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甚麼成語故事是關於父母?

2007-01-05 6:01 am
有甚麼成語故事是關於父母?

回答 (5)

2007-01-05 8:34 am
✔ 最佳答案
升堂拜母
注釋:
ㄕㄥ ?ㄤˊ ㄅㄞˋ ?ㄨ…,
(1)古時友誼深厚的人,相訪時,進入後堂拜候對方母親,表示結為通家之好。(2)訪友並尊敬其親人。
成語出處:
(1)後漢書?范式傳:范式為張劭友,約三年往訪,共剋期日,式果如期至,升堂拜母,盡歡而別。
(2)三國志�髐迨Q四�d書�P瑜傳: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父母之命】

解釋
父母的命令。如:他是個孝子,凡事謹守父母之命。

【父母骨肉】

解釋
骨肉親情。大宋宣和遺事�s集:父母骨肉,何可不忍?陛下還有父兄也無?

【父精母血】

解釋
父母所生。三國演義�臚Q八回: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母以子貴】

解釋
本指母親因兒子的地位提升而尊貴。語出公羊傳�穭膜蒂~: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後世引申為凡因兒子的緣故使母親得到較高的榮譽或較好的享受。儒林外史�臚迨Q三回:任憑他是青樓婢妾,到得收他做了側室,後來生出兒子,做了官,就可算的母以子貴。

【母老子幼】
解釋
母親已年老,而兒子的年紀尚小。形容母親撫育的辛苦。南朝宋�C延之�頃x士誄:少而貧病,居無僕妾,并臼弗任,藜菽不給,母老子幼,就養勒匱。

【母慈子孝】

解釋
做母親的慈愛子女,做子女的孝順父母。語本書經�d誥:天惟與我民彝。孔安國��G天與我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後用來形容禮教興倡,家庭和睦。唐�泵w恆�迡_位皇太子疏:陛下蔽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何以使天下移風易俗焉?

孟母三遷
注釋:
孟母為教育孟子曾經搬家三次,並以剪斷所織的布,警戒他不可廢學,最後孟子終於成為大儒;因此引伸比喻母教得宜。

養身父母
注釋:
養育使之成人的義父母。
成語出處:
清平山堂話本�X同文字記:這是你生身父母,我是你養身父母。
2007-01-15 1:47 am
Q1.到以下網址,可查:http://140.111.34.46/dict/
Q2.不清楚,yahoo search 一定有
2007-01-09 3:04 am
孟母斷織:
是說她以割斷織布機上沒織完的布來震動孟子的心靈,向他耐心地講述學習不能中斷的道理。從子女成長的外部環境到孩子學習的內部規律她都注意到了。小孟軻在她的精心教育下,端正態度,奮發努力,終成大器。孟母教子的故事流傳千古,孟母是人們心目中最偉大的賢母形象。生兒育女是為人母的開始,中國人把生日視為“母難”之日,表明為人子者勿忘母恩。
---------------------------------------------------------------------------------------------------
孟母三遷

孟子是一位有智慧、心地善良、不與惡勢力妥協的人。小時候,他家住在墳場附近,常常看到一些送喪、埋葬的喪儀,便模仿起辦喪事來了,跟別的小朋友一起嬉戲的時候說:「老伴呀!你死了留下我一個人怎麼辦?」孟子的母親看到孟子這個情形便說:「唉!這裡不是教養我兒子的地方,我要搬家。」

後來孟母帶著孟子遷居到熱鬧的街市上,孟子天天看著別人做生意,便又學起商人做買賣的樣子來了!「趕快來買哦!趕快來買哦!最好的豬肉在這兒呢!」孟子的母親看見了又說:「這裡不是教養我兒子的好地方,還是再搬一次家吧!」後來他們搬到學校的附近,孟子天天看學生讀書,耳濡目染,很自然的就學起學生互相禮讓,認真讀書的模樣。他的母親看見了,很高興的說:「這裡才是我們永久居住的好地方!」

斷織教子孟子上學後不久,有一天母親問他:「你今天在學校學了些什麼?」「我不知道!」孟子答不出來!臉上卻沒有一點羞慚的樣子。母親憤怒的拿起一把刀,割斷了織布機正在編織的布匹,孟子驚訝的說:「娘,為什麼要把這個好好的布割斷呢?」孟母生氣地說:「一個人如果不肯好好研究學問,就跟這割斷的布匹一樣,再也沒有法子繼續織成一匹布了!你上了學校,卻又不肯好好讀書,那去了又有什麼用呢?」
---------------------------------------------------------------------------------------------
前倨後恭
  戰國時代,在東周(即現在的洛陽)的地方,有一位名叫蘇秦的平民。他為了脫離貧窮,便努力讀書,去說服當時各國的國王,希望做這些國家的官員,使自己獲得金錢、權力和榮譽。
  他在秦國居住了一段日子,衣服破損了,帶來秦國的一百斤黃金用盡了,也得不到秦王的信任,被迫回家。到了家,妻子並不理會他,繼續織布,嫂子不煮飯給他吃,他的父母不與他說話。
  他覺得很慚愧,便下決心去讀書。他讀書忍不住要睡覺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使自己不再睡覺。
  他讀書讀了一年多,覺得自己準備充足,便去游說趙王。趙王十分信任他,任用蘇秦做他的大臣,並送給蘇秦二十萬黃金和其他貴重的東西。

  蘇秦到楚國公幹,途經洛陽,父母走了三十里路去迎接他,妻子不敢正面望他,嫂子向他跪拜謝罪,希望蘇秦原諒她以前對他的無禮。
  「倨」字有傲慢無禮的意思,「恭」是指恭敬有禮。後世就以「前倨後恭」這個成語,諷刺對人家先傲慢無禮,後來卻恭敬有禮的人。


   例句:小明的隔壁住了一個衣著普通的老人,當大家知道他是一位退了休的大學教授後,忽然對他「前倨後恭」起來。
參考: sorry.. 如果不太詳細請多多見諒......
2007-01-05 6:24 am
孟母三遷

作者﹕文/蘇珊


--------------------------------------------------------------------------------

【大紀元2月26日訊】中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出生於山東鄒城。孟子3歲時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家門口經過。孟子就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孟母對兒子這樣的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裏。

到了城裏,他家處於鬧市中,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孟子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

孟母覺得這個地方也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學宮對面居住。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一天,孟子因不用功讀書而逃學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剪斷了,並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的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不用功,怎麼能夠成就大業呢?”

孟子聽了非常慚愧,從此發奮向學,終於成了一位飽學高德的聖賢。

孟母因為很注重小孩的幼年教育,所以才會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為不良環境的影響,在行為上有了偏差。為了讓幼年的孟子能將心思放在學業上,曾經搬了三次家,留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個有益的幼兒教育故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白話譯解】一塊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只是一塊璞玉而已。經過了金石家的切割琢磨,就能成為一件有用的美器,而且價值也會增加很多。

人也是一樣,不管他有多聰明,如果不能用心去學習,就不能通達古今、明白事理,也就不知道真理和道義。

【原文2】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白話譯解】身為人家的子弟,在年紀小的時候,要時常親近老師,向老師請益,也要結交優秀的朋友,以便相互砥礪。並且從請益與交往當中,學習待人接物的禮節儀態,以及進退應對的節度,如此慢慢的,就會“自然而然”懂得愛親敬長的道理。

* * * * * * * * *
今天世上的小孩子,很多都是生出來就很健康、聰明的。孩子那幼小、純淨、依人的樣子,總能引起成年人無限的愛憐和柔情。身為父母者需要時刻明確的是,孩子的出生除了給自己許多情感的滿足之外,更給自己新添了家庭教育的責任,並且這份責任從此既成為自己人生中不可忘卻的一部份。

可愛的孩子就像一塊璞玉,父母要相互配合,用心雕琢,才能讓孩子把天生的好品質磨煉成佑其一生的無價之寶,同時懂得抑制和驅除他自己的不足之處,形成珍惜道義的貴重人品。古往今來,從零歲起就受到人格尊敬和理性熏陶的孩子,長大了往往也會出於尊敬他人的習慣而成為在言行上禮貌周到、進退有度、樂於在紛雜的社會上辨別和吸取良性信息的人。

事情的另一面是,孩子不僅需要父母的教養,而且天生也是父母的良師益友。純潔的幼童就像一面光潔的鏡子,那上面映出的每一個線條、每一種色彩、每一幅畫,都反映著家長的思想品德、生活習慣和教育理念。所以有人認為,赤子的成長經過,也是父母繼續發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增進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素養的重要過程。──為人父母者,在與小孩子的互動中能夠更全面、真實的展現自己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這一面、那一面,因此有心者因此也得到了一個天賜良機,在教養下一代中,繼續完成上一代在自己身上未完成的雕琢工作,並從中得到生活的樂趣,得到精神和感情的昇華。

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白話譯解】生育子女,只知道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他們,那就是做父親的過錯。

老師教導學生,不只是知識的傳授,也要教學生做人處世的道理。而且對學生的要求要嚴格,如此才能教導出優秀的學生。如果老師教導不嚴格,而沒有把學生教育好,那就是老師偷懶,沒有盡到為人師表的責任。

* * * * * * * * *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老師。在家庭中,父母平時的一言一行,孩子們從小就一一看在眼裏,印刻在幼小的心靈中。因此父母平時的言傳身教,以及對待家庭教育的態度,教育孩子時的方法、心態和風格,都對孩子的人生觀、性格發展、為人處世的態度等等,發生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即便孩子上學以後,甚至成年之後,也很難淡忘。所以說,對子女,不僅僅要教育,而且教育的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
2007-01-05 6:07 am
六親不認,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58: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4000051KK044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