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隸書、行書、草書和楷書的讀音和怎樣將它們分別。

2007-01-05 3:19 am
篆書、隸書、行書、草書和楷書的讀音和怎樣將它們分別。

回答 (2)

2007-01-05 3:43 am
✔ 最佳答案
篆書(算書)、隸書(遞書)、行書(衡書)、草書(草書)、楷書(街書)

篆書
在秦朝以前的文字皆未加以整理統一,因此種類繁多,在實際運用上非常混 亂,於是在秦始皇丞相李斯將部份不合宜秦朝公文使用的文字加以廢棄,並把繁雜不便的大篆(籀文)改為簡便易書寫,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因為古代東周以後,諸侯割地爭霸,皆以所屬區域為主,,而造成語言文字不同,秦代統一諸侯,在施政與教育上便遭到很大的困擾,李斯進行文字統一的作法,對漢字的規範貢獻很多。

當時李斯所整理文字,曾留下琅琊台刻石及泰山刻石 ,透過官方記功刻石及權量(計量之器具)等方式推展,由於這種方法應用範圍有限,另外對日常書寫之效率也不方便,書寫平衡之難度頗高,且懂得識別的人不多,所以小篆雖然是朝廷規定的文字,但不能適用當時形勢發展的要求,所以成為正式文字使用時間並不長,於是被民間流傳的隸書逐漸取代。

隸書
是在小篆無法簡便使用的狀況下,於秦代末年,演化為所謂的「隸書」,其字形把圓轉的改為方折,在書寫上是較方便些,當時是徒隸的官獄的文書來往,都使用這種文字,因此叫「隸書」。
不過傳說「隸書」是當時有個獄吏程邈,因犯罪被關在牢中十年,在這段時間將繁複的大小篆做整理簡化,編錄三千多個字呈獻予秦始皇,而釋罪放出,並封官賞獎,其實我們中國文字的變化決不可能由一人而完成的,它的變化是根據書寫的工具和生活需求,經日久眾人累積,不斷創造而成形,所謂何人所創只不過是經由整理或以他為代表。

而隸書的發展之初仍帶有篆書的型態,所以我們稱秦代使用的叫「秦隸」,當時紙張仍未發明,是書寫在木、竹片上(木、竹簡)。後來的漢代,隸書愈來愈成熟,其外形與秦隸有所差別,它的書體工整且筆畫有波磔,結構扁平,所以我們稱為「漢隸」。

漢隸發展至今已成為隸書的代表,可見它在中國書法歷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它所展現的局面造成了承先啟後之作用,對於往後文字變更有助力。

行書
行書有人以為是從真書變化,亦被稱為由章草為基礎的另一書體,如是介於真書和草書之間應是合理的解釋,行書確實比真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所以成為自古以來常用的書體。此外關於行書的起源,亦是在漢末,在晉代時廣為盛行。

行書的特點,以行筆而言,它加強運筆節奏多用連筆,原來的真書直線特徵改為弧線,另外在字形上伸縮性極大,結構富變化。從古代留下的字蹟中,可發現同樣的字,有多種寫法,尤其結構尚可楷草並用,隨意伸縮,而不受限制,充份將中國文字帶入藝術的境界。

而行書名稱的由來,據說是當初是用於一般公文及書信的字體,有一名稱為『行押書』,故叫『行書』不過如以行書之書寫特性,運筆似行雲流水,應能形容其內涵較為切宜。

草書

在漢代盛行的章草,亦如隸書般又演化成另一書體,即是所謂的『今草』,它的意思為現今通行之草書,此時草書以完全擺脫章草之波磔,使行筆更加灑脫,強化筆畫間的聯繫,以一筆而成,氣勢連貫字形更為奔放。

今草相傳在東漢時,張芝最為擅長,而有「草聖」的雅稱,據說張芝勤習書法,從來不擇紙筆,只要日常用具可作模擬書寫之工具,平常往往對銅鏡執筆以糾正姿勢,其練字的功夫,有一「臨池水盡墨」的故事。為勤練書法,所以在家門前挖方圓數丈的水潭,寫完字後將毛筆與硯臺在水潭裡清洗,一年復一年水池之清水被染黑,所以「今草」是張芝所創之附應說法。

事實上,草書與大小篆、隸書,章草相較,書寫更為簡便,甚至減去漢隸繁瑣筆畫,並打破方形的模式,無疑提昇書寫之效率。

楷書

在隸書發展成章草,蛻變為今草的同時期,亦醞釀所謂「真書」的始端,所謂的真書的名稱由來,概略上行體方正,筆畫平直,與草書呈反向,亦被稱為「正書」,視為真正被肯定的書體。

真書的起源據說在漢代,確實年代應該在漢末,它的產生跟其他書體一樣,是為因應書寫便捷與容易識別。而真書的特點是什麼呢?如與隸書相較,從橫畫觀察明顯波磔消失了,只在捺筆保留簡便波磔。另外隸書的橫扁成為方穩平稱,讓書寫者能寫得全篇整齊,透過毛筆更能協調自如,此種變革從現代應用上,亦可證明是方便的字體。

雖然它的字形具規矩化,在線條上不受侷限。由於中國特有的書寫工具─毛筆,剛柔並濟特性。相對賦予了不同的風格,另呈多樣面貌,進而產生變化極多的書體,不過當初的真書名稱並未被確立,在唐朝以前甚至被歸納為隸書。
2007-01-05 3:59 am
篆既讀音係算既第6聲,,普通話就係zhuan4
隸既讀音係弟,,普通話係li4
楷既讀音係卡徙切2,,而普通話係kai3。
你可以係http://www.kwuntung.net/chinese/到搵到好多字既讀音..都幾方便既

篆書係周宣王期間時出現..可分為小篆同大篆...小篆係秦始皇的王朝期間由李斯系統化,,主要係民間所用既,,而大篆就係當時官方所用。
而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行書,相傳是在後漢末年所創。由於楷書書寫較慢,只用於正式文章或公文。在一般人平時書信往來時,書寫有些隨意,不太端正,因此叫做行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楷書是在紙和墨發明之後,因為書寫比用漆在木簡上書寫更流利,所以逐漸演變成更適合新工具的書寫方式,簡省了隸書由於漆濃稠而必須加上的波磔,字形也改成正方形,不必像隸書因為寫在木簡上,為儉省字間隔空間寫成扁形。
參考: 東東同埋維基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06: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4000051KK032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