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
在四十五億年以前,太陽系是一團星際氣體,即星雲(大概如M42獵戶座星雲一般)。大約於四十五億年前,這團星雲附近的一顆超新星發生爆炸,猛烈衝擊這團星雲,導致它的重力失去平衡,超新星的殘餘物質便與這團星雲的物質聚集,成為星體。當時,在太陽系接近中心的位置,大約有一百個像月球般大的星體存在,但它們的軌道並不穩定,它們的引力互相影響,而且互相撞擊,有些被吸至星雲中心,有些成為行星。同時,在距離中心較遠的地方,因為溫度較低,所以有更多的材料,如冰,來組成行星,所以便組成氣體行星這類型的星體。
下圖為M42獵戶座星雲。
圖片參考:
http://www.solarsystemexplorer.org/images/M42_s.jpg
當星團中心的星體的中心壓力達到可以令核融合發生的強度時,該星體便會發生核反應,成為恆星,而太陽就是這樣誕生的。至於其他行星、衛星和小行星的軌道和溫度會漸漸穩定下來,形成現今的情況。
下圖就是太陽系的模樣,此圖是由旅行者一號在1990年2月14日(離開了地球13年),在距離地球40億英里處,把鏡頭回轉,拍攝後得到的。由於用了60幅影像才拍攝到整個太陽系,所以鑲嵌而成的照片有6米寬。因為九大行星距離得很遠,所以在圖中變得十分細小,而圖中的地球比一個像素還小。正因為這個緣故,水星、火星和冥王星都因為太細小而不能紀錄。圖中的V是金星的位置,E是地球的位置,J是木星的位置,S是土星的位置,U是天王星的位置,N是海王星的位置。
圖片參考:
http://www.solarsystemexplorer.org/images/solar_system_s.jpg
下圖是旅行者號在1990年2月14日拍攝的六大行星的照片。
圖片參考:
http://www.solarsystemexplorer.org/images/planets_voy_s.jpg
下圖是上圖中的地球的原圖,地球在右邊的光柱的中間部份,是一個只有0.12像素的藍點,而該光柱是太陽光造成的。
圖片參考:
http://www.solarsystemexplorer.org/images/earth_voy_ori_s.jpg
下圖是各行星自轉軸的傾斜角。
圖片參考:
http://www.solarsystemexplorer.org/images/planets_s.jpg
下圖是太陽系八大衛星與水星和冥王星之間的直徑比較。
圖片參考:
http://www.solarsystemexplorer.org/images/solar_pam_s.jpg
不過,這只是太陽系暫時的面貌,太陽系中將會改變。
在火星的引力作用下,火衛一浮博正逐漸靠近火星,五千萬年之後火衛一就和火星相撞。
圖片參考:
http://www.solarsystemexplorer.org/images/mars3_s.jpg
一億年後土星的光環會消失。光環會被流星撞擊而磨損,其餘的物質就會逐漸被吸入土星,直至光環完全消失。
圖片參考:
http://www.solarsystemexplorer.org/images/saturn_ring_s.jpg
隨著海王星的引力作用下,十億年內,海衛一崔頓會逐漸靠近海王星,過程中被海王星的引力扯裂。海衛一被粉碎後,或會成為一個與土星光環相似的光環系統,或者當土星失去光環後,在海王星會有一個比土星光環更壯觀的光環系統。
圖片參考:
http://www.solarsystemexplorer.org/images/triton6_s.jpg
圖片參考:
http://www.solarsystemexplorer.org/images/triton7_s.jpg
無論其他行星變成怎樣,最重要是太陽會變成怎樣,太陽控制著我們的命運。由太陽誕生後,太陽每10億年,就會熱10%,僅僅十億年之後,太陽便會開始毀掉地球上的生物,但地球仍然很適合居住。直至二、三十億年後,地球完全不適合居住。大約50億年後,太陽會開始膨脹,好可能會吞沒水星和金星,或者會吞沒地球,或者不會。據我們的了解,人類最終無法在太陽系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