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涇原兵變

2007-01-05 1:21 am
唐朝涇原兵變 是什麼???

(給分於最詳細之答案)

回答 (2)

2007-01-05 1:28 am
✔ 最佳答案
安史之乱时,唐朝政府为了抵抗叛军,在内地封了不少节度使。叛乱平定以后,各地的节度使乘机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他们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独揽大权。他们不但不向朝廷上缴赋税,还自己设置官吏。这样,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德宗即位以后,看到藩镇割据的局面越来越严重,有些节度使公开反抗朝廷,因此,他决定派兵征讨。公元783年, 他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北)士兵五千人,去关东一带,跟那些反抗朝廷的节度使作战。
泾原士兵听说要路过京城长安,都希望能得到一笔赏赐。他们冒着大雨,到了长安。可那时朝廷经济很困难,长安城里一斗米要卖五百钱(两年后浙江米运到京城,一斗米只卖一百钱),所以唐德宗什么也没有赏给他们。士兵们要离开长安前,唐德宗下令京兆尹王翔在城外慰劳军队,但王翔只给他们吃了一顿素菜糙米饭,连荤腥都没有。这一来,泾原士兵都光火了。他们把饭菜倒在地上,怒气冲冲地说:“我们要去拼死作战了,却连饭都吃不饱,谁还愿意拼死!听说仓库里有的是财物,不如自己去拿吧!”
泾原士兵冲到了长安城里,到处抢劫财物。长安百姓吓得四散奔逃,京城里乱成一团。
唐德宗又惊又怕,连忙召禁卫军,但没有一个前来报到。他只得带领妃子、太子、公主等,慌慌张张离开长安,逃到了奉天(今陕西乾县)。
兵变发生以后,姚令言拥立太尉朱泚(cǐ)做主帅。
朱泚以前也当过泾原节度使,但因为他的弟弟朱滔谋反,他被免职,软禁在长安。他本来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见姚令言派人来接,毫不推辞,马上就跟着进了皇宫。
朱泚进宫以后,自称暂时统率各军。他拼命拉拢留在长安的官员,特别是一些不得意的官员,阴谋得到他们的拥护,好夺取皇位。
当时,有个叫段秀实的官员,原来做过节度使,掌过兵权,后来改任司农卿,丢了兵权。朱泚认为段秀实一定怨恨朝廷,就派几十个骑兵,到段秀实家里,把他接来。
泾原骑兵到了段秀实家门口,段秀实早已知道他们的来意,马上把大门紧紧关上,不让他们进门。
那些士兵翻墙进去,打开了门,拿着刀剑,逼段秀实到朱泚那里去。段秀实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前去。
临走时,段秀实对子弟说:“国家有难,我还能去什么地方躲避,只有为国而死。你们各人都应当自找生路。”
朱泚见到段秀实满心高兴,说:“段公肯来,我的大事就成功了。”
段秀实劝告他说:“对泾原士兵没有好好赏赐,这是官员的过错,皇上怎会知道?你应该开导将士,去把皇上接来,这才对头。”
朱泚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但还是极力拉拢段秀实。段秀实看出朱泚决心篡夺皇位,就暗中联合将军刘海宾等人,准备找个机会,把朱泚杀掉。
朱泚在称帝前,派泾原将领韩旻(mín)带领三千骑兵,前去奉天,假装去接唐德宗回京,实际上是去攻打奉天。
段秀实知道后非常吃惊。他知道奉天没有守卫力量,就立刻假传姚令言的命令,把自己官署的大印盖上,派人赶去,把韩旻追回来。
眼看韩旻要回来了。段秀实对刘海宾说:“韩旻一回来,假传命令的事就拆穿了,我们都得死。朱泚要召我商议做皇帝的事,只有在议事时,让我奋力上前,杀了这个反贼。你在外面准备接应。”
当天,朱泚召段秀实议事。段秀实穿上军装前去。当朱泚谈到他要做皇帝时,段秀实满面怒容,立起身来,夺过别人手里的一块象牙笏(hù,古代官员朝见皇帝时拿着的手板),跳到朱泚面前,痛骂道:“你这反贼!我恨不得把你碎尸万段,难道还会跟你一道谋反吗!”
他一面骂,一面高举象牙笏,向朱泚头上猛击下去。朱泚举手挡了一下,象牙笏击中他的前额。朱泚顿时鲜血直流,吓得伏在地上,爬着逃脱了。
这时,朱泚的同伙都吓呆了,没有一个敢动一动。段秀实见没有把朱泚打死,约好前来接应的刘海宾又没有到,知道事情不妙。他对着朱泚的同伙,又破口大骂道:“我决不会跟你们一同谋反,你们为什么不杀我?”
那伙人这才上前,把段秀实杀害了。
段秀实被杀害的消息传到奉天,唐德宗懊悔过去没有重用他,不住地掉眼泪。
就在这年十月,朱泚自称大秦皇帝。第二年一月,他又把国号改做汉,自称汉元天皇。他称帝以后,杀了唐朝皇族七十多人,亲自带了兵马,前去攻打奉天。
这时,唐朝大将浑瑊(jiān)已赶到奉天。他昼夜苦战,保住了奉天。朱泚把奉天团团包围,攻打了一个月。城中粮食全都吃光了,情况非常危急。幸好大将李晟(chéng)等人赶来救驾,才解除了奉天之围。不久,朱泚就被李晟等击败。公元784年五月,李晟收复了长安。朱泚和姚令言带领残兵败将,向西奔逃,在途中都被部下杀死了。
这次泾原兵变,历时半年多,历史上称为“泾卒之变”。唐王朝又经历了一场险境,最后总算转危为安了。
2007-01-05 1:26 am
?是淄青和成德。「山林」當作「山南」。此四鎮節度使亦非全為安史舊部。四鎮連兵,對抗唐室。後來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死,剩下三鎮又連結盧龍、淮南一起作亂。德宗調派涇原士兵平亂。士兵不滿待遇,遂作亂,逼使德宗逃出長安,前往奉天。

  母親淪陷于藩鎮叛軍之手,一直是德宗心頭恨事。所以德宗即位之初,即銳意改變藩鎮專權的局面。他接受了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以增加財政收入,同時也爲討伐藩鎮提供必要的軍費。結果,引起了一場新的殊死較量。
  德宗即位前,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已經病死,時年七十五歲。田承嗣有十一個兒子,但他最喜愛侄子田悅,臨終時命田悅爲留後,讓諸子輔佐。這時候的藩鎮,基本上已經造成子孫世襲的事實,唐朝廷的任命不過成了形式。德宗即位後,急切地想改變這種狀況。剛好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自任爲留後。李惟岳接管了成德的所有事務後,還需要朝廷形式上的那一紙同意他繼襲的詔書。但德宗新皇帝上任三把火,說什麽也不同意給李惟嶽正式任命的詔書。
  [自田承嗣專擅魏博鎮以後,四世傳襲,四十九年不奉朝廷號令。直到田承嗣之侄田興于812年掌握魏博大權後,才不顧其他鎮屢次阻撓,堅持親附中央。田興本人入朝留住長安,又命兄弟子侄在中央任職,以防他們繼襲節度使與中央對抗。但好景不常,史憲誠在822年的一次兵變後,掌握了魏博的軍權,魏博再次脫離中央統治,直至唐朝滅亡。]
  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博田悅、淄青李正己、山南東道梁崇義各派使者,與成德李惟嶽暗中勾結,“潛謀勒兵拒命”。於是,成德、淄青、魏博、山南東道“遙相應助”,四鎮連兵,公然與唐朝廷叫板較量,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四鎮之亂”。
  四鎮之亂開始後,田悅先派遣兵搶攻邢、磁二州及臨洺,率先挑起了戰端;李正己派兵扼守徐州甬橋、渦口;梁崇義阻兵襄陽,切斷了唐朝廷江淮和江漢的糧道。
  德宗大怒,決意平藩,先派使者與吐蕃、回紇講和,以免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邊境暫時安定後,唐朝廷從西京抽調防秋兵(防止吐蕃秋季入侵搶糧的軍隊)一萬兩千人,同時調集朔方、關中、太原,西至蜀漢,南盡江、淮、閩、越諸道兵,打算一舉殲滅抗命的四鎮。
  一開始,唐官軍勢大,四鎮接連吃了敗仗。山南東道梁崇義被淮南節度使李希烈所殺。成德李惟嶽先被幽州留後朱滔打敗,後爲成德兵馬使王武俊所殺,首級被送到京師。淄青李正己急怒下病死,其子李納擅領軍務。四鎮中去了二鎮,田悅和李納頓時勢孤力單,不得不各自困守一角。局勢對剩下的二鎮極爲不利,唐朝廷也認爲天下不日可平。
  長安的德宗非常得意,輕率地下詔三分成德鎮(被殺的李惟嶽的地盤),由此招致幽州留後朱滔和成德兵馬使王武俊不滿,認爲皇帝不是論戰功行事,因而對朝廷生怨。這便給了田悅可乘之機,田悅趁機派人與朱滔和王武俊聯絡,曉以利害,許以重利。朱滔和王武俊竟然倒戈相向,發兵援救被唐軍圍困的田悅。
  德宗命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討伐田悅、朱滔、王武俊三鎮。結果,李懷光率領的唐官軍大敗,朱滔、王武俊與田悅、李納四鎮重新結盟:朱滔爲盟主,自立爲冀王,稱“孤”;田悅立爲魏王,王武俊立爲趙王,李納立爲齊王,均稱“寡人”。
  令唐朝廷無比頭痛的四鎮稱王問題還沒有解決,又出了淮南節度使李希烈的叛亂。
  李希烈先前曾協助唐朝廷平定四鎮之亂。宰相楊炎曾經勸諫德宗,指出李希烈其人“無功猶倔強不法,使平崇義,何以制之”。李希烈爲人薄情寡義,心狠手辣,曾爲董秦(李忠臣)養子,董秦對他信任有加,而他最終卻驅逐了董秦取而代之。但德宗沒有聽從勸告,反而授予李希烈南平郡王的爵位,加任爲漢南、漢北兵馬招討使,統領各道兵,討伐梁崇義。李希烈殺死梁崇義後,自認爲有大功,因此攻佔了山南東道治所襄陽後,據爲己有。唐朝廷另派節度使接管,李希烈相當不滿。稱王的四鎮充分利用李希烈對唐朝廷的不滿,對李希烈稱臣勸進。在巨大的權勢和名利的誘惑下,李希烈心動了,他自稱天下都元帥,公然與唐朝廷對抗,開始向唐境進攻。
  叛亂的五鎮中,以李希烈兵強糧足,勢力最強。唐朝廷大爲震驚。德宗找宰相盧杞商量,盧杞嫉恨顔真卿,爲了借刀殺人,竟然向德宗建議派顔真卿去安撫李希烈。
  顔真卿不但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還是當時一個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亂前,他擔任平原太守。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北各郡大都被叛軍佔領,只有平原城因爲顔真卿堅決抵抗,沒有陷落。後來,他的堂兄顔杲卿在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回應,並公推顔真卿做盟主。在抗擊安史叛軍中,立了大功。代宗即位後,顔真卿被封爲魯郡公。所以,人們又稱他顔魯公。
  這時顔真卿已經七十多歲,年老體衰,同僚們都勸他向皇帝辭職不去,但他毅然領命前往。顔真卿到達淮南汝州(今河南臨汝)後,對李希烈曉以大義,勸其息兵罷戰,讓人民免受戰禍之苦。李希烈不聽勸告,反而要挾顔真卿協助他反唐。顔真卿自然不肯屈服,李希烈便將他扣押起來。 
  [建中四年(784)十二月,李希烈攻陷汴州後稱王,有叛將提議要顔真卿任李希烈的宰相,顔真卿厲色說道:“爾等可知顔杲卿否,是吾兄也。安祿山反,首舉義兵,及被害,詬罵不絕於口。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師,守吾兄之節,死而後已,豈受汝輩誘脅耶!”叛將不敢再勸降。李希烈便把顔真卿拘押起來,還在他住的院子中挖了一個大坑,聲言要坑殺他。顔真卿毫無懼色。不久,唐軍征討李希烈的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李希烈在失敗前夕,派人在顔真卿的住處堆上柴草,潑上油,對顔真卿說:“不能屈節,當自燒。”顔真卿毫不遲疑,投身赴火,被人攔住。事隔不久,顔真卿最終被李希烈縊殺於汝州,終年七十七歲。顔真卿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他的祖輩三代皆工書法,其母親寫得一手好字。顔真卿自幼受家學熏陶,熱愛書法。一方面接受家傳,一方面學習前代書法名家的藝術特點,初師褚遂良的筆法,後來又接受張旭的指導。經過長期的辛勤磨煉和精心研究,他創造了獨具一格的“顔體”書法。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爲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爲“顫體”。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有詩贊顔真卿的書法造詣:“顔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五代的楊凝式、宋代的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等名家都是學顔體。]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八月,李希烈發兵三萬,圍攻襄城(今河南襄城)。
  淮西招討使李勉爲救襄城,採用了圍魏救趙之計,派兵乘李希烈後方空虛,直搗李希烈巢穴許州(今河南許昌)。李勉本是一心爲國,不料德宗竟不理解,以爲李勉也是想趁機撈一把,爲自己謀取利益,立即派遣宦官指責李勉違詔。李勉被迫從許州撤兵,半途中李勉軍遭到李希烈軍伏擊,大敗,襄城因而更加危急。
  襄城一旦陷落,東都洛陽便將吃緊。德宗急忙從西北抽調涇原(治所在今甘肅涇川縣北)的兵馬去救援襄城。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了五千人馬途經京城長安。適逢天降大雨,涇原兵士全身都濕透了,凍得發抖。而唐朝廷派京兆尹王翔犒賞軍隊。王翔帶給軍隊的儘是粗米鹹菜。涇原兵士大怒,産生了嘩變,鼓噪攻入長安城。姚令言正要入朝辭行,聽說部下嘩變後,急忙趕來勸解士兵說:“諸君失計!東征立功,何患不富貴,乃爲族滅之計乎!”(《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八》)
  德宗也急忙派宦官帶著二十車錢帛去慰勞兵士,想亡羊補牢,穩定局勢。然而,激怒的涇原兵士已經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但殺死了宦官,還用兵器脅迫姚令言向西進兵。亂軍入城後,立即開始衝擊皇宮。皇宮的禁衛軍無法抵抗,德宗倉促下無法可想,只好帶著太子、諸王、公主從宮苑北門倉惶出走。
  自從代宗朝宦官魚朝恩因擅權被殺後,皇帝有所警惕,不再任用宦官掌管軍隊。所以,此時德宗身邊只有宦官及隨從一百多人。司農卿郭曙正帶著家兵數十人在禁苑中打獵,聽說德宗出走,也立即趕來扈從。而右龍武軍使令狐建正在軍中教練射箭,得知消息後也率領部下四百人迅速趕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翰林學士姜公輔極有遠見,攔在德宗馬前,特意提醒說:“朱泚(音ci,同此)嘗爲涇原帥,得士心,昨以朱滔叛,坐奪兵權,泚常憂憤不得志。不如使人捕之,使陪鑾駕,忽群凶立之,必貽國患。臣頃曾陳奏,陛下苟不能坦懷待之,則殺之,養獸自貽其患,悔且無益。”(《舊唐書·卷一三八·薑公輔傳》)
  朱泚爲前任涇原節度使,因弟弟朱滔(即自立爲冀王的幽州留後)反叛唐朝,牽連到他,被德宗解除了兵權,留住在長安私第,挂著太尉的名。薑公輔這話的中心意思是:即便德宗要走,也應該帶上朱泚,否則後患無窮。
  然而,此時德宗已經完全喪失了天子的氣度,只顧自己逃命要緊,根本聽不進去薑公輔的話。德宗一行出宮苑北門,預備逃去奉天(今陝西乾縣)避難。如果說德宗的老子代宗逃難還是因爲外患的話,德宗逃離長安,則完全是因爲內憂。而他自己在平藩中舉措不當,也是重要原因。
  涇原兵士沖進了宮,發現皇帝已經跑了,就強行打開官庫,大肆搶掠,一直鬧了一夜。第二天,涇原兵士也搶累了,心滿意足了,卻不知道該如何收場。衆人便去找節度使姚令言。姚令言自知事已至此,他無法再置身事外,唐朝廷必定會將一起罪責攤到他頭上,但他有心無膽,知道自己不能堪大任,便出主意擁戴朱泚爲主。
  朱泚本來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如今天賜良機,立即趁機接管了長安兵權,與河北諸鎮割據勢力遙相呼應。翰林學士姜公輔的擔憂不幸應驗。
  這一事件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涇原之變”,由此直接造成德宗成爲唐朝歷史上第三個逃離長安的皇帝。


收錄日期: 2021-04-14 00:11: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4000051KK023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