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黃巾之亂是一場絕對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參與人數過百萬人,人數如此多,雖然主力部隊被擊潰,但是眾多餘黨卻躲藏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定時突襲戰術反抗,朝廷是很難一網打盡,因為他們的兵力四散,到處都是黃巾賊,他們亦一向對朝廷不滿,所以多番反抗亦鎮壓不住。
2,其實眾諸侯聯手反董卓時,已經有反心,只是董卓勢力太大,他們知道須借別人的力量,才能與董卓匹敵,剷除董卓這條猛虎。當董卓倒下後,眾諸侯已不須依靠別人,開始實行他們的大計,互相吞併。
3.如果呂布投降曹操,我想他們不會天下無敵,呂布是因怕死而有意降曹操,但大家不要忘記,呂布和曹操之前卻是水火不相容的,呂布並不是心服曹操,而大家回顧白門樓事件之前,呂布殺害兩個義父是因為財和色。試問一個如此容易被離間和收買又反覆無常的人(呂布),可以和一個聰明機智又生性多疑的人(曹操)得久嗎?再加上曹操本來身邊眾多足智多謀之士及所向無敵的猛將,我可以肯定呂布一反就會被殺害。這也造成曹操內部自相殘殺的創傷。
4.如果曹操死了,魏國自然會內部大亂,因為大家都不知立誰人為主,亦可能會出現之前袁氏之亂的情況,而外敵就會乘機侵入。即使立了一人為帝(曹丕、曹植等),他們只不過十來歲,如何能與正當盛年的強者劉備和孫權匹敵? 曹操死後初期相信會國力大退。
5.蜀開國初只是武將的陣容鼎盛,兵力卻遠遠不及魏,本來蜀吳聯軍能足以與魏匹敵,但是因為吳的貪心,竟襲取蜀之荊州,使蜀國國力大退之餘,還要令蜀失去其最頂尖的驍將關羽,關羽死後,又有劉備一時意氣伐吳,而大損兵力。諸葛亮唯有六出祁山,一意平魏,豈料遇著生平謹慎的司馬懿,出師未捷身先死,蜀失去最頂尖的軍師。然後蜀的猛將相繼死去,剩下姜維一個扶助廢物劉禪(竟可說出'此間樂,不思蜀也'這樣的話),而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就可知道猛將的缺乏是很嚴重,獨力難支,令易守難攻的蜀先滅。而吳方面,因為地大,又有長江之險,所以魏選擇先滅蜀後滅魏。
6.曹氏的大權之所以輕易被奪,禍源在於曹叡。曹叡在位期間,雖然懂得相人,知道司馬懿之強,能任用他,但卻給予太多兵權給司馬懿,司馬家族卻是人強馬壯,又沒法控制他,使之後懦弱的皇帝完全受制於司馬氏,曹氏大權就因此而失。
7.孫權在處理內部皇室糾紛的問題,做得極差,又不信任陸遜之言,還氣死了他,因為年老的他,可能會變得心浮氣躁,又受眾人不同的批評和建議,使他轉變得很大。
8.無論劉禪率兵入南蠻或降魏,都不會有轉機。因為南蠻對魏根本毫無威脅,即使劉禪聯合南蠻抗魏,南蠻人兵不算很多,一來只會武不會文,二來未必能與蜀人完全配合(烏合之眾),地方又小,相比魏浩蕩的大軍,如何不可能有勝魏興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