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價值能不倚靠上帝(宇宙主宰/本體)而客觀存在?

2007-01-05 7:13 am
道德價值能不倚靠上帝(宇宙主宰/本體)而客觀存在?

回答 (3)

2007-01-05 8:35 am
✔ 最佳答案
道德價值係可以不倚靠上帝(宇宙主宰/本體)而客觀存在。

西方人文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道德價值觀,認為道德價值是建基於上帝的。

如果上帝存在,道德價值、道德責任,及道德問責的客觀性都是穩妥的,我們就有一個合理的道德基礎。

但是,如果上帝不存在,我們就沒有一個合理的道德基礎。世俗人文主義認為,人類自己可以為道德價值提供客觀的基礎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沒有上帝,人的發展和進步也就失去了終極的意義。人與其他生物並無太大分別。

如果沒有上帝,正如尼采所說,我們最終似乎只有陷入虛無主義。世俗人文主義不過是一個高貴的謊言。如果上帝死了,那麼人也死了。

而反過來,如果道德價值的客觀性存在,道德責任的客觀性和道德問責的基礎存在,那麼,我們是會得到這樣一個邏輯結論的:上帝是存在的。因此,沒有上帝,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善,但如果善確實存在的話,那麼上帝也必定存在。

中國傳統文化沒有關於上帝的宗教信仰,但同樣追求善的倫理,中國的儒家文化倡導仁愛的道德價值,儒家不信上帝不是也講道德嗎?

在道德而論,這點証明西方「上帝」基於主觀「創造」學說,而中國的儒家基於客觀的灌輸,東方幾千年理想人格追求的主導力量,係多元和寬容的社會的「儒家思想」學說客觀存在。
參考: 儒家概論
2007-01-06 12:43 am
Yes, 道德價值能不倚靠上帝(宇宙主宰/本體)而客觀存在

就大方向而言,儒家和基督教都可說主張人性本善,這種觀點,
在挺立道德主體的價值和尊嚴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不過,如果我們上述的分析
不差的話,我們可以見到,兩種觀點實際上有著微細但重要的區別,從而可以在
理論價值上有不同的評價。

  個人以為,相對來說,儒家的人性論較基督教的觀點(特別是原罪說)在理
論上為嚴密,較符合我們在道德實踐上的反省。反之,基督教的人性論,由於包
含了「原罪說」這種主張,便出現了一定的理論困難,與基督教的經典的原義和
整體教義有不和諧之處,這很可能就是此說即使在基督教的圈子裏亦曾引起頗大
的爭論的原因之一。

  當中,正如前面所述,《聖經》本身便沒有明確表示出這種說法,明確提出
這種觀點的只是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根據手頭上的資料,講者知道奧氐提出
此說是以《羅馬書》5章12節的拉丁文譯本為據,但後者有誤譯,把「因為眾人
都犯了罪」誤譯為「在他之內眾人都犯了罪」,於是,奧氐便主張亞當一人的罪
遺傳給所有人類。[2]由此可見,奧氐的「原罪說」是在誤解《聖經》經文下的
產物,他的說法不必與《聖經》原義相符。

  另外,如我們上面所說,根據基督教教義,一方面,神的本性是善良的,而
祂創造人類也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因此,人的本性在這意義下亦應是善良的;另
一方面,人類由全善且全能的上帝所創造,他的本性便不可能有不善,因為這樣
便須上帝負責。然而,「原罪說」主張人人皆有原罪,而原罪依上面的分析,可
說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依此,我們實在難以將原罪與人性區分開來。這一點,我
們可以中國哲學作一對照來說明。依中國儒家哲學,人的私欲雖亦依附於人性而
起現,但後者並無普遍性與必然性,人可憑著自覺的努力(工夫)與將它完全去
除,故此它明顯不在人性之中;中國佛教哲學雖也以為無明是依附於佛性而起現
,但後者亦無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也可借著工夫而將它滅絕,故此我們也可看出
無明並非人的本性。相反,基督教視原罪為人所共有且必有,人無法單憑自己的
努力而根絕,這就令我們難以將其與人性區分開來。因此之故,我們便不難理解
一些中國基督徒借用中國哲學的用語,逕稱基督教的主張為人人皆為罪人,或即
人人皆有罪性。[3]不難看出,基督教既說人性本善,又說人性本罪,而因罪是
惡的究極原因,故又可推論說人性本惡,這種觀點實在有其不一致之處。

  最後,從道德實踐的角度來說,「原罪說」亦不符合我們在道德實踐上的反
省。第一,奧古斯丁的「原罪說」將惡說成是人自始祖亞當犯罪時遺傳給人類的
,這種遺傳學意義的惡與道德意義的惡互相抵觸,因為惡若是遺傳的,我們便不
須負任何道德的責任,因為凡是遺傳的都屬於自然的本性,與道德無必然的關係
。其次,即使神學家後來取消了罪惡的遺傳學上的意義,然而,由於他們仍堅持
原罪是人人皆有的,有普遍和必然的意義,這亦與我們的通常的道德意識相衝突
:因為倫理學上有一通義,就是道德必須預設自由,或者用倫理學的專門術語來
說,「應該」一詞的意義涵蘊著「能夠」一詞的意義,因此,沒有任何道德上的
善或惡是人所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的善或惡與自由是相衝突的,根本便不可能
是道德意義的善惡。譬如說,我們不會說某人自然地死亡(例如病死)是惡,因
為他不可以選擇不死;相反,我們可以說某人遇到少許挫折便不顧家人而自尋短
見是不道德的,因為他可以選擇面對挫折而不是尋死。因是之故,原罪說將罪說
成是普遍而必然的惡,是惡的最後根源,無論人類做什麼事情或者不做什麼事情
,也無法根除,這就明顯與我們的道德反省相衝突,這種觀點實在難以言之成理


  以上我們從惡的起源方面說明「原罪說」的不足,至於惡的克服方面,此說
的不足亦大同小異,我們只須扼要說明即可。依儒家,惡的克服須通過成德工夫
,而後者盡其在我,不假外求,這很符合我們在道德實踐方面的反省,因為惡是
求得捨失的,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自由抉擇。然而,依基督教的一般看法,成德
工夫只是助緣(加爾文宗甚至認為人的自覺努力並無助力,與離罪不相干),上
帝的思典才是決定的因素;但上帝是否對人施恩典,人自己是無法決定的,依此
,去惡不關乎人的自由,這就有違我們的道德反省。進一步來說,我們可說「原
罪說」將成德工夫的意義泯滅了,因為工夫之所以工夫,最重要的是它能令我們
實現我們的善性,或即為善去惡;現在,此說將工夫與惡的克服看成無必然關係
,甚至是不相干,這就將工夫的本義消除了,這種觀點實在與我們的道德反省格
格不入。
2007-01-05 6:52 pm
問題中指的道德價值是什麼?
1)如果是指基督教或天主教中上帝的道德價值。答案是不可能的。
因為實際上上帝的道德標準是人類難以憑個人而達到,否則馬丁路德不會提到"唯獨恩典"的論說。
2)如果是指極低的所謂道德標準(如不殺人),這答案是大部份人是可以的。(但不是全部)
因為雖然上帝也把一些很基本的道德標準放於人的內心心底,但人卻不願去接受。
可見一些所謂的"相對主意"、"唯物論"、"厚黑學"等等例子……
(聖經中羅馬書一章也有這些論說)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41: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4000051KK048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