹調之類﹐但這並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公民應該造就得適合於他自己所生存 於其下的那種政府形式﹐因此就應該視該城邦是寡頭制還是民主制而有所不同。然而在 這一討論裏﹐亞里士多德假定公民們全都享有政權。孩子們應當學習對他們有用的東西﹐ 但不能庸俗化﹔例如不應該教給他們以任何歪曲身體形象的技術﹐或者是能使他們掙錢 的技術。他們應該適度地從事體育鍛煉﹐但是不能達到獲得職業性的技術的地步﹔受訓 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孩子們的健康是受到了損害的﹐那些在幼時曾經是勝利者的人到 了成人以後幾乎很少再能成為勝利者的這一事實﹐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孩子們應該學習 畫圖﹐為的是能欣賞人身的美﹔也應該教導他們能欣賞那些表現道德觀念的繪畫與雕刻。 他們可以學習唱歌和演奏樂器﹐使自己能夠有品評地享受音樂﹐但又不足以成為技術熟 練的演奏者﹔因為自由人除非喝醉了酒的時候﹐是不會奏樂或唱歌的。當然他們必須學 習讀書和寫字﹐儘管這些也是有用的技術。但是教育的目的乃是“德行”﹐而不是有用。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59: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6000051KK004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