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後世的影響

2007-01-06 8:20 am
諸葛亮對後世的影響?

回答 (3)

2007-01-06 8:41 am
✔ 最佳答案
諸葛亮(西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字孔明,在魏、吳、蜀漢爭霸的三國時代,任蜀漢軍師,表現驚人。年僅27歲,就被劉備以「三顧茅廬」之禮,請去當他的最高戰略顧問,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三分天下」之計,並且終生為這個目標而努力不懈。西元二二一年,蜀漢建國,他就當了丞相,劉備死後,其盡心輔佐劉禪,充實國力。西元二二七年,呈出師表,從事北伐。六出祁山,宿願未成,於西元二三四年,和魏軍對峙中,死於五丈原。敵將司馬仲達,在蜀軍撤退後,巡視蜀軍的陣營,曾經讚歎孔明實為一個軍事奇才。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詩稱道說:「諸葛大名垂宇宙。」這句詩說的是諸葛亮一生的努力作為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對後世產生了深廣的影響,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景仰和尊崇。清初的果親王就是摘取杜甫的這句詩,以遒勁的筆力題寫下匾額「名垂宇宙」,至今還高懸於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前正中門廊之上。

歷代統治階級和人民也許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諸葛亮在歷史上的貢獻,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諸葛亮忠貞冠世的高風亮節,和他那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著實令人感佩。儘管諸葛亮終生致力於謀求天下統一的事業未能成功,仍然受到人們極大的景慕與讚歎。沒有一位政治家或軍事家能夠像諸葛亮一樣,得到當世以及後世高度的褒揚和讚譽。從諸葛亮之死引起當時人們無限的悼念,以及其後一千多年間,不少地方先後為他建修祠廟的情況來看,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生平背景



中國有一句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即使三個平庸的人,如果他們能同心協力、集思廣益,必能提出比諸葛亮還高明的意見。這話把諸葛亮當作智慧的標竿,亦可見諸葛亮在中國人心目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諸葛亮,字孔明,西元一八一年生於琅琊郡陽都(即今山東省沂水縣),其先祖諸葛豐曾於東漢末年當過司隸校尉,父親名珪,東漢末年曾任太山郡丞。諸葛亮幼年時母親便亡故,父親也在他8歲時過世,其後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並隨即到荊州,但不久叔父也逝世。諸葛亮乃在襄陽郊外一個名為隆中的地方,構築草廬,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其間曾結交博凌人崔州平、穎川人徐庶、石韜、江南人虛建等4人,彼此時常來往,切磋學問,那時孔明常自喻為戰國的名相管仲和樂毅,心懷大志。孔明原以處亂世,不願出廬,而有「退隱、躬耕、養心、樂道」之心意,後經其老師酆玖勸導:「抱此材器而不拯救斯民,非仁者之志,然出處必以正。」於是決定出世(註一)。

徐庶向漢朝帝室後裔劉備推薦曰:「諸葛亮,乃潛於地下之臥龍,將軍願見他嗎?」劉備說:「倒想瞧瞧,能帶他來此嗎?」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將軍宜紆尊降貴,前往造訪。」於是,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於第三次方得以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劉玄德(備)「三顧茅廬」。

劉備見到孔明即請教「拯厄運」之道,孔明亦獻出「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首先分析形勢及地理,認為荊州是窺伺天下,用武的關鍵之樞,而當時據守的劉表是庸碌無能之輩,這地方正是上天送給他的根據地;其次益州(今四川)四面環山,形勢險要,乃「天府之國」,而今守備之劉璋闇弱,不得民心。所以孔明曰:「如能率荊、益兩州之兵向宛、洛(南陽、洛陽)進攻;將軍身率益州部眾出漢中,百姓豈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之理?果真如此,則大業可以復興了。」又曰:「將軍要想成霸業,則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卻可佔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取中原。」(註二)

劉備即延聘孔明為軍師,時劉備已49歲,諸葛亮才27歲,初時,劉備以師父之禮待孔明,深為關羽和張飛所不滿,但劉備明白表示:得孔明,就如魚得水一樣。二人方得釋懷。

其後劉備於二一四年攻陷益州的成都,掌握巴蜀,真正與曹操、孫權「三國鼎立」。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群臣擁戴下,於成都即位,號稱「蜀漢」,孔明亦被任命為宰相。可惜此時劉備堅持要東征,報其盟弟關羽為孫權所害之仇,時又聞張飛為孫權部下所暗殺,在此不利情況下發兵,又為吳軍戰略戰法所陷以致失敗,逃回白帝城,二二三年劉備病逝於此,享年63歲。劉備死前即以其子劉禪平庸無能,而託孤於孔明,劉禪遵照父親的遺言,凡事聽從孔明的指示,而孔明輔佐劉後主,亦可謂鞠躬盡瘁。

西元二三四年,孔明第五次北伐舉兵10萬,改從斜谷出,再西向布陣五丈原,魏軍以司馬懿應戰,同時亦採用不出戰的持久戰略,孔明記取之前的失敗經驗,在五丈原一面布陣一面屯田生產,準備長期作戰,因此兩軍對峙百餘日,孔明此時已積勞成疾,於訂下撤退之計後,即與世長辭,時為西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享年54歲。



結 語



諸葛亮終其一生,均為蜀漢之存亡而努力,最後卻應了他在〈出師表〉中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他雖非一位成就統一大業的軍事家,但以他的運籌帷幄,能讓小小的蜀漢與吳、魏鼎立,真可謂不容易。因此,他的傳奇一生一直是軍事家效法的對象,而他的忠貞志節亦值得現代人師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01-06 9:08 am
首先看杜甫,杜詩中有二十多首詩詠或提到諸葛亮.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魚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慢寂寥”.”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纖軍務勞.”
杜甫碰到安史之亂,心中無時不思念故土,唐玄宗又逃到蜀川,所以他自然懷念起三國以蜀川為基地,五次北伐,裡圖恢復漢室的諸葛亮.”復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雜耕心未已,嘔血事酸辛.”
杜甫也希望自己能像諸葛亮一樣能碰到一個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
後來杜甫流浪到蜀中,參觀了一些關於諸葛亮的遺跡,聽聞了一些諸葛亮的事跡,心中更是把諸葛亮視為楷模了.
杜甫做為唐代的著名詩人,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接而影響了後來的文人對諸葛亮的推崇和熱愛.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也多引用杜甫的詩來稱贊諸葛亮.
而三蘇(蘇洵,蘇軾,蘇撤)對諸葛亮就褒貶都有,不過貶的色彩多一些.蘇洵在<權書,強弱篇>中說:”管仲曰:攻堅則瑕者堅,攻瑕者則堅者瑕.”嗚呼!不從瑕而攻之,天下皆強敵也.漢高帝所憂在項籍,而取九江,取魏,取漢,取趙,取齊,然後取籍.秦之憂在六國,界最小,最僻,最先取,楚最強,最後取.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與魏氏角,其亡宜也.”是批評諸葛亮一意孤行,與曹魏決戰,必定失敗.不懂得先制服弱敵.蘇洵又接著批評說:”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取西蜀,吾知其無能也”(呵呵這個很郁悶,蘇洵純粹在胡扯).
在<赤壁懷古>裡,蘇軾對周郎是褒揚至極(我也最欣賞周郎),對諸葛亮是不太仰慕.他在一篇論文裡寫到: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取取之,以周之所守守之,漢也,仁義詐力雜用取天下者,孔明之所以失也.孔明之所以勝者,獨以其區區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劉表之喪,先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後,劉章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跗其背而奪其國,以其與曹操異者唏矣!乃治兵振旅,為仁義之師,長驅東鄉,而欲天下響應,蓋亦難矣”.蘇軾的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和奸詐的曹操差不多,指責諸葛亮在劉表新喪時,要殺其子奪其地,劉章收納自己,卻反咬一口.這和傳統的仁義忠信相背馳.(蘇軾比他老子說的有道理多了,我也深有同感,諸葛亮老實說手段有些時候很無賴,不過像荊,益兩州的處理我認為諸葛亮也是沒的選者,當時的天下其他地方都被人搶光了,就這兩個地方是塊肥肉,並且取之容易多了,要想成就霸業,必然取之,若己不取,人必取之.)
蘇撤在一篇論文中寫到:劉備並荊州而入蜀,則非其地.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紛之沖,則非其將.不忍忿忿之氣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蘇撤的意思就是認為諸葛亮的工作方法不可取,什麼事都要管,事必躬親,說白了就是嫌自己力氣多,活的不是很耐煩.
個人認為,就蘇洵說的很爛,其他三人都比較有道理.諸葛亮第一成就就是他的忠心,其他的像軍事能力,政治能力,智謀等等方面都有好的一面,壞的一面(世間萬物肯定是這樣的,不可能十全十美).
2007-01-06 8:47 am
文學成就《出師表》
蜀漢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準備討伐曹魏。離開成都前,他給後主劉禪上了一封奏疏,這就是著稱後世的《出師表》。《出師表》分析了蜀漢所面臨的危急形勢,勸勉後主繼承先帝的遺志,誠懇納諫,賞罰分明,尤其是要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還表明了平生的志節,即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託付之重。這篇奏疏發於至誠,感人至深,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稱讚它“志盡文暢”,爲“表之精英”。

諸葛亮勤於思考、善於製作,發明了八陣圖、木牛流馬(手推車)和改良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傳說中他還於南征時發明了包子以代替祭祀用的人頭。。這些發明不僅在當時提高了蜀軍的戰鬥力,對後世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但因年代久遠,史書記載模糊,其具體內容已不太清楚,因此後人有許多附會傳說,使它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八陣圖
由於後世的附會臆測,加上戲劇小說的誇張渲染,八陣圖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其實八陣圖只是古代作戰時的一種陣法,在戰國時已經出現,山東臨沂縣出土的《孫臏兵法》中就有《八陣篇》的殘簡。因爲蜀國多崇山峻嶺,軍隊以步兵爲主,習慣於山林作戰,一旦北上中原,便很難與魏國的騎兵抗衡。諸葛亮爲了提高蜀軍的戰鬥力,對古代的“八陣”進行了改進,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八陣圖。八陣圖縱橫各爲八行,用輜車作爲主要掩體,以鼓聲和旗幟等作爲指揮訊號,可以演變出許多陣法。 杜甫《八陣圖》
不過,其具體內容已不太清楚。

連弩
八陣圖的運用必須配合連弩,即敵人衝入陣內之後,近則短兵相接,遠則靠威力強大的連弩。連弩是一種可以連續發射的弓箭,諸葛亮在前人基礎上加以改進,一次最多可以發十枝。近年在成都郫縣出土了一個銅製弩機,是根據諸葛亮的遺製所造,需要七八名連弩士方能發射。

木牛流馬
諸葛亮由漢中北伐曹魏,必須越過層巒疊嶂,運輸糧食有很大的困難。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對舊式車輛進行了改進,稱之爲“木牛流馬”。現存的《諸葛亮集》有“作木牛流馬法”, 說“木牛”載一年的糧食每天能行二十里,“流馬”有方囊二個,每個可以裝米二斛三斗。可見“木牛”、“流馬”的裝載量比肩挑背負要多,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行走。有的小說把“木牛”“流馬”說得神乎其技,其實“木牛”即有前轅的小車,“流馬”類似後世的獨輪車,仍然需要人力的推動。

孔明燈
天燈又名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孔明)所創。當初為了傳遞軍情,遂利用熱氣上升原理製作燈盞飄浮於空中,造成錯誤的「星象」資訊,用以欺騙司馬懿大軍。後逐漸流傳至民間,成為凡人向上天許願祈福的媒介。在上元節放天燈,「上達天聽」,向天官祈福之意。 根據平溪長者所述,天燈的施放傳統始自道光年間,安溪移民陸續到達文山地區開墾。那時有盜匪作亂,騷擾聚落,平溪人只好避難山中,待危機過後,才由留守村中的壯丁以天燈為信號,通知鄉人返家。後來時局雖安定,放天燈卻保留下來,成為地方民俗。 天燈飄浮的原理與熱氣球相同,都是利用熱空氣之浮力使球體升空。所以只要將球內之空氣加熱,讓球內一部份空氣因受熱膨脹而從球體溢出,此時內部的空氣密度比外部空氣小,充滿熱空氣的球體就能飛起來了。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39: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6000051KK000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