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的問題

2007-01-06 6:10 am
我睇電視{爭霸},吳王夫差好似好勁咁,而晉王又係霸主,咁秦國果時勁唔勁嫁?
咁如果佢地3個打起上黎,邊個會勝?

回答 (6)

2007-01-07 4:39 am
✔ 最佳答案
《爭霸》時代大約在吳王夫差在位年間(大約是公元前496年--前473年),當時春秋列國形勢如下:
齊桓公在公元前681年至前643年稱霸,但當他死後齊國不法再當霸主,齊國只是北方一個重要國家而已,之後晉文公在公元前632年城濮之役大敗楚軍晉國就開始稱霸中原,而其霸權不像齊國在齊桓公死後告終,而一直在北方稱霸至夫差的時代;而南方的楚國在春秋初年開始威脅中原諸國,楚莊王在公元前597年在邲之役打敗晉國,稱霸南方,但晉國北方的霸主地位未受威脅,故由公元前597年開始一直至吳國堀起,中國一直在北晉南楚兩個大國的對峙局面。
晉楚對立,有如美蘇冷戰時期的對立,大家都想辦法對付對方,在公元前581年,楚國有個叛臣巫臣投奔晉國,向晉王建設聯吳制楚的方案。當時吳國由夫差的曾祖父吳王壽夢統治,只是一個落後部落,巫臣建議晉國協助吳國建立先進的軍事及社會制度,以克制楚國。於是吳國在晉國的協助下,走上文明,成為楚國東方的威脅。至吳國由夫差父親吳王闔閭在位期間,更得伍子胥及孫武扶助,大破楚國郢都,雖然楚國未至滅亡,但楚國南方霸主的地位已被吳國取代(雖然吳國攻楚後還未正式稱霸),而吳國軍隊得兵神孫武的經營,在夫差時代已冠於天下,吳國在國際上與北方的晉國有相同的影響力。
至於位於西方的秦國,在晉文公稱霸的同時,秦穆公也一度將勢力擴展至中原,及後秦國進出中原的門戶被晉國所阻,只好向西方發展,稱霸西戎。但秦國當時文化十分落後,加上被晉國截斷與中原文明的交流,秦穆公在公元前621年死後,秦國走入為時數百年的黑暗時代,在夫差時代,只是個困在西方的蠻荒國度,一直至公元前359年商鞅變法,才使秦國復興。
說回晉國,雖然自晉文公開始稱霸中原百多年,但當時晉國國君大權漸漸落入數個公族手中,公族之間為了爭權在晉國國內互爭地盤(最後晉國也因此韓趙魏三大公族瓜分),晉國因內鬥,所以在夫差時代,國力已走下陂。最後,晉國在公元前482年不得不將霸主地位讓給吳王夫差,只不過越王勾踐趁夫差北上爭霸從南方攻擊吳國本土,以至亡國。
綜合以上資料,在夫差時代,吳、晉、秦三國軍事實力,吳國最強,晉國次之,秦國最後。但軍事實力強是否代表打仗必勝呢?其實要看作戰的地方及軍事策略。勞師遠征就是強國也可能勝不過以逸待勞的弱國,吳國軍事實力何嘗不比越國強大,也不是最後被越國所滅,所以軍事強未必代表百戰百勝。
2007-01-07 8:01 pm
you can know all the point!
2007-01-06 8:42 pm
秦國果時唔勁,如果打起上黎,晉王勝的機會大啲!
2007-01-06 6:54 am
在春秋時期,
齊桓公( 原名是姜小白 )就是最先稱霸的霸主( 他任用管仲為丞相 )
稱霸的先後分別為(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最為有根據的是齊宋晉秦楚國的君主是五霸,
亦有另一說是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亦是其一 )

秦國當時的國土在整個中國的較西位置,
實力不算強。
秦國是在春秋後期開始向外擴展領土,
最後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之一。

我相信如果他們發動戰爭,以春秋時期來說,
齊>晉>秦

另外電視劇集有時在歷史上會不太準確和詳細
如想知道更多的^^可以上chiculture.net看看
有很多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知識
應該可以解答你的問題的^^

2007-01-05 22:57:00 補充:
對不起~改一改回覆應該是晉 吳 秦
2007-01-06 6:26 am
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晉文公是春秋時期的另一個霸主,後來楚莊王打敗了晉軍,做了中原霸主

當時秦國只係蠻夷, 不成氣候

吳王夫差北上與齊、晉爭霸, 削弱了吳國的力量, 反遭越王勾踐乘機滅國

所以大概係晉 > 吳 > 秦
2007-01-06 6:18 am
五霸

先秦時期五個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亦作五伯。其具體所指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左傳》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杜預注:「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主張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五個諸侯國。此說沿用《白虎通.號》和《風俗通.皇霸》的說法,乃依據《國語.鄭語》和《論語.憲問》的材料拼湊而成。但夏、商兩代史事渺茫難考,有關昆吾、大彭、豕韋的情況也缺少記載,是否出現了諸侯爭霸活動更無以證明。(2)《孟子.告子下》稱:「五霸,桓公為盛。」顯然是指春秋時代的五個國君而言。故趙岐注:「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不過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並未成為中原霸主。(3)《荀子.王霸》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伯」。從春秋的歷史狀況看,此說較為恰當。大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時因諸侯割據,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核心,所以司馬遷說:「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孔子也講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諸侯中相繼興起的強國,有的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如齊桓公、晉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認可,如越王勾踐;有的則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莊王。他們都為爭奪僕從國而展開政治和軍事的角逐,以謀求霸主地位。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這種地位的君主不止五位,齊桓公等不過是最著名的幾個代表。由於論者取捨標準不同,故而出現了分歧的說法。從歷史上看,五霸並非實指,應是春秋時代的政治特徵,不必拘於是哪五伯.
1. 春秋霸政興起之原因(背景):

周幽王被殺後,兒子宜臼在祖父申侯擁立下,即位為天子,遷都洛邑,開春秋時代霸政的局面。以下概述有關春秋霸政興起的原因:

1. 王權低落
周幽王被殺,使平王間接有弒君之嫌,大義有虧不為諸侯所尊服,周室東遷後,「王畿」限於洛陽,領土狹小,軍力薄弱,反不及諸侯之國。

2. 諸侯跋扈
平王之得位,乃得力於申、許、晉、鄭之支持,此等諸侯由是恃功驕橫,跋扈難禁。

3. 兼併盛行
春秋時代列國互相兼併,如齊、晉、楚、秦等,兼併達數十小國,小國遂向強而有力的諸侯納貢討好,希望得到保護。

4. 篡弒盛行
春秋時代,各諸侯國內的卿大夫權力不斷增加,甚至出現篡弒奪位的情況,如魯、宋、陳、鄭、齊等國,周室又根本無力制裁,故此各國均期望有一強大的諸侯起來維持秩序。

5. 外患日亟
中原混亂,外族西戎及南方蠻楚乘機多次進犯,各國備受威脅,須一強大諸侯起來領導各國共同抵禦。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諸侯遂以「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為號召,起而秉持大局,領導會盟,展開春秋霸政的局面。

參考資料:
http://hk.geocities. com/cky_chis/cechis/ 1-3.html


先說齊桓公(?—前643年)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姓姜名小白。齊釐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一。齊襄公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是為齊桓公。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對國內進行改革,實行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起來。桓公於前681年在甄(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時中原各國苦於周邊民族的攻擊,齊桓公就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 補充時間:2006-11-20 21:27
再說晉文公,生於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前636年即位,卒於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ěr),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又說說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茲甫(?—前637年 在位:前650年—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
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目夷為相,行「東宮圖治」,核心有弦高、華元、華椒和樂祁。前642年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補充時間:2006-11-20 21:27
再說秦穆公是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諡號穆。
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秦穆公死的時候,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其中還包括三名大臣,《史記》載「從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有詩人寫下《黃鳥》的哀歌紀念活殉者。 補充時間:2006-11-20 21:27
後說楚莊王(前613年—前591年秋季在位)春秋時代的楚國第六位國君,姓羋名侶,楚穆王之子。楚莊王「不嗚則已,一嗚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為春秋五霸之一。

又說吳王闔閭(?—前496年),一作闔廬,又名光。春秋時吳國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吳王諸樊之子,夫差之父。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4年,公子光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改號「闔閭」。 補充時間:2006-11-20 21:28
再說勾踐即位後改稱國王,不久吳王闔閭乘機攻越。越軍於槜李大敗吳軍,闔閭被創身亡。闔閭臨終遺囑其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即位為吳王之後,勵精圖治準備攻越報仇。勾踐不聽范蠡勸阻,倉促下搶先出兵攻吳,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大敗。吳軍佔領越都會稽,將勾踐圍困在會稽山。范蠡建議勾踐用卑辭厚禮向吳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踐親自去吳國做人質。勾踐採納了這一建議,一面準備死戰,一面派文種向吳王求和,用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並獻上美女西施。夫差在伯嚭勸說下與越國議和,率軍回國。勾踐向越國臣民下詔罪己,然後去吳國給夫差作奴僕,親嚐糞便,最終騙得夫差的信任,3年後被釋放回越國。 補充時間:2006-11-20 21:29
勾踐回國後發誓復仇滅吳,休養生息,重用范蠡、文種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史記·貨殖列傳》說:「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又說:「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一年,越國向吳國進貢蒸熟的種子,使第二年吳國大飢,削弱了吳國的國力。前482年,勾踐趁夫差北上黃池爭霸,趁虛而入,攻入吳都姑蘇,殺吳太子。夫差返國後被迫向勾踐求和。勾踐不久後再次攻吳。 補充時間:2006-11-20 21:29
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越軍圍困吳都三年後終於破城。夫差困於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勾踐隨後北上遷都琅琊,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補充時間:2006-11-20 21:29
春秋戰國時代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時期,周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他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併。平王東遷以後,王室衰微,再沒有控制諸侯的力量。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 補充時間:2006-11-20 21:30
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諸侯林立的情況,嚴重束縛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補充時間:2006-11-20 21:31
平王東遷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補充時間:2006-11-20 21:31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凶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補充時間:2006-11-20 21:32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與楚較量,結果性命都丟了。 補充時間:2006-11-20 21:34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4: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5000051KK0420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