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條碼的發源
條碼的應用可追溯到1949年,美國的Bernard Silver與 NJ Woodland為了研究食品項目代碼及相應設備,申請到一個名為 "分類機具與方法" (Classifying Apparatus & Method) 的專利, 提出全世界第一個機器可辨識的條碼,由於該條碼是由許多個同心圓所組成, 故被稱為公牛眼碼 (Bull's Eye Code) 。
條碼的原理
條碼是將線條與空白按一定的編碼規則組合起來的符號,用以代表一定的字母,數字等資料,在進行辨識的時候,是用條碼閱讀機掃描得到一組反射光訊號,此訊號經光電轉換後變為一組線條、空白相應的電子訊號,經解碼後還原為相應的文數字,再傳入電腦,以便我們對相關數據加以分析應用。
條碼的種類
條碼可分為一維條碼 (1D Barcode)、二維條碼 (2D Barcode) 及三維條碼 (3D Barcode); 一維條碼的應用仍為世界的主流,二維條碼及三維條碼相對可儲存更多的資料,但應用上並不普及,故我們集中介紹一維條碼。世界上約有225種以上的一維條碼,每種條碼都有自己的一套編碼規格,一般較流行的一維條碼有:UPC、EAN、Code 39等,以及專門用於書刊管理的ISBN, ISSN等,由於不同條碼都有其獨特的編碼規格,有些可接納文字與數字並用,而大部份只可接納純數字的應用,有些對編碼的數位亦有限制,故此,不同格式的條碼有其不同的用法。
一 EAN碼
EAN碼的全名歐洲商品條碼(European Article Number),於1977年開始發展,EAN條碼系統的管理,是由國際商品條碼協會統籌( International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 負責各會員國的國家代表號碼之分配與授權,再由各會員國的商品條碼專責機構,對其國內的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等授予廠商代表號碼,而香港的指定專責機構便是 "香港貨品編碼協會" ( Hong Kong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
二 UPC 碼
UPC碼 (Universal Product Code)於1973年由美國所制定,主要在美國和加拿大使用,UPC碼和EAN碼類似,主要分別是UPC碼是12位數字,而EAN碼是13位數字,故此解決的方法是將UPC碼的前面加一個0,使兩種條碼相容,避免重覆。
三 Code 39碼
Code 39碼是1974年發展出來的條碼系統,目前較主要應用於工業產品,商業資料及醫院的保健資料,它的最大優點是碼數沒有強制的限定,可用大寫英文子母碼;檢查碼 (Check Digit)可忽略不計,可表示的資料包含有:0-9的數字,A-Z的英文字母及"+""-"等特殊符號,故此39碼較為適合某些公司用於內部運作的條碼,且是包含的文字及數字最多之條碼系統。條碼的長度沒有限制,可隨著需求作彈性調整,但在規劃長度的大小時應考慮條碼閱讀機所能允許的範圍,避免掃描時無法讀取完整的資料。
四 Code128碼
128碼於1981年開始推出,是一種長度可變,連續性的字母數字條碼,與其他一維條碼比較起來,128碼是較為複雜的條碼系統,而其所能支援的字元也相對地比一維條碼來得多,且有不同的編碼方式可供交互選用,因此,其應用彈性也較大。
此外,還有店內條碼,一種僅供店內自行印貼,只供店內使用,不能對外流通的條碼; 配銷條碼EAN14,一種供裝卸、倉儲及貨運等流程中使用,我們一般可以於包裝外箱上見到這些條碼;
縮短碼EAN 8 碼由8位數字組成,屬EAN的簡易編碼形式,當商品包裝的面積小於120 cm2 時,可以申請使用;而UPC的縮短碼為UPC 7,由7位數字組成。 條碼一般允許雙向的掃描處理,即條碼可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掃描,部份設有檢查碼 (Check Digit) 以防讀取資料的錯誤情形發生。
我們試以市面上最常使用的EAN 13為例,解釋條碼數字的結構,EAN 13共包含13位數字,由0-9所組成,首三位數字是國家(地區)號碼,第四至七位為廠商號碼,第八至十二位為商品號碼,最後一位為檢查碼。由於國家號碼及廠商號碼的不同,故此每一廠商按規定編印的產品編號,就會使每一單項產品的號碼,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不會重覆, 於是有關產品於流通國際市場時,成為有效的商品身份証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