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名詞常識

2007-01-05 1:28 am
相信大家成日聽到章回小說,但大家知不知道何為章,何為回呢?還有節...等等名詞!誰人可以解釋給我聽呢?thanks!

回答 (3)

2007-01-05 9:35 pm
✔ 最佳答案
要知道章,回,節,目是什麼,先要明白章回小說的發展過程。

簡單來說,每部小說可分為若干章(最初以卷來劃分),每章按篇幅長短可分為若干回(最初以節來劃分),爲了講述的便利,每回又訂有一題目向揭示主要內容。

章回小說出現於元末明初,是我國古典小說的主要形式,屬於長篇小說,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水滸傳》等。

宋元說話人演說長篇故事,非一天一場所能說完,每場講演一段,爲了吸引觀衆,講到緊要關頭,就宣稱“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下回,也就是下一次。因爲每場講演的時間大致相同,所以每回故事的長短也大致相等。在每次講話以前,要用題目向聽衆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

長篇話本由於故事內容複雜,篇幅較大,爲了講述的便利,就有了分卷分目的必要。依故事內容,明確分爲若干卷,每卷又分爲若干節,每節前面有一單句目錄,分立若干小題目。這就是最早的小說分回形式。

到了明中葉,章回小說的發展更加成熟,出現了《西遊記》、《金瓶梅》等。這些章回小說故事情節更趨複雜,描寫更爲細膩,內容和宋元講史話本已沒有一定的聯繫,只是體裁上保持著“講史”的痕迹。這時章回小說已不分卷和節,而明確地分成多少章和回了,而回目也由單句發展成爲參差不齊的雙句,最後成爲工整的對句。

直至近代,中國的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普遍採用這種形式。
2007-01-05 1:57 am
明代章回小說興盛的原因

(1)小說本身的發展
明朝說話雖不復行, 但風氣轉換, 從前把故事由說話人的口傳給民眾, 明朝是由文人寫出來給民眾自己去看。這便是由說話變成小說的創作期。明代小說繼承了宋元小說的成就, 保留著宋元話本的某些形式, 將它發展為「章回小說」。

(2)文人學士運用淺易文字寫小說/文人有意識地創造小說
白話文的運用, 唐末的變文與宋人的話本雖已開始, 然大都文白夾用, 粗糙簡樸, 算不得是成熟的白話文學。到了明朝, 文人學士, 才有意識的運用白話來寫小說, 有意識的來創作白話文學, 文字淺易, 通俗易懂。

(3)對小說觀念的改變
儒家載道的思想長期統治斗文壇, 戲曲小說, 視為小道, 君子不為。到了明朝, 觀念為之一變。李卓吾、袁宏道、馮夢龍、凌濛初等, 一致讚美小說文學的優美, 以及小說表現之思想意義, 小說的文學價值與社會價值, 首次為中國文人所認識讚嘆。

(4)經濟繁榮, 通俗讀物有大量的需求。
由於經濟的發展, 不少都市人口激增, 日見繁榮, 市民階層文化水平相對提高, 小說和戲曲自然更受擁護。

(5)印刷發達
明代印刷術發達, 在北京、金陵、揚州、杭州等地都有著名的印刷機構, 出版事業發達, 大量刊行小說和戲曲, 這對於小說創作間接起了促進作用。

(6)揭露黑暗現實/抒發積鬱
明朝時代背景與社會意識, 在小說中明顯地反映出來。許多作品, 都從不同的角度, 揭露社會現實的黑暗。
明代以八股取士, 那些討厭八股或在八股中失敗的怨悱士子, 為抒發積鬱, 紛紛投身創作和編輯小說的事業, 並且刊行流傳, 小說遂得大盛。


章回小說的來源

章回小說是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講史」在每次講說以前,要用題目各聽眾揭示主要內容, 這就是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而章回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說」和「看官」等字樣, 也可以看出它和話本之間的承繼關係。

經過宋、元兩代的長期孕育, 元末明初出現了一批章回小說, 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 都是在民間長期流傳, 經過說書藝人和戲曲藝人補充內容, 逐漸豐富, 最後由作家加工改寫而成的。已經開始明確分為若干卷, 每卷又分為若干節, 在每節前面有一個單句的目錄。

到了明代中期以後, 出現了《西遊記》、《金瓶梅》等章回小說, 情節更趨複雜, 描寫也更細膩, 在內容上和「講史」聯繫已經弱化, 但在形式上仍保持「講史」的痕跡。章回小說亦已不分節, 而明確地分多少回, 回目也由單句最後發展成工整的對句。

章回小說的形式
章回小說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它除具有一般長篇小說的特點外, 還有獨具的形式特點:
(1)繼承話本的形式
章回小說在文字上保留了話本的特色。例如正文前有「楔子」, 由題外的故事引入正文, 與話本的「入話」相類似; 又經常使用「話說」、「且說」、「看官」、「話說休煩, 且把正事說來」等字眼, 仍然流露出說話人的口吻。此外, 章回小說的首尾和中間, 往往穿插一些詩詞和韻文, 這種手法也是和話本一脈相承的。
(2)分標回目
根據故事情情節的發展, 劃分為若干回, 每次只講述一個中心內容, 並且加上一個標題, 於是逐步形成分章節、立回目的習慣。回目的內容是概括本回的主要人物和故事; 回目的形式以整齊的對偶句為主。
(3)製造懸疑的氣氛
每回開頭, 以及故事之間的連接處, 往往使用「話說」、「且說」、「話分兩頭」等套語作為引起。在每回結尾有時常以「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後回分解」作結語, 使讀者欲罷不能。
2007-01-05 1:36 am
章回小說的來源

章回小說是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講史」在每次講說以前,要用題目各聽眾揭示主要內容, 這就是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而章回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說」和「看官」等字樣, 也可以看出它和話本之間的承繼關係。

經過宋、元兩代的長期孕育, 元末明初出現了一批章回小說, 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 都是在民間長期流傳, 經過說書藝人和戲曲藝人補充內容, 逐漸豐富, 最後由作家加工改寫而成的。已經開始明確分為若干卷, 每卷又分為若干節, 在每節前面有一個單句的目錄。

到了明代中期以後, 出現了《西遊記》、《金瓶梅》等章回小說, 情節更趨複雜, 描寫也更細膩, 在內容上和「講史」聯繫已經弱化, 但在形式上仍保持「講史」的痕跡。章回小說亦已不分節, 而明確地分多少回, 回目也由單句最後發展成工整的對句。

特色
* 全書分回
* 故事連貫
* 每回設題目
* 篇目一般較長

章回小說的形式

章回小說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它除具有一般長篇小說的特點外, 還有獨具的形式特點:

(1)繼承話本的形式
章回小說在文字上保留了話本的特色。例如正文前有「楔子」, 由題外的故事引入正文, 與話本的「入話」相類似; 又經常使用「話說」、「且說」、「看官」、「話說休煩, 且把正事說來」等字眼, 仍然流露出說話人的口吻。此外, 章回小說的首尾和中間, 往往穿插一些詩詞和韻文, 這種手法也是和話本一脈相承的。

***
(2)分標回目
根據故事情情節的發展, 劃分為若干回, 每次只講述一個中心內容, 並且加上一個標題, 於是逐步形成分章節、立回目的習慣。回目的內容是概括本回的主要人物和故事; 回目的形式以整齊的對偶句為主。

(3)製造懸疑的氣氛

每回開頭, 以及故事之間的連接處, 往往使用「話說」、「且說」、「話分兩頭」等套語作為引起。在每回結尾有時常以「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後回分解」作結語, 使讀者欲罷不能。

“章回”的“回”的意思是“次”。
宋元说话人演说长篇故事,非一天一场所能了结,每场讲演一段,为了吸引观众,讲到紧要关头,就宣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回",也就是下一次。因为每场讲演的时间大致相同,所以每回故事的长短也大致相等。所以,宋元时期的说话人据以讲唱的底本,也就是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由于故事内容复杂,篇幅较大,为了讲述的便利,就有了分卷分目的必要。

分为上、中、下三卷,各卷又依故事内容,分立若干小题目。这就是最早的小说分回形式。

元末明初,这些小说各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作若干则,每则各有题目
*如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分为24卷,240则,每则的篇幅大致相等,各用整齐的七言单句作标题。这时小说的回目虽没有正式创立,但章回小说的体制已大体形成。

到明代中叶,小说的回目正式创立,标明“李贽评吴观明刻本”的《三国演义》,改240则为120回,它的时代虽难断定,但明万历十七年天都外臣序刻本《水浒传》,已取消了卷数,直接标目为“回”,又加上了对偶的双句回目。

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词话》等,都分回标目,只是有的回目用单语,有的回目上下句往往对仗不工。明末清初,回目采用工整的偶句,逐渐成为固定的形式。自此以后直至近代,中国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并常为文人创作和加工的短篇话本所采用。
參考: wiki google mainand webs


收錄日期: 2021-04-12 17:50: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4000051KK024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