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如何命名

2007-01-04 5:19 am
如題.....

回答 (6)

2007-01-04 5:21 am
✔ 最佳答案
「颱風」是台灣四大天然災害之首,在西太平洋地區,其名稱也因災害年年發生及時代變遷,至目前大大小小已更改了許多次,將來也許還會再改。颱風(Typhoon)原本是熱帶氣旋在東亞國家的稱呼,在其他地區則有其他名稱,例如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就稱為颶風(Huricane),在印度洋上稱為氣旋(Cyclone)。

颱風的名字在民國前至民國卅五年並無統一名字,普通都按每年發生次序編號,但當同時有二、三個颱風形成在海洋面時,常會不明所指,發生混淆的現象。因此在民國卅六年(1947)JTWC(美軍關島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開始替颱風定名,以4組,每組21個,共84個颱風名字為西太平洋(東經180度以西)的颱風定名,當時所使用的名字均為「女性」,我國也因而沿用多年,此即為第一代的颱風名字。

民國六十八年(1979)美國女權運動的興起,政治力量壓力升高,導致JTWC不得不將颱風名稱以男女名字混合來命名,不過仍然是4組共84個,這是第二代的颱風名字。但由於近年來,環保運動與經濟生活水準提高,颱風的名字愈來愈被重視,故JTWC不得不在民國七十三年(1984)將第二代已使用七年的颱風名稱略加更改了三個,原來第一組的貝絲(BESS)及波蜜拉(PAMELA)因曾造成重大災害,因此改成白蘭黛(BRENDA)及佩姬(PEGGY),第四組的海瑟(HAZEN)也曾因造成重大災害而改為海爾(HAL)。

民國七十九年(1990),由於第二代颱風名字因已使用多年,且有些颱風曾造成重大災害,美國有一架氣象偵察機在南海偵察颱風中心風力時落入海中,導致二位機員及三位教授死亡事件,使得JTWC再次大幅修改了颱風名稱。此次修改之特色與第二代類似,亦是男女相隔命名,但每組卻增加了2個,即每組23個,4組共92個颱風名稱輪流使用,這是第三代颱風名稱。不過這次命名的颱風在使用了二年後,JTWC又發現其中三個颱風曾在本區域及其他地方造成重大災害,故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又改了三個,即第三組的密瑞兒(MIREILLE)改為梅莉莎(MELISSA)與賽洛瑪(THELMA)改為泰瑞莎(TERESA),第二組的麥克(MIKE)改為麥尼(MANNY)。民國八十四年(1995),JTWC因歐馬颱風曾橫掃過關島,造成嚴重災害,又將第四組歐馬(OMAR)更改為奧斯卡(OSCAR)。

民國八十五年(1996),JTWC第四度將颱風名稱大幅更名,基本上還是4組,每組23個,共92個,即為第四代颱風名稱。但此次不知為何原因,未能將颱風名稱以男女相間按次序排列使用,導致有時男姓或女姓連續排在一起,不過以總數來看,92個颱風中,男女比例仍各占二分之一。

民國八十七年(1998)十二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三十一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公元2000年一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了編號方式不變之外,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並增加為140個。共分為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十四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十個。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的RSMC(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字,則由各國自行決定。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而且不按英文字母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140個颱風其中:人名25個占18%,動物名33個占23%,植物名32個占23%,星座名:11個占8%,地名12個占9%,其他27個占19%。

網頁中有詳細說明:http://ttic.myweb.hinet.net/P2/P2.htm
總共140個
用完後再輪一次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氣象學上,颱風專指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線以西,包括 南中國海)洋面上發生,近中心最大持續風速達到12級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熱帶氣旋。至於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發生,達到同樣強度的熱帶氣旋,則稱為颶風。

  根據國際氣象組織規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發生的熱帶氣旋,分為五級。各地向外公佈的分級和名稱有時略有不同。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颱風,美國軍方在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戰時習慣給各颱風取名字。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2000年起,颱風的命名改由國際氣象組織中的颱風委員會負責。現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颱風的名字,由颱風委員會的 14個成員(中國、北韓、南韓、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個名字,分為5組列表。

  實際命名的工作則交由區內的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每當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確定為熱帶風暴強度時,即根據列表給予名字,並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編號中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熱帶風暴在該年生成的順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風暴(當其達到強熱帶風暴強度時,稱為第12號強熱帶風暴;當其達到颱風強度時,稱為第12號颱風),英文名為KROVANH,中文名為“科羅旺”;0313 即2003年第13號熱帶氣暴,英文名為DUJUAN,中文名為“杜鵑”。颱風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國氣象局與香港和澳門的氣象部門協商後確定。
2007-01-04 5:33 am
‧2000年的颱風新名字

世界氣象組織(WMO)颱風委員會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命名於公元2000年經已作出變革,
颱風命名實與過去沿用多年的命名有脫胎換骨的不同,這些颱風名字是由太平洋地區的國家所
共同提供的,一共有140個(過去有92個),分成五組,每組28個(過去分成4組,每組23個),
這些颱風名字原文包括動物、植物、星象、人名、神話人物,且非按照英文字母A至Z排列。

‧命名及國際編號

命名及給予國際編號的工作由2000年起已交由日本氣象廳(JMA)負責,
當日本氣象廳把一個在西北太平洋或南中國海上的熱帶氣旋定為熱帶風暴級數時,
日本氣象廳會同時跟據列表去把該熱帶氣旋命名,並給予編號。

國際編號定義如下:

0010
‧00代表年份2000年中的最後兩個位
‧10代表當年中第10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

例子:
‧颱風達維(0001) 表示達維是2000年第1個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熱帶氣旋

‧只用一次的熱帶氣旋名字

正常情況下,這140個熱帶氣旋名字是會循環使用的,
但在例外情況下,亦會有些名字只用一次,以正其「風」之唯一與獨特。

主要例外的情況,是一些帶來了重大破壞與傷亡的熱帶氣旋,例如0023颱風蘇特和0414颱風雲娜。
2001年畫眉則因為其非常接近赤道生成的特別之處而予以專名的紀念。
也有極少數的名字因為政治因素的緣故,未使用便已被剔除了。



西北太平洋及中國南海熱帶氣旋名字

此圖表顯示西北太平洋及中國南海熱帶氣旋名字。第一欄為來源地, 第二、三、四、五、六欄
是欄一來源地提供的熱帶氣旋名字。

來源 I II III IV V
柬埔寨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中國 龍王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北韓 鴻雁 桃芝 海鷗 嗚蟬 米雷
中國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日本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寮國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中國澳門 珍珠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馬來西亞 傑拉華 聖帕 鸚鵡 茉莉 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 艾雲尼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瑪都
菲律賓 碧利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南韓 格美 百合 薔薇 蘇特 奧鹿
泰國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國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越南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中國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北韓 清松 楊柳 鳳仙 蒲公英 尼格
中國香港 珊珊 玲玲 欣欣 婷婷 榕樹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寮國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中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馬來西亞 溫比亞 塔巴 浪卡 莫蘭蒂 瑪娃
密克羅尼西亞 蘇力 米娜 蘇迪羅 雲娜 古超
菲律賓 西馬侖 海貝思 莫拉菲 馬勒卡 泰利
南韓 飛燕 浣熊 天鵝 鮎魚 彩蝶
泰國 榴槤 威馬遜 莫拉克 暹芭 卡努
美國 尤特 麥德姆 艾濤 艾利 韋森特
越南 潭美 夏浪 環高 桑達 蘇拉

其他地區熱帶氣旋名字
北大西洋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Allison Arthur Ana Alex Arlene Alberto
Barry Bertha Bill Bonnie Bret Beryl
Chantal Cristobal Claudette Charley Cindy Chris
Dean Dolly Danny Danielle Dennis Debby
Erin Edouard Erika Earl Emily Ernesto
Felix Fay Fabian Frances Franklin Florence
Gabielle Gustav Grace Gaston Gert Gordon
Humberto Hanna Henri Hermine Harvey Helene
Iris Isidore Isabel Ivan Irene Isaac
Jerry Josephine Juan Jeanne Jose Joyce
Karen Kyle Kate Karl Katrina Kirk
Lorenzo Lili Larry Lisa Lee Leslie
Michelle Marco Mindy Matthew Maria Michael
Noel Nana Nicholas Nicole Nate Nadine
Olga Omar Odette Otto Ophelia Oscar
Pablo Paloma Peter Paula Philippe Patty
Rebekah Rene Rose Richard Rita Rafael
Sebastien Sally Sam Shary Stan Sandy
Tanya Teddy Teresa Tomas Tammy Tony
Van Vicky Victor Virginie Vince Valerie
Wendy Wilfred Wanda Walter Wilma William

東北太平洋:
http://hk.geocities.com/toby3169/neptcname.htm

中北太平洋:
http://hk.geocities.com/toby3169/cnptcname.htm

南太平洋:
http://hk.geocities.com/toby3169/sptcname.htm

北大西洋:
http://hk.geocities.com/toby3169/naptcname.htm

南印度洋:
http://hk.geocities.com/toby3169/siptcname.htm
參考: hkcoc ,hko, 我的網頁
2007-01-04 5:24 am
作ge~
(例如:山山)
係d女仔名~
好小男仔ge
2007-01-04 5:24 am
颱風命名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原狀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將由以往使用的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編列為140個,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簡稱JTWC)統一命名,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沿用迄今。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根據2000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決定,更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部分颱風名稱,此訊息並刊登在2001年10月份颱風委員會秘書處所出版之「颱風委員會2000年回顧」文獻中刊載。其中泰國氣象局提出四個颱風名字修改其英文拼字,分別為Vipa改為Wipha、Megkhla改為Mekkhala、Kularb改為Kulap及Ramasoon改為Rammasun,修正原因為依照泰文發音而言,原英文字母拼法有誤。另外2個則完全替換,Morakot取代Hanuman(原泰國提供之命名)及Aere取代Kodo(原美國提供之命名)。Hanuman被替換原因為印度氣象局提出反對使用Hanuman一語作為颱風名字,因它與宗教觀點有衝突,Hanuman乃印度神祇之一,因此替換成Morakot,Morakot之原意為綠寶石。Kodo被替換原因為其發音近似米克羅尼西亞語另一不雅文字,因此替換成Aere,Aere係馬紹爾語,表示風暴的意思。2004年另有四個颱風名字更換,Peipah取代Vamei(原澳門提供之命名)、Matmo取代Chataan(原美國提供之命名)、Nuri取代Rusa(原碼來西亞提供之命名)及Molave取代Imbudo(原菲律賓提供之命名)。

據專家介紹,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颱風(熱帶風暴)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登陸我國就有六、七個之多。多年來,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出沒這裡的熱帶風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風往往有幾個稱呼。我國按其發生的區域和時間先後進行四碼編號,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順序號。設在日本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亞太區域專業氣象臺的颱風中心,則以進入東經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後順序編號。美國關島海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用英美國家的人名命名,國際傳媒在報道中也常用關島的命名。還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影響本區的颱風自行取名。為了避免名稱混亂,有關國家和地區舉行專門會議決定,凡是活躍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熱帶風暴),從去年起一律使用亞太14個國家(地區)共同認可、具有亞太區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稱,以便於各國人民防臺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這套由14個成員提出的140個颱風名稱中,除了香港、澳門各有10個外,祖國大陸提出的10個是:龍王、(孫)悟空、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和海棠。專家們介紹說,第5號颱風威馬遜,是泰國命名的,含義是“雷神”;第6號颱風查特安是美國人給取的名,意思是“雨”;而今天登陸台灣的第8號熱帶風暴“娜基莉”,是柬埔寨一種花的名字。據悉,熱帶風暴加強後就會成為颱風。

專家們說,早在18世紀,澳大利亞氣象學家突發奇想,開始用女性名給颱風起名,作為一種榮譽或紀念,贈予自己的女友、愛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這一做法在歐美各國迅速流行。1949年,大西洋第一個颶風被命名為“哈裏”,因為颶風襲擊佛羅裏達州時,美國總統哈裏斯·杜魯門正在那裏視察;不久,又一更瘋狂的颶風掃蕩了佛羅裏達,人們便把她尊稱為總統夫人“貝斯”。某年颱風季節,墨西哥灣同時跳出兩個颱風,分別取名為“艾麗絲”和“巴巴拉”。這對小姊妹引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結果,反對用女性名給颱風取名的運動風起雲湧,信件和呼聲幾乎淹沒了報界和天氣局。儘管如此,但是固執的氣象學家們仍堅持這一做法,許多國家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1979年的賽西爾颶風,則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男姓名字命名的颱風。

有趣的是,目前所使用的西太平洋颱風的名稱依然很少有災難的含義,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蓮花、彩雲等等,似乎與颱風災害不大協調。有關專家認為,颱風不僅僅會帶來狂風驟雨,有時也會造福人類。高溫酷暑季節,颱風的光臨可解除乾旱和酷熱,因此起個文雅的名字也無妨。不過,颱風委員會另有規定,如果某個颱風確實犯下滔天大罪,有關成員可以提出換名申請,從而把這個惡魔永遠釘在災難史的恥辱架上。

世界氣象組織(WMO)颱風委員會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命名於公元2000年經已作出變革,
颱風命名實與過去沿用多年的命名有脫胎換骨的不同,這些颱風名字是由太平洋地區的國家所共同提供的,一共有140個(過去有92個),分成五組,每組28個(過去分成4組,每組23個),
這些颱風名字原文包括動物、植物、星象、人名、神話人物

命名的刪除: 如當前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對生命或財產造成重大傷亡和損失的。國際氣象組織會討論決定,是否將其從循環名單中刪除,再由原來這個名稱的國家重新提交新的名稱,而提供名字的地區亦可自行要求更換名字。新的名字必須獲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全體通過。

來源 I II III IV V
柬埔寨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中國 龍王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北韓 鴻雁 桃芝 海鷗 嗚蟬 米雷
中國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日本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寮國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中國澳門 珍珠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馬來西亞 傑拉華 聖帕 鸚鵡 茉莉 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 艾雲尼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瑪都
菲律賓 碧利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南韓 格美 百合 薔薇 蘇特 奧鹿
泰國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國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越南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中國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北韓 清松 楊柳 鳳仙 蒲公英 尼格
中國香港 珊珊 玲玲 欣欣 婷婷 榕樹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寮國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中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馬來西亞 溫比亞 塔巴 浪卡 莫蘭蒂 瑪娃
密克羅尼西亞 蘇力 米娜 蘇迪羅 雲娜 古超
菲律賓 西馬侖 海貝思 莫拉菲 馬勒卡 泰利
南韓 飛燕 浣熊 天鵝 鮎魚 彩蝶
泰國 榴槤 威馬遜 莫拉克 暹芭 卡努
美國 尤特 麥德姆 艾濤 艾利 韋森特
越南 潭美 夏浪 環高 桑達 蘇拉
2007-01-04 5:23 am
天文台網頁說,是西太平洋的地區的天文台,每個提供兩個名字,做成一個名單,然後輪流使用。
香港天文台當時所提交的名字是公開給市民提議,條件是可以代表香港,但又不可以是牌子名。

由於是整個西太平洋區都用一樣的名字,所以香港的台風和日本、東南亞等地是一樣的。


颱風命名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原狀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將由以往使用的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編列為140個,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簡稱JTWC)統一命名,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沿用迄今。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根據2000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決定,更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部分颱風名稱,此訊息並刊登在2001年10月份颱風委員會秘書處所出版之「颱風委員會2000年回顧」文獻中刊載。其中泰國氣象局提出四個颱風名字修改其英文拼字,分別為Vipa改為Wipha、Megkhla改為Mekkhala、Kularb改為Kulap及Ramasoon改為Rammasun,修正原因為依照泰文發音而言,原英文字母拼法有誤。另外2個則完全替換,Morakot取代Hanuman(原泰國提供之命名)及Aere取代Kodo(原美國提供之命名)。Hanuman被替換原因為印度氣象局提出反對使用Hanuman一語作為颱風名字,因它與宗教觀點有衝突,Hanuman乃印度神祇之一,因此替換成Morakot,Morakot之原意為綠寶石。Kodo被替換原因為其發音近似米克羅尼西亞語另一不雅文字,因此替換成Aere,Aere係馬紹爾語,表示風暴的意思。2004年另有四個颱風名字更換,Peipah取代Vamei(原澳門提供之命名)、Matmo取代Chataan(原美國提供之命名)、Nuri取代Rusa(原碼來西亞提供之命名)及Molave取代Imbudo(原菲律賓提供之命名)。

據專家介紹,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颱風(熱帶風暴)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登陸我國就有六、七個之多。多年來,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出沒這裡的熱帶風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風往往有幾個稱呼。我國按其發生的區域和時間先後進行四碼編號,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順序號。設在日本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亞太區域專業氣象臺的颱風中心,則以進入東經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後順序編號。美國關島海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用英美國家的人名命名,國際傳媒在報道中也常用關島的命名。還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影響本區的颱風自行取名。為了避免名稱混亂,有關國家和地區舉行專門會議決定,凡是活躍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熱帶風暴),從去年起一律使用亞太14個國家(地區)共同認可、具有亞太區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稱,以便於各國人民防臺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這套由14個成員提出的140個颱風名稱中,除了香港、澳門各有10個外,祖國大陸提出的10個是:龍王、(孫)悟空、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和海棠。專家們介紹說,第5號颱風威馬遜,是泰國命名的,含義是“雷神”;第6號颱風查特安是美國人給取的名,意思是“雨”;而今天登陸台灣的第8號熱帶風暴“娜基莉”,是柬埔寨一種花的名字。據悉,熱帶風暴加強後就會成為颱風。

專家們說,早在18世紀,澳大利亞氣象學家突發奇想,開始用女性名給颱風起名,作為一種榮譽或紀念,贈予自己的女友、愛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這一做法在歐美各國迅速流行。1949年,大西洋第一個颶風被命名為“哈裏”,因為颶風襲擊佛羅裏達州時,美國總統哈裏斯·杜魯門正在那裏視察;不久,又一更瘋狂的颶風掃蕩了佛羅裏達,人們便把她尊稱為總統夫人“貝斯”。某年颱風季節,墨西哥灣同時跳出兩個颱風,分別取名為“艾麗絲”和“巴巴拉”。這對小姊妹引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結果,反對用女性名給颱風取名的運動風起雲湧,信件和呼聲幾乎淹沒了報界和天氣局。儘管如此,但是固執的氣象學家們仍堅持這一做法,許多國家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1979年的賽西爾颶風,則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男姓名字命名的颱風。

有趣的是,目前所使用的西太平洋颱風的名稱依然很少有災難的含義,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蓮花、彩雲等等,似乎與颱風災害不大協調。有關專家認為,颱風不僅僅會帶來狂風驟雨,有時也會造福人類。高溫酷暑季節,颱風的光臨可解除乾旱和酷熱,因此起個文雅的名字也無妨。不過,颱風委員會另有規定,如果某個颱風確實犯下滔天大罪,有關成員可以提出換名申請,從而把這個惡魔永遠釘在災難史的恥辱架上。

世界氣象組織(WMO)颱風委員會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命名於公元2000年經已作出變革,
颱風命名實與過去沿用多年的命名有脫胎換骨的不同,這些颱風名字是由太平洋地區的國家所共同提供的,一共有140個(過去有92個),分成五組,每組28個(過去分成4組,每組23個),
這些颱風名字原文包括動物、植物、星象、人名、神話人物

命名的刪除: 如當前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對生命或財產造成重大傷亡和損失的。國際氣象組織會討論決定,是否將其從循環名單中刪除,再由原來這個名稱的國家重新提交新的名稱,而提供名字的地區亦可自行要求更換名字。新的名字必須獲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全體通過。

來源 I II III IV V
柬埔寨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中國 龍王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北韓 鴻雁 桃芝 海鷗 嗚蟬 米雷
中國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日本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寮國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中國澳門 珍珠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馬來西亞 傑拉華 聖帕 鸚鵡 茉莉 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 艾雲尼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瑪都
菲律賓 碧利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南韓 格美 百合 薔薇 蘇特 奧鹿
泰國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國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越南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中國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北韓 清松 楊柳 鳳仙 蒲公英 尼格
中國香港 珊珊 玲玲 欣欣 婷婷 榕樹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寮國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中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馬來西亞 溫比亞 塔巴 浪卡 莫蘭蒂 瑪娃
密克羅尼西亞 蘇力 米娜 蘇迪羅 雲娜 古超
菲律賓 西馬侖 海貝思 莫拉菲 馬勒卡 泰利
南韓 飛燕 浣熊 天鵝 鮎魚 彩蝶
泰國 榴槤 威馬遜 莫拉克 暹芭 卡努
美國 尤特 麥德姆 艾濤 艾利 韋森特
越南 潭美 夏浪 環高 桑達 蘇拉
參考: http://www.weather.gov.hk同http://hk.knowledge. yahoo.com/question/? qid=7006081100821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09: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3000051KK0461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