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故事?

2007-01-04 4:07 am
完整(唔要文言文)

回答 (4)

2007-01-04 4:13 am
✔ 最佳答案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一開場,第一回的第一句話,畫龍點睛的說出了古今中外人類歷史的必然趨勢。而這句開場白也點明了三國演義是屬於講史類的小說。事實上,它也正是中國歷史小說當中最傑出的一部。
三國
  所謂三國,指的是魏,蜀,吳,這三國。這段戰爭不斷,英雄輩出的歷史,起源於西元二世紀末的東漢末年,前後總共涵蓋了有九十七年漫長的時光.元末明初,羅貫中將流傳已久的三國故事改編成長篇章回小說,從此三國演義不但在文學史上佔了崇高地位,更深深影響了每一代中國人的思想,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了。
  東漢末年,朝廷中宦官得勢,導致政爭不斷,各地方也因此發生了不少的亂事,再加上幾次天災為害,不但使得國勢益加地衰微,百姓更是流離失所,無以維生。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這動亂不安的時代裡面,崛起了三位極具才智,野心勃勃的英雄人物,各據一方,三分天下。他們分別是領有西蜀的劉備;雄據中原的曹操;以及獨霸江東的孫權。魏、蜀、吳三國的興亡史構成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主幹。一千多年以來,這個時代面曲折複雜的歷史事件,一直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故事。
  在這段故事中,一一登場的英雄豪傑們,也成了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人物。三國演義能夠如此深入人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清楚詮釋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根深柢固的「正統」觀念。
劉備
  蜀國的劉備所以受到作者的大力推崇,就是因為劉備具有漢室宗親的身份,因此合法的負有延續宗族香火,統一漢室的資格。相形之下,曹操由於以臣子的身份做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僭越行為,自然要被一心維護正統的人們所唾棄了。
羅盤先生(作家):三國演義的中心思想是忠與義。忠就是忠君愛國,所謂義,就是個人的義氣。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有能力的人都想來統一天下。劉備雖然姓劉,其實他和皇室的關係已經很遠了。他本來是賣草蓆為生的和皇室沒有什麼直接的連絡。不過他具有皇室的血統,代表了正統的輿論,所以他出來起義大家都認為合乎忠義的原則。
關羽
  關羽是義的代表,長得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力大無窮,光是一把隨身大刀就重達八十斤.他不但重義氣,講信用,更具有過人的膽識。
  早先劉備的力量還十分微弱的時侯,關羽曾經一度被曹操俘虜。曹操非愛惜關羽的才能,不但待他十分敬重,還封他為將軍。後來曹軍為袁紹所困,關羽便把握機會來報曹操的知遇之恩.他單騎衝入袁紹陣營,一刀就取下了袁紹大將顏良的首級,使得曹操得以化險為夷。取得了勝利。
  事後曹操奏表朝廷,要為關羽封侯,並且贈他美女金銀,但是關羽都不接受,反而悄悄地回到了劉備身邊。這種行為正充分顯示出,關羽對兄長的忠貞不渝。而這份重義的精神,使他受人景仰,成為忠義的代表人物。
張飛
  張飛是勇的代表,身材魁梧,聲如巨雷,個性猛烈如火,言行粗魯,但是耿直而忠厚,具有十分坦率的天性,是人們心目中可愛的英雄,稱他為「猛張飛」。
  他曾經單槍匹馬在當陽橋上對曹軍大喝:「誰敢對我決一死戰」.騰騰的殺氣然嚇退了百萬曹軍。劉備與關羽,張飛之間的關係是君臣也是兄弟。早年這三位豪傑在桃園裡結拜為拜把兄弟時,就已經結下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義。三國故事所以感動市井小民,也在於這種對兄弟情義的執著。
羅盤先生(作家):在三國故事裡面,劉備被塑造成一個仁慈帝王的形象。劉備自小就胸懷大志,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他在建立蜀國以後,劉備更用仁愛的胸懷,對待他的子民,他一方面禮賢下士,可以說是仁君的化身。他和蜀國重要的部屬,如關羽、張飛、孔明的關係,雖然是君臣,但是事實上他們的友誼往往超越了君臣的輩份,有一種同甘共苦的情誼。
  三國演義雖然是以正史為軸,但是演義畢竟不是歷史,所以在書中的主角在傳奇化的情況之下,自然就顯得更加的有情有義、有勇有謀、有血有淚了!也自然成為人們心目當中的英雄。雖然三國演義所使用的文字是淺近的文言文,而不是口語的白話文,但是文辭並不艱深,做到了雅俗共賞。所以這一點卻沒有影響到這部小說的感染力跟戲劇張力。
諸葛亮
  除了前面所介紹的三位蜀國人物之外,其實還有一位「智」的代表,那就是蜀國的宰相-諸葛亮.他也是一位在中國民間具有崇高地位的不朽人物。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代最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小說中他更被寫成忠貞和智慧的化身,充滿傳奇色彩,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未卜先知,呼風喚雨。為了延請他為蜀國效命,劉備曾經三次親自登門造訪,留下了「三顧茅蘆」的千古佳話。雖然劉備整整比孔明年長二十歲,但他對待孔明卻如同師長般尊敬,甚至還說有了孔明,他就如同是魚得到了水般,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為了奪取天下,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了無數次大小的戰役。在戰爭中,孔明的軍事長才和過人的智慧,總能發揮決定性的影響力,為兵寡勢弱的蜀國打下了一片江山。
羅盤先生(作家):以四十六回草屯借箭的故事來說,周瑜曾經要求孔明要他在十天之內,打造十萬隻箭隻來和曹軍交戰。可是,孔明說他只需要三天就好了!只要幫他準備二十隻船,每一船上有三十個軍士,船上佈置好稻草和一些草紮的軍士以及布幔。
  然後,孔明在第三天的晚上下令船隻駛向曹軍的營地。因為諸葛亮懂得天文,所以他算定第三天的晚上會起大霧。所以他們的船一接近曹軍就大聲鳴鼓大喊。曹操心想,這麼大的霧,敵軍來襲一定是有預謀的,故而不敢輕舉妄動。
  於是曹操下令一萬名弓箭手,向來襲敵船射箭。孔明下令船隻調過船身,讓另外一面,來接受曹軍方的箭。到了快天亮的時候,孔明船隻上面的箭已經超過十萬隻了!於是孔明要船隻上的士兵向曹營大喊,「謝謝承相的箭!」這時曹操才知道受騙了,但他想要追趕卻已經來不及了!這一個事件,使得曹操非常的憤怒,同時也使周瑜非常的佩服!在當時來講,魏國是實力最雄厚的;東吳是擅於水戰的;而蜀國的力量是最微弱的!而蜀國卻能和兩雄並立,得到三分天下,可以說諸葛亮的居功是最大的。
  劉備臨死的時候,將輔佐兒子的重責大任託付給孔明,而孔明也確實做到了「士為知己者死」。一直到他病重身亡之前,還是不斷地在為蜀國的命運擔憂。孔明在帶兵出征前寫下了著名的「出師表」,字字血淚,句句出自肺腑。難怪後人都說讀「出師表」而不落淚的,必是「不忠」的人了。
  就因為「忠」「義」思想貫穿了三國演義的全書,因此想要奪取漢室天下取而代之的曹操跟孫權,都被視為是犯下了「不忠不義」的罪過。尤其是曹操,他在三國演義裡面被描寫成為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奸大惡」之人,更因此成為中國戲劇當中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大反派」。
曹操
  曹操是最早展露出政治野心的人物,後人評論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可見曹操本來就具有過人的雄才大略。但是他為了滿足個人的野心,不惜迫害忠良的行為,欲大大違背了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
  提起曹操有人佩服,有人痛恨,三國演義中用了許多篇幅來描寫曹操,無形中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為反派人物塑造出了最成功的藝術典型。
  三國的歷史,可說是一部奇謀狡計的謀略史,也是一部寫戰爭殺伐的戰爭史。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三國演義除了有傑出的人物刻畫技巧之外,也在戰爭場面的鋪陳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在每一場戰役當中,從策略的擬訂,到人性的描寫,都能夠引領讀者跟著,故事情節的推演,一步步參與了分析、策劃,好似在不知不覺之間走進了那個風雲迭盪的歷史舞台。上下將近一百年的三國歷史,最後以晉朝統一天下落幕,魏國曹操、蜀國劉備、吳國孫權先後亡故,沒有一個人完成統一天下的心願。
  曾經出現在三國舞台上的風雲人物,也一一地下台鞠躬,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裡,只留下說不完的三國故事,依然代代流傳,成了中國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三國演義對中國文學還有戲劇以及社會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在潛移默化當中,它對世道人心,發揮了相當的影響。它向廣大的社會群眾傳達了中國人固有的道德思想,也充份發揮了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僅管霸業成空,僅管「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在欣賞三國演義的時候,那些風流人物的事蹟,仍然還是可以激起所有讀者的壯志豪情。所以建議您不妨親自來閱讀、體會看看。
2007-01-04 4:15 am
有小小文言文,但我估你明ge,實在太長啦,最多比4000字
(只係第一章都太多字)

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
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
統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
于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
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
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
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將下來,蟠于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
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
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濫,沿海居民,盡
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余丈,飛入溫
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現于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
止一端。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霓墮雞化,乃
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后竊視,
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歸田里。后張讓、趙忠、封胥、段
圭、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暉、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
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
賊蜂起。

時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張角,一名張寶,一名張梁。那張角本
是個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藥,遇一老人,碧眼童顏,手執藜杖,喚角至
一洞中,以天書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朮。汝得之,當代天宣化,
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或惡報。』角拜問姓名。老人曰:『吾乃南華
老仙也。』言訖,化陣清風而去。角得此書,曉夜功習,能呼風喚雨,
號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氣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為人
治病,自稱『大賢良師』。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書符念
咒。次后徒眾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
渠帥,稱為將軍﹔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令人各以白土,書『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門上。青、幽、徐、冀、
荊、揚、兗、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賢良師張角名字。角遣其黨馬元
義,暗齎金帛,結交中涓封胥,以為內應。角與二弟商議曰:『至難得
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順,若不乘勢取天下,誠為可惜。』遂一面私造
黃旗,約期舉事﹔一面使弟子唐周,持書報封胥。唐周乃徑赴省中告變。
帝召大將軍何進調兵擒馬元義,斬之﹔次收封胥等一干人下獄。張角聞
知事露,星夜舉兵,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
『人公將軍』﹔申言于眾曰:『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汝等皆宜順天
從正,以樂太平。』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賊勢浩大,
官軍望風而靡。何進奏帝火速降詔,令各處備御,討賊立功﹔一面遣中
郎將盧植、皇甫嵩、朱攜,各引精兵,分三路討之。

且說張角一軍,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
漢魯恭王之后也﹔當時聞得賊兵將至,召校尉鄒靖計議。靖曰:『賊兵
眾,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
語,喜怒不言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長七尺五寸,
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如涂脂﹔中山靖王
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
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后坐酌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支在涿縣。玄德祖劉雄,
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孤幼,事母至孝﹔家貧,
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
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
小兒戲于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
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
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
已二十八歲矣。

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后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語國家
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
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
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庄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
杰。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
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
『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
同入村店中飲酒。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
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
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如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
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
名羽,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
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
遂以己志告之。云長大喜。同到張飛庄上,共議大事。

飛曰:『吾庄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
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玄德、云長齊聲應曰:
『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
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
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
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必,
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中勇
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
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伙伴擋,趕一群馬,投庄上來。玄德
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來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
平,一名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玄德請二人到庄,置酒
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
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
劍。云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
鋼矛。各置全身鎧甲。共聚鄉勇五百余人,來見鄒靖。鄒靖引見太守劉
焉。三人參見畢,各通姓名。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為侄。

不數日,人報黃巾賊將程遠志統兵五萬來犯涿郡。劉焉令鄒靖引玄
德等三人,統兵五百,前去破敵。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
與賊相見。賊眾皆批發,以黃巾抹額。當下兩軍相對,玄德出馬,左有
云長,右有翼德,揚鞭大罵:『反國逆賊,何不早降!』程遠志大怒,
遣副將鄧茂出戰。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
落馬。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云長舞動大刀,縱馬
飛迎。程志遠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云長刀起處,揮為兩段。
眾賊見程遠志被斬,皆倒戈而走。玄德揮軍追趕,投降者不計其數,大
勝而回。劉焉親自迎接,賞勞軍士。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龔景牒文,言
黃巾賊圍城將陷,乞賜救援。劉焉與玄德商議。玄德曰:『備愿往救之
。』劉焉令鄒靖將兵五千,同玄德、關、張,投青州來。賊眾見救兵至,
分兵混戰。玄德兵寡不勝,退三十里下寨。玄德謂關、張曰:『賊眾我
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
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次日,玄德與鄒靖引軍鼓噪而進。賊眾
迎戰,玄德引軍便退。賊眾乘勢追趕,方過山嶺,玄德軍中一齊鳴金,
左右兩軍齊出,玄德麾軍回身復殺。三路夾攻,賊眾大潰。直趕至青州
城下,太守龔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戰。賊勢大敗,剿戮極多,遂解青州之
圍。龔景犒軍畢,鄒靖欲回。玄德曰:『近聞中郎將盧植與賊首張角戰
于廣宗,備昔曾師事盧植,欲往助之。』于是鄒靖引軍自回,玄德與關、
張引本部五百人投廣宗來。至盧植軍中,入帳施禮,具道來意。盧植大
喜,留在帳前聽調。

時張角賊縱十五萬,植兵五萬,相拒于廣宗,未見勝負。植謂玄德
曰:『我今圍賊在此,賊弟張梁、張寶在潁州,與皇甫嵩、朱攜對壘。
汝可引本部人馬,我更助汝一千官軍,前去潁州打探消息,約期剿捕。』
玄德領命,引軍星夜投潁州來。時皇甫嵩、朱攜領軍拒賊,賊戰不利,
退入長社,依草結營。嵩與攜計曰:『賊依草結營,當用火攻之。』遂
令軍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風忽起。二更以後,一齊縱
火,嵩與攜各引兵攻擊賊寨,火焰張天,賊眾驚慌,馬不及鞍,人不及
甲,四散奔走。
2007-01-04 4:14 am
各路諸侯起兵討董卓時,真正曾與董卓交鋒過的,包括了曹操、孫堅等。曹操是在
袁紹等人畏縮不前時,一馬當先、引兵西進,在滎陽汴水,與董卓的部將徐榮交戰
。這一戰,曹操失利,死傷很多士卒,曹操自己也被箭射中,騎的馬也被創,是曹
洪把自己的馬讓給曹操,又找來船渡過汴水,曹操才脫險而歸。

孫堅最初也被董卓部將徐榮所敗,收聚散卒進屯陽人,董卓派胡軫和呂布再次向他
發起攻擊,孫堅奮起反擊,大破卓軍,斬了董卓的都督華雄。

在這場戰役裡,劉備他們有沒有和董卓交過戰呢?

劉備這時投了公孫瓚。他如果參加過討伐董卓,則應該跟從公孫瓚。《三國演義》
說,關東義軍討董卓,共十八路諸侯,其中有公孫瓚。可是一查歷史,不對了,當
時參加討董卓,只有十四路人馬,公孫瓚與陶謙、孔融、馬騰,都沒有會盟孟津。
《三國志》說,公孫瓚打著討董卓的旗號,但其實想襲擊韓馥,他薦劉備為別部司
馬,讓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拒禦冀州刺史袁紹。這樣看來,劉備並未參加過討董
卓的戰事。

這本來不算甚麼,當時就是在洛陽一帶前線的諸侯聯軍,有幾個真的和董卓較量過
?還不是各懷異胎,徘徊不前,每日在軍帳裡置酒高會?

不過,民間藝人可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其他人不上陣尚可,唯獨劉、關、張應
該上陣交鋒,一展威風。於是,從《三國志平話》到元雜劇再到《三國演義》,人
們各自發揮想像,重寫了這一次戰事。

《三國演義》不但有三英戰呂布的情節,在這之前,又增寫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
──斬華雄倒實有其事,不過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斬華雄的是孫堅,不是關羽,
羅貫中移花接木,把這功勞算了給關羽。這一來,後人都知道關羽溫酒斬華雄、張
飛單挑呂布,特別是三英戰呂布,更是家傳戶曉,人們都知道劉關張何等英雄。

現在河南滎陽縣汜水鎮附近的虎牢關遺址,還有為紀念三英戰呂布而立的「三義廟
」,廟裡還保存著一座紫檀木雕的關羽像,據說,張飛的營寨當年就扎在東南面的
山上。這就越傳越神,越傳越真像有那麼回事。

(二)三顧茅廬也是虛構的嗎?

《三國演義》有這樣一段故事:

徐庶走馬薦諸葛之後,司馬徽又再次推薦,並說,諸葛亮可比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
,旺漢四百年的張良相比。劉備求賢的心情便更加急切,於是安排禮物,同關、張
等來隆中,欲見諸葛亮。不料第一次,諸葛亮外出,三人只在回來的路上遇見諸葛
亮的好友崔周平。第二次冒風雪而來,又未如願,只遇見諸葛亮的好友石廣元、孟
公威,弟諸葛均、岳父黃承彥。第三次,劉備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崗,
又在草廬外拱手而立,等候半晌,直到高臥春睡的諸葛亮醒來,才得以相見。諸葛
亮於是論天下,話三分,最後被劉備一片誠心所打動,答應出山。

這段故事,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為佳話。「三顧茅廬」也已成為成語,被人們廣
泛使用。那麼,「三顧茅廬」是實有其事,還是純屬虛構?歷史上劉備怎樣見諸葛
亮?《三國演義》的描寫哪些是藝術加工,哪些是如實而寫呢?

歷史上,劉備見諸葛亮是有根據的。據《三國志》說,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劉
備要徐庶把諸葛亮帶來見他,徐庶說,這個人是不會屈駕來見你的,你應該親自去
拜訪。「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即是說,劉備去拜訪了諸葛亮三次,
才見得著諸葛亮。按這個記載,「三顧茅廬」當實有其事。

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卻說,是諸葛亮求見劉備,劉備和諸葛亮非親非故
,又見諸葛亮年青,所以劉備對諸葛亮頗為冷淡,後來諸葛亮教劉備重整荊州戶籍
,徵發兵員,以至兵力大增,劉備才知道諸葛亮有英才大略,並待以上賓之禮。所
以不是劉備慕名去求見諸葛亮,更不會有甚麼「三顧茅廬」。

那麼,哪一種記載可靠呢?應該說《三國志》要可靠些,《魏略》是偏向曹魏的,
對蜀漢、東吳人物事跡往往帶有偏見。陳壽的《三國志》雖然也是以曹魏為正統,
但記事要客觀得多。更重要的依據,是諸葛亮二十一年後受托孤之重,將要率軍北
定中原時寫的《出師表》,其中有這樣的話:「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
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段不翻譯啦
,有誰忘了如此有名的出師表,狗頭鍘侍候 ^_^)諸葛亮自己說的話應該是最可靠
的。不過也有一種可能,就是連諸葛亮的《出師表》也不可靠,不過現在還沒有誰
能拿出證據來。

劉備第三次造訪終於見到諸葛亮,他屏人促席,誠懇求教。諸葛亮縱論天下大勢,
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設想。這段對話,《三國演義》幾乎一字未動,照錄自《三國
志》。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了。緊接著「隆中對」,諸葛亮提出的北讓曹操佔
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劉備可佔人和之說,卻未見史載。

《三國演義》很多處都是照錄史籍,這些地方,作者或者是有意讓小說帶點文獻價
值。從小說創作的角度看,嚴緊的文獻史料和小說生動的人物情節,風格大不相同
,要把兩者融為一體,殊非易事,羅貫中寫來卻水乳交融,毫無拼綴痕跡,這又讓
人讚嘆他駕馭、融匯材料的傑出才能。

(三)博望燒屯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嗎?

諸葛亮初出茅廬,《三國演義》寫他的第一件戰績,便是博望坡用兵。話說曹操差
夏侯惇引軍十萬,奔殺新野。諸葛亮得道劉備給的劍印,調兵遣將,迎擊曹兵,先
讓趙雲等人誘敵,然後用火攻。這一仗諸葛亮初次用兵,便神機妙算,大獲全勝,
讓關、張等人心悅誠服。

博望之戰,確有其事,但《三國演義》的描寫改動甚大。據三國志說,劉表派劉備
到博望出擊夏侯惇、于禁、李典等,雙方相拒日久,後來劉備預先設下伏兵,一天
早上放火燒了博望屯,假裝要撤退,夏侯惇與于禁從後追趕,李典雖然勸諫他們說
:「敵人無故撤退,可能有伏兵,而且南道既狹窄,草木又多,所以不應追趕。」
但夏侯惇不聽,與于禁從後追擊劉備,李典留守軍營。結果夏侯惇果然中伏,形勢
惡劣,李典派兵救援,劉備見對方救兵來到,便散去。

由此可見,一、這次不是曹兵奔殺新野,而是劉表派劉備主動出擊;二、這一戰劉
備確是設了伏兵,確是把曹兵引到道路狹窄,草木深雜的南道,也確實用了火,但
用火並不是燒曹兵,而是劉備自燒營屯,假裝敗逃,引誘曹兵入伏擊圈;三、這一
戰夏侯惇雖然不利,但因為李典救援,不至於像《三國演義》寫的那樣尸橫遍野,
血流成河;四、更重要的,這一戰並不是發生在諸葛亮出山之後,而是在他出山之
前,設伏兵大敗曹兵的當然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自己。

那麼,劉備的功勞是怎樣掛到諸葛亮的帳上的呢?

其實,在三國故事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博望燒屯就已帥易其主。可能在人們看來,
費那麼多周折好不容易把諸葛亮請出山,又一直說他可與姜子牙、張良相比,應該
讓他指揮,打一場漂亮的勝仗,既一顯他的智略,滿足讀者久存心間的意願,也教
關、張這些人服氣,在劉備軍中樹立諸葛亮的威信。但在歷史上,諸葛亮出山以後
,並沒有馬上指揮打甚麼勝仗。他出山不久,便遇上曹操大舉進軍攻打荊州,旋即
劉表卒,劉琮立,遣使請降,劉備失去了立足之地,只好在曹操的追趕之下倉惶南
逃,倉卒之間,大軍卒至,劉備又兵微將寡,諸葛亮也無能為力。怎麼辦呢?人們
只有把眼光往前看,這便很容易地發現了劉備不久前指揮的博望一戰,人們還驚奇
地發現,這一仗讓諸葛亮打真是太合適啦:諸葛亮好設伏兵,這一仗恰恰用了埋伏
之計;諸葛亮喜歡把敵人引到道狹樹密之處用火攻,而這一仗敵人恰好也是走進一
條狹窄草雜之道,也有「火」。時間相隔不久,地點就在新野一帶.......

人們總是希望他們心目中理想的諸葛亮有這樣的「初出茅廬第一功」,於是也就有
《三國演義》這樣的寫法。
參考資料有!!!!

ok?
2007-01-04 4:11 am
http://www.168k.com/m3.htm
太多字..so吾post出黎lu=]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50: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3000051KK040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