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的病徵是怎麼???

2007-01-03 9:35 pm
結腸癌的病徵是怎麼???

回答 (2)

2007-01-03 9:39 pm
✔ 最佳答案
◎特點:結腸癌早期症狀多較輕或不明顯,常被患者忽視,也易漏診。
◎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現時應提高警惕,考慮有無結腸癌的可能:
》1.近期內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排便不暢)
》2.持續腹部不適、隱痛或腹脹
》3.糞便變稀,或帶有血液和粘液
》4.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
》5.原因不明的貧血、乏力、體重減輕等
》6.腹部可捫及腫塊

結腸直腸癌的治療

治療方式視許多因素,包括患者整體健康狀況、腫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範圍而定。患者常被一群專科醫師治療,包含胃腸專科醫師、外科醫師、內科腫瘤專科醫師、放射線腫瘤專科醫師。許多不同的治療和合併的治療方式被用來治療結腸直腸癌。

手術

手術移除腫瘤是結腸直腸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醫師執行手術的方式視癌症發生的部位來決定。假如結腸癌被發現於瘜肉中,醫師以結腸鏡移除瘜肉,此種方法稱為瘜肉切除術。如果影響的範圍大,醫師可能須要施行腹部手術,將腫瘤及其鄰近的正常結腸或直腸,以及附近的淋巴結一併移除。

在許多的病例中,醫師可能重新接合結腸直腸剩下的健康部位。當無法再接合這些正常的部位時,可能需要做一個暫時性的或永久性的結腸造廔口術。結腸造廔術是一個手術性的造廔口,須穿透腹腔壁進入結腸,如此可提供一個新的通道,以便讓廢物排出體外。假如結腸造廔口術是需要的,患者就必須放置一個特別的袋子來收集排泄物。有些患者須要一個暫時性的結腸造廔口手術,以幫助手術後下段的結腸或直腸癒合。大約15 %結腸直腸癌的患者須要永久性的結腸造廔口術。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是使用抗癌藥物來殺死全身的癌細胞。化學治療可能用在手術後去毀滅任何殘留於身體的癌細胞、或控制腫瘤成長、或者是減緩疾病的症狀。大多數的抗癌藥物是以靜脈注射方式來給予的;某些是以藥丸口服的型態來給予。另一種靜脈注射的方式是用導管,一個細小管子放置在大靜脈中,並且依需要決定留置的時間。

放射線治療

放射線治療乃使用高能量的X光來殺死癌細胞。放射線治療是個局部性治療,而且只能影響受治療部位的癌細胞。大部分被使用於直腸癌的患者。醫師可能在手術前使用放射線治療使腫瘤縮小,如此使腫瘤更易於移除,或者用在手術後去毀滅殘存於治療部位的癌細胞。放射線治療也被使用於緩解症狀。放射線可能來自機器(體外放射線)或來自植入體(一個小容器內含放射性物質)直接置入腫瘤內或附近(體內放射線)。某些患者合併使用這兩種放射線治療。

生物製劑療法

生物製劑療法亦稱免疫療法,直接或間接利用體內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使免疫系統辨識體內的癌細胞進而消滅癌細胞。生物製劑療法是被視為用來修復、刺激或加強免疫系統的抗癌功能;生物製劑療法也提供在手術後,採取單一治療,或者合併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多數的生物製劑療法是以靜脈注射來給予。

臨床試驗是為了評估新的癌症治療方法,許多大腸癌患者會被建議參加臨床試驗。有些試驗所有的病患都接受新的治療,有些試驗醫師則為了比較治療效果,而讓病患一群接受新的治療,一群接受傳統(標準)治療。經由研究,醫師學習到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治療癌症。


大腸癌除了有明顯的肛門出血以外,還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 大便次數增多或便秘,糞便黏液增多、便不淨或便後肛門墜脹等;
2. 腹痛也常見,但在患病早期不劇烈;
3. 腹部包塊是早期信號,約占1/3,特別是右側結腸癌;
4. 初診會有20%的病人發生腸梗阻,病變越晚,梗阻機會越高;
5. 40歲以上的人,當有不明原因的貧血和體重減輕時,再結合以上幾點情況的出現,則應考慮是否患了大腸癌。

2007-01-03 9:40 pm
直腸及結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中大醫學院聯同十三個亞洲城市組成的專家小組研究發現,相對於東南亞地區其他族群,華人最容易患上直腸及結腸腫瘤,當中又以香港發病率最高。近千名接受檢查的香港華人中,百分之十一點三有後期的結腸腫瘤,遠較廣州、新加坡及台灣為高。專家指問題與港人飲食習慣西化及遺傳有關,建議五十歲以上的市民定期進行結腸檢查。

二○○二年本港共有三千五百個直腸及結腸癌新症,一千五百名病人因此而死亡。中大醫學院聯同十三個亞洲城市的內鏡專家組成工作小組,進行了一項為期六個月的研究,共完成七千四百多個成人結腸鏡檢查。

華人易患結腸腫瘤

研究結果發現,在五千多個完整紀錄個案中,近兩成人有腺瘤和腺癌,近百分之九有後期結腸腫瘤,即是有癌症或較大的息肉。約一千八百名接受檢查的華人當中,百分之十八點七有結腸腫瘤。比較不同地區的華人,以香港地區最嚴重,近千名接受檢查的香港華人中,百分之十一點三有後期的結腸腫瘤,遠高於廣州的百分之七點九、新加坡的百分之四點一及台灣的百分之二點七。

另外,中大醫學院於○三年替五百多名五十歲以上的市民進行免費結腸檢查,結果發現超過一成人有後期結腸腫瘤,病發率比美國還要高。估計香港每二十一名男子及每三十一名女子,便有一人有機會患上腸癌。

不宜進食大量紅肉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沈祖堯指出,港人的飲食習慣偏向西化、缺乏運動、家族有人患過結腸癌及環境因素,相信是令香港人較亞洲其他地區的華人患上結腸癌為高的主因。他說:「食肉多,特別是紅肉、不夠纖維,令可能在腸的食物蛋白質較長時間變成致癌物質,有些在家族史上,不是太多人有癌症,只有一、兩人,其實他們已有一些基因變化。」

他表示,美國人早年已意識到結腸癌的成因,在飲食習慣上已作出調整以及早作出檢查,故在美國,患上直腸及結腸癌的人數一直下降。反觀香港,不但沒有推行結腸癌普查,港人亦缺乏相關知識,令發病率有超越美國之勢。

五十歲後發病高峰

沈祖堯說,由於早期的大腸及結腸癌無明顯病徵,需要視乎腫瘤生長的位置,如靠近肛門的腫瘤會較早被發現,若是直腸生長了腫瘤,會令人有「去完廁所似未去過」的病徵,較容易發現。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梁偉強說,五十歲開始是直腸及結腸癌發病的高峰期。不過,由於這類腫瘤生長的速度比較慢,如在第一期癌症時及時發現並切除,五年痊愈率可達九成,但去到第四期,五年痊愈率只有三成。

他建議政府推行結腸癌普查,市民亦可以大便潛血化驗,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初步檢查腸道有否出現病變。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57: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3000051KK014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