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諸葛亮(西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字孔明,在魏、吳、蜀漢爭霸的三國時代,任蜀漢軍師,表現驚人。年僅27歲,就被劉備以「三顧茅廬」之禮,請去當他的最高戰略顧問,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三分天下」之計,並且終生為這個目標而努力不懈。西元二二一年,蜀漢建國,他就當了丞相,劉備死後,其盡心輔佐劉禪,充實國力。西元二二七年,呈出師表,從事北伐。六出祁山,宿願未成,於西元二三四年,和魏軍對峙中,死於五丈原。敵將司馬仲達,在蜀軍撤退後,巡視蜀軍的陣營,曾經讚歎孔明實為一個軍事奇才。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詩稱道說:「諸葛大名垂宇宙。」這句詩說的是諸葛亮一生的努力作為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對後世產生了深廣的影響,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景仰和尊崇。清初的果親王就是摘取杜甫的這句詩,以遒勁的筆力題寫下匾額「名垂宇宙」,至今還高懸於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前正中門廊之上。
歷代統治階級和人民也許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諸葛亮在歷史上的貢獻,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諸葛亮忠貞冠世的高風亮節,和他那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著實令人感佩。儘管諸葛亮終生致力於謀求天下統一的事業未能成功,仍然受到人們極大的景慕與讚歎。沒有一位政治家或軍事家能夠像諸葛亮一樣,得到當世以及後世高度的褒揚和讚譽。從諸葛亮之死引起當時人們無限的悼念,以及其後一千多年間,不少地方先後為他建修祠廟的情況來看,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生平背景
中國有一句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即使三個平庸的人,如果他們能同心協力、集思廣益,必能提出比諸葛亮還高明的意見。這話把諸葛亮當作智慧的標竿,亦可見諸葛亮在中國人心目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諸葛亮,字孔明,西元一八一年生於琅琊郡陽都(即今山東省沂水縣),其先祖諸葛豐曾於東漢末年當過司隸校尉,父親名珪,東漢末年曾任太山郡丞。諸葛亮幼年時母親便亡故,父親也在他8歲時過世,其後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並隨即到荊州,但不久叔父也逝世。諸葛亮乃在襄陽郊外一個名為隆中的地方,構築草廬,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其間曾結交博凌人崔州平、穎川人徐庶、石韜、江南人虛建等4人,彼此時常來往,切磋學問,那時孔明常自喻為戰國的名相管仲和樂毅,心懷大志。孔明原以處亂世,不願出廬,而有「退隱、躬耕、養心、樂道」之心意,後經其老師酆玖勸導:「抱此材器而不拯救斯民,非仁者之志,然出處必以正。」於是決定出世(註一)。
徐庶向漢朝帝室後裔劉備推薦曰:「諸葛亮,乃潛於地下之臥龍,將軍願見他嗎?」劉備說:「倒想瞧瞧,能帶他來此嗎?」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將軍宜紆尊降貴,前往造訪。」於是,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於第三次方得以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劉玄德(備)「三顧茅廬」。
劉備見到孔明即請教「拯厄運」之道,孔明亦獻出「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首先分析形勢及地理,認為荊州是窺伺天下,用武的關鍵之樞,而當時據守的劉表是庸碌無能之輩,這地方正是上天送給他的根據地;其次益州(今四川)四面環山,形勢險要,乃「天府之國」,而今守備之劉璋闇弱,不得民心。所以孔明曰:「如能率荊、益兩州之兵向宛、洛(南陽、洛陽)進攻;將軍身率益州部眾出漢中,百姓豈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之理?果真如此,則大業可以復興了。」又曰:「將軍要想成霸業,則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卻可佔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取中原。」(註二)
劉備即延聘孔明為軍師,時劉備已49歲,諸葛亮才27歲,初時,劉備以師父之禮待孔明,深為關羽和張飛所不滿,但劉備明白表示:得孔明,就如魚得水一樣。二人方得釋懷。
其後劉備於二一四年攻陷益州的成都,掌握巴蜀,真正與曹操、孫權「三國鼎立」。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群臣擁戴下,於成都即位,號稱「蜀漢」,孔明亦被任命為宰相。可惜此時劉備堅持要東征,報其盟弟關羽為孫權所害之仇,時又聞張飛為孫權部下所暗殺,在此不利情況下發兵,又為吳軍戰略戰法所陷以致失敗,逃回白帝城,二二三年劉備病逝於此,享年63歲。劉備死前即以其子劉禪平庸無能,而託孤於孔明,劉禪遵照父親的遺言,凡事聽從孔明的指示,而孔明輔佐劉後主,亦可謂鞠躬盡瘁。
西元二三四年,孔明第五次北伐舉兵10萬,改從斜谷出,再西向布陣五丈原,魏軍以司馬懿應戰,同時亦採用不出戰的持久戰略,孔明記取之前的失敗經驗,在五丈原一面布陣一面屯田生產,準備長期作戰,因此兩軍對峙百餘日,孔明此時已積勞成疾,於訂下撤退之計後,即與世長辭,時為西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享年54歲。
結 語
諸葛亮終其一生,均為蜀漢之存亡而努力,最後卻應了他在〈出師表〉中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他雖非一位成就統一大業的軍事家,但以他的運籌帷幄,能讓小小的蜀漢與吳、魏鼎立,真可謂不容易。因此,他的傳奇一生一直是軍事家效法的對象,而他的忠貞志節亦值得現代人師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