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如樓上朋友所言,這些都是注音。
而每個注音本身的讀音與某些字的讀音相似相同,
因此就有了同音字的意思。
ㄅ=不,爸,吧 ㄐ=機,雞,幾,基......等所有關ㄐㄧ拼音的拼音
ㄆ=噗 ㄑ=去,七
ㄇ=媽,嗎,嘛 ㄒ=嘻(笑聲),西,希,吸
ㄉ=的,得 ㄔ=吃,痴,癡
ㄊ=他,她,它,牠,祂 ㄖ=日
ㄋ=你,妳,呢 ㄝ=英文字母A或是(語助詞)例如:好吃ㄝ!
ㄌ=了 ㄟ=英文字母A或是(語助詞)例如:ㄟˊ!有趣!
ㄍ=哥,歌
ㄎ=(笑聲)
ㄏ=呵(笑聲)
讀法跟相應的字一樣(普通話)
顧名思義,注音文就是用注音符號代替中文字的一種寫作方式,例如用「ㄉ」取代「的」、「ㄇ」取代「嗎」、「ㄌ」取代「了」,「ㄏ」則用在哈哈哈「ㄏㄏㄏ」,與文字表情符號(如^_^)一樣,都是網路原生文化。注音文逐漸也成為網友辨別「自己人」與「老頭」的某種暗號,彷彿一道跨越在六年級與七年級之間的分水嶺,七、八年級的把注音文當正常,而六年級以上的則視之為異常。
從台灣有BBS開始,注音文也就如影隨形,原本只是因為輸入法的關係,網友懶得把整個字打出來,之後轉變成網路文化認同的一種符號,但現在已成為網路文化中一個穩固不可撼動的根基了,上網如果看不懂或是看不習慣注音文,大概會非常痛苦,因為到處都有注音文。
除了網路的討論區、聊天室之外,只要使用電腦打字的文件,都可能出現注音文。注音文現在可以出現在大學畢業生的履歷內,也可以在周記、作業中出現,尤其代替「的」或是「得」的「ㄉ」,就好像已經成為七年級以下的標準用字,幾乎席捲了網路,出現頻率之高,已經無法再以「網路文化」或「小眾文化」來形容,為了貼近與年輕族群的距離,許多網路廣告也都已經使用注音文了。
還好,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注音文現在也有「約定俗成」的用法,大多用於與注音發音相近的副詞語尾、所屬介詞、語氣詞、形容詞語尾、量詞等部分,而名詞、動詞則較少,以免造成誤解。目前注音文主要都集中在ㄉ、ㄚ、ㄌ、ㄇ、ㄟ、ㄋ、ㄍ等不到10個注音符號上,而相對應的中文字也幾乎是一對一的關係,例如「的」、「啊」、「了」、「嗎」、「呢」或「個」,只要熟習了特定用法,注音文看起來就跟普通文章沒有兩樣。
在大陸,這股用聲音符碼代替文字的風氣也愈來愈盛,因為大陸沒有注音符號,所以只能用英文字母來代替,台灣網路用語的「美眉」到了大陸之後,先被簡化成MM,後來還延伸出PLMM(漂亮妹妹)、GG(哥哥)、JJ(姊姊)、DD(弟弟)。
這幾年來,雖然網路上有許多反對注音文的活動,許多討論區、網站也限制使用者不得使用注音文,但注音文卻無所不在,以往打注音文會被當成「小白」(不懂網路禮節」)或是可能書沒讀好,但是現在台大、北一女的學生,也照樣使用注音文,在注音文中長大的七、八年級生,根本不把「注音文」當成另類用法,因為他們本來就是這樣寫,跟呼吸一樣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