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讀書的?10分

2007-01-03 6:19 pm
我睇過昨晚個集爭霸,見到范蠡勸蔡伯投降並成功阻止太子殺死蔡伯的那番對話,令我深感配服,好想知道古人點解會有如此深奧的見解,雖然我不能否認現代人的智慧,可是我實在很難看到現代人身上有著古人那種耐人尋味,如沐春風的思想。

回答 (2)

2007-01-03 6:47 pm
✔ 最佳答案
現在選列了四古人讀書的方法,供參考
明代翰林學士宋濂,勤奮好學,年幼時靠“借書”、“筆錄”而得以“遍觀群書”。他在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以自己讀書的經歷,告誡後生的學子必須發揚刻苦好學的自學精神,影響深遠。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抄書,焚書,或惜書,都流傳下來不少讀書佳話。

  “抄書”是古人常常運用的讀書方法之一。據說,南齊有個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許多古書。誰知在他八十多歲時,家遭火灾,所抄之書毀于一旦。可是他毫不灰心,發奮重抄,又達兩三千卷,分裝了幾個大箱。難怪“革命老人”徐特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買書不如借書,借書不如抄書。”此話真有道理。

  說起“焚書”,西晋初年夏侯湛老實求教、不存糟粕的“焚書”美德,却鮮爲人知。當時陳壽與他不約而同地撰寫前朝史令魏書。夏侯湛獲悉陳壽的那部比自己所寫的“棋高一著”,他趕緊找來認真拜讀,看後果然如此。於是他將自己撰寫的魏書丟入火爐之中。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惜書”如命,每次就讀前夕,反復揩洗桌面,吹走灰塵,鋪上薄毯,畢恭畢敬把書平鋪於上認真閱讀。每看完一頁,先用大拇指輕輕捏起書邊,再慢慢一翻而過,幾十年如此,凡他讀過之書,毫無褶皺痕迹。

讀書的方法,其實不止一種。只要努力研究,也可創出新方法的。
2007-01-03 6:24 pm
明代翰林学士宋濂,勤奋好学,年幼时依靠“借书”、“笔录”而得以“遍观群书”。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诫后生学子必须发扬刻苦好学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抄书,或焚书,或惜书,流传下来不少读书佳话。

  “抄书”是古人常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据说,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谁知在他八十多岁时,家遭火灾,所抄之书毁于一旦。可是他毫不灰心,发奋重抄,又达两三千卷,分装了几个大箱。难怪“革命老人”徐特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此话很有道理。

  说起“焚书”,西晋初年夏侯湛老实求教、不存糟粕的“焚书”美德,却鲜为人知。当时陈寿与他不约而同地撰写前朝史令《魏书》。夏侯湛获悉陈寿的那部比自己所写的“棋高一着”,他赶紧找来认真拜读,看后果然如此。于是他将自己撰写的《魏书》丢入火炉之中。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惜书”如命,每次就读前夕,反复揩洗桌面,吹走灰尘,铺上薄毯,毕恭毕敬把书平铺于上认真阅读。每看完一页,先用大拇指轻轻捏起书边,再慢慢一翻而过,几十年如此,凡他读过之书,毫无褶皱痕迹。

2007-01-03 10:27:54 補充:
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法)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2007-01-03 10:28:51 補充:
[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法)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2007-01-03 10:29:34 補充:
(法)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2007-01-03 10:29:49 補充:
(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2007-01-03 10:30:19 補充:
(法)五、“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2007-01-03 10:31:14 補充:
(法)六、“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007-01-03 10:31:28 補充:
(法)七、“一意求之”读书法。这是苏轼提倡的。[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2007-01-03 10:32:16 補充:
(法)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这是朱熹所提倡的。[例]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2007-01-03 10:32:46 補充:
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同上)

2007-01-03 10:38:10 補充:
(法)九、“五类四别”读书法。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例]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2007-01-03 10:39:09 補充:
(法)十、“五要”读书法。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例]①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②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2007-01-03 10:39:29 補充:
③三要老年读。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④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⑤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2007-01-03 10:40:39 補充:
(法)十一、“贵精”读书法。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法)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这焦循的读书经验。[析]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http://www.ebook99.com/blog/post/242.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05: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103000051KK008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