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有甚麼習俗? ???????????????????????????

2007-01-04 3:41 am
重陽節有甚麼習俗?

回答 (4)

2007-01-04 3:44 am
✔ 最佳答案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在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的說法。

來歷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很多說法: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爲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干寶《搜神記》雲:淮南全椒縣有一丁氏,嫁給同縣姓謝傢,由於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卻兇惡殘暴,虐待丁氏,強迫她幹繁重的家務,經常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懸樑自盡。死後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每天辛苦勞動不得休息,重陽節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以後,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洩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風俗
登高旅遊
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形如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現代重陽糕,沒有固定樣式。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許多人效仿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一直到明清,飲菊花酒都非常流行   

佩茱萸
插茱萸、戴菊花的風俗,在唐代已經普遍流行。

射箭
從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陽節當天,帝王官僚們除了登高作詩,舉行宴會歡樂外,還有了射箭、縱馬、圍獵等活動。像陳後主就是沉迷於聲色之外,還喜愛走馬射箭,亡國時還要再獵一圈。到了唐代,重陽射箭圍獵活動依然盛行。

放風箏
風箏也叫"鷂",在中國有兩千年的歷史。閩南語中有一句話:"九月九,風吹滿天嘯",就是形容重陽以後,風箏滿天飛的情形。

敬老活動:
由於「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長長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長壽的說法。重陽節因此又發展為「敬老節」,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貴長命的意義。

[197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為了弘揚「敬老崇孝」的傳統,特別訂定以重陽節為「敬老節」,此後每年的這一天,各地都展開敬老活動,喚醒民眾重視老人、尊敬老人。
參考: YAHOO
2007-01-04 3:49 am
重陽登高
重陽登高最為膾炙人口的當數桓景登高的故事了。事實上,古人認為"九"為數之極, 代表由盈而虧、由盛轉衰的不吉數位,九九更是大大不吉,必然會有災難降臨,因此最好登高避災。其實古人重陽登高,原是一項有益於身心的郊遊活動──九月秋高氣爽,雲淡風清,登山環顧,滿目青翠之中,夾雜著點點紅葉,山風送爽,飄送著陣陣清香,自然令人心曠神怡。

佩戴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屬茴香科亞喬木,它的根、莖、葉和種子均可入藥,製成藥或茱萸酒,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可治腹痛、吐瀉、便秘和消化不良等症;其葉還可治霍亂,根部可殺蟲。如把茱萸放在身上可避蚊蟲叮咬,所以古人說,佩戴茱萸可"增年益壽,除患害也"。

重陽賞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種菊花的國家。欣賞菊花是中國人過重陽節的一大樂事。中國晉朝大詩人陶淵明的詠菊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傳誦千古。宋朝學者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列舉了"九月重陽"賞菊的諸種芳名,如黃白色的"萬齡菊"、粉紅色的"桃花菊"、白而檀心的"木香菊"、黃色而圓的"金鈴菊"、純白而大的"喜容菊"等等。宋朝開封由於菊花品種的繁多,甚至連旅店都用菊花雜起了一座座"花門";明清之後,中國各地在重陽節前後都要舉行盛大的菊花大會,"萬菊競豔,菊龍欲飛",人們傾城出動,以至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

重陽遊樂
重陽節也是古代中國人開展騎射活動的大好時機。南北朝時,朝廷規定,每年重陽,人們必須騎馬射箭,並將它列入武舉應試科目。唐朝,朝廷允許五品以上官員在重陽時齊集於玄武門,練習騎射。至於民間喜好的放風箏活動,更呈現了放去災邪、除去晦氣的心理寄託。

在江南等地還有在重陽節懸五色旗的習俗,旗紙為宣紙或連史紙,形狀有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不等,旗的邊緣鑲有紙質流蘇,旗上所繪內容多為古代傳說故事,如"八仙過海"、"三國故事"、"精忠嶽傳"、或"二十四孝"等,大街小巷一片旗海,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參觀者人數眾多,像元宵觀燈一樣熱鬧。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007-01-04 4:49 am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按照《易經》所述,"九"為陽數,兩九相重,是為"重九",即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詩人屈原在《遠遊》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之描述,我們可知遠於戰國時代已有"重陽"的稱謂。根據文獻記載,西漢初年的宮廷已有過重陽的風尚──相傳劉邦死後,宮中侍女賈佩蘭被逐出宮外,下嫁扶風平民段儒為妻,曾對別人講過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有飲菊花酒、吃蓬餌(即重陽糕)和帶茱萸等祈求長壽的習俗。歷經魏晉南北朝,重陽節成為一個很受重視的節日,至唐更被皇室確立為正式的節日。

此後重陽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和射虎等種種習俗,歷代相沿且延續至今。重陽節經過兩千多年的變遷,保存著歷史上的各種習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節日。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在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的說法。

來歷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很多說法: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爲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干寶《搜神記》雲:淮南全椒縣有一丁氏,嫁給同縣姓謝傢,由於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卻兇惡殘暴,虐待丁氏,強迫她幹繁重的家務,經常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懸樑自盡。死後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每天辛苦勞動不得休息,重陽節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以後,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洩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風俗
登高旅遊
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形如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現代重陽糕,沒有固定樣式。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許多人效仿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一直到明清,飲菊花酒都非常流行   

佩茱萸
插茱萸、戴菊花的風俗,在唐代已經普遍流行。

射箭
從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陽節當天,帝王官僚們除了登高作詩,舉行宴會歡樂外,還有了射箭、縱馬、圍獵等活動。像陳後主就是沉迷於聲色之外,還喜愛走馬射箭,亡國時還要再獵一圈。到了唐代,重陽射箭圍獵活動依然盛行。

放風箏
風箏也叫"鷂",在中國有兩千年的歷史。閩南語中有一句話:"九月九,風吹滿天嘯",就是形容重陽以後,風箏滿天飛的情形。

敬老活動:
由於「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長長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長壽的說法。重陽節因此又發展為「敬老節」,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貴長命的意義。

[197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為了弘揚「敬老崇孝」的傳統,特別訂定以重陽節為「敬老節」,此後每年的這一天,各地都展開敬老活動,喚醒民眾重視老人、尊敬老人。


名人詩賦
劉長卿─九月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裡,山翠現樓西。
邵大震─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啟顏錄》還記載唐宋國公蕭瑀不會射箭,大書法家歐陽詢當面作詩嘲笑的情形:疾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欲高反覆下,應西還更東, 十回俱著地,兩手並擎空,借問誰為此,乃應是宋公。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詩: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詞雲: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清代詩人李士英的《重陽偕友登玩河樓》千秋落葉隨風走,萬里長江貼地流,村圃雨余鴉噪晚,關山霜冷雁鳴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詞雲: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很多說法: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禦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爲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乾寶《搜神記》雲:淮南全椒縣有一丁氏,嫁給同縣姓謝傢,由於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卻兇惡殘暴,虐待丁氏,強迫她幹繁重的家務,經常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懸樑自盡。死後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每天辛苦勞動不得休息,重陽節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以後,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以辟邪延壽。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洩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2007-01-04 3:56 am
古時的人會登高,而現在的人會去掃墓。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03: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3000051KK038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