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文筆非常細膩,將人物描寫得有血有肉,加上故事情節和人物思想的配合,更加突出到人物本身的性格。
舉例:射鵰裡黃藥師出場,描寫他一身青衫、帶著面具、於樹上吹奏玉蕭…幾瀟灑呀,加上桃花島上的桃花陣和由佢教出來的女兒黃蓉足智多謀,她跟南帝徒弟的對聯:「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來諷刺孟子…幾有文學修養。仲有佢造定架紙船,打算抱著夫人的屍首一些自沉海中…幾浪漫又深情。
我每次睇完本書都成睇希望呢個世界有個咁嘅男人,文武雙全、又浪漫、又情深。就係因為咁,所以我到而家都未嫁得出。
2007-01-03 17:28:27 補充:
古龍更被譽為繼金庸之後,武俠界不世出之奇才。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和「無劍勝有劍」之說皆傳誦一時。古龍筆下刻劃人物極為生動,多視富貴為糞土,恪守有所為有所不為之原則其文筆情節離奇,構思巧妙,將傳統公案、現代推理與新派武俠等諸多特色融為一體,而藉電影手法,以簡潔洗練的語言敘述曲折詭譎、饒富哲理的武俠故事。整體風格灑脫不羈、蘊藉優美,教人耳目一新,愛不釋手
2007-01-03 17:30:21 補充:
其實﹐一般而言﹐武俠小說之所以受中國讀者大眾的愛戴﹐不外憑底下幾種原因:第一﹐武俠小說是真正的群眾小說﹐不但可以為工農兵服務(左派文藝觀)﹐也可以達到文藝大眾化﹐普及化的要求﹐(右派文藝觀)。第二﹐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東西﹐中國人自然愛看中國形式的東西。第三﹐武俠小說的主題是鬥爭與愛情﹐而這兩個主題﹐均易於令讀者為之動心、興奮。當然金庸小說藝術的成就﹐基本上還是基於一些藝術上的特質(這一點待我稍後詳論)。不過他的重要性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依專家學者的研究﹐連我們現今的 蔣總統﹐嚴前副總統﹐甚至於中共的頭子鄧小平都是「金庸迷」。
2007-01-03 17:31:26 補充:
事實上﹐武俠小說裡的俠﹐是根據中國傳統的俠義精神而來﹐而傳統的俠義精神則充滿了浪漫的激情﹐輕生命﹐重然諾﹐除強、扶弱。這種充滿俠義精神的小說﹐可說源自於唐朝的傳奇小說像蝤髯客傳﹐黃山客等。這種俠義傳奇和現代的武俠小說很接近。近代的武俠小說便是由這條線一直發展而成的。至於在這條武俠文學的線上直接影響到金庸的﹐到底是哪幾部作品呢?金庸自己曾經坦承﹐明朝四大奇書之一的「水滸傳」﹐清朝的俠義小說像「七俠五義」「小王義」﹐晚近的武俠作家像白羽、還珠樓主等對他有直接影響。
2007-01-03 17:32:10 補充:
庸本身在創作上的信念。一、以人物為主:一般而言﹐西方小說家依其寫作的重點可分成三類︰(一)重心在描寫背景(二)以情節為主﹐(三)以人物。中國古典傳統小說大致是以人物為主的。例如「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讀者看完這些小說許久之後﹐什麼場景﹐什麼情節大概不太記得﹐不過腦海裡對其中的主要人物﹐像林黛玉、孫悟空、魯智深這些人一定會有很深刻的印象。至於金庸自己的寫作﹐則符合中國古典傳說的精神﹐也是以「塑造人物」為主。
2007-01-03 17:32:37 補充:
為藝術而藝術:我們知道無論是中西兩方的作家﹐在創作的信念上﹐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人生而藝術」﹐如托爾斯泰是典型的代表。另一種是為「藝術而藝術」。如英國的唯美大師王爾德﹐美國的愛倫坡。前者倡言「文以載道」﹐文學應有助益於世道人心。後者則強調﹐文學不服膺於任何道德、政治、社會的目的﹐旨在追求美﹐表現美感而已。金庸對於文學藝術的信念﹐顯然屬於後者。他就曾經這麼說過:「我個人不想把文學當成是一種影響社會的工具。我覺得這些都是副作用﹐藝術本身還是藝術﹐他並不是追求什麼目的﹐只是追求美感。」(諸子百家看金庸﹐頁十四)
2007-01-03 17:33:17 補充:
描寫堅毅卓絕的人性:美國大文豪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在他的「諾貝爾文學獎致答詞」中曾說:「詩人和作家的責任﹐便是要寫出能同情﹐犧牲與忍耐的人的靈魂。」這種強調堅毅卓絕人性描寫的作家之寫作責任﹐可以說在金庸的小說中找到了很好的印證。
2007-01-03 17:33:34 補充:
金庸武俠藝術的成功所在。一、典型清純的中國文字:金庸本人原來雖然學的是「外文」﹐可視他並沒有像一般學外文者的通病﹐寫出不中不西﹐不淪不類的歐化文字。反之﹐他的文字自然清新﹐沒有文藝腔﹐讀起來令人覺得心花怒放。他曾信手將自己所寫過的小說編成一副對聯﹐內容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見他在文字運用上「出神入化」的功力。
2007-01-03 17:34:01 補充:
風格獨創:金庸之所以能在當今武俠小說界中﹐脫穎而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今庸在題材的選擇上﹐經常有大膽創新的嘗試﹐並且成功的克服一切創新途中所需遭遇的困難。比如在「神雕俠侶」中﹐金庸便打破了武俠小說讀者心理上對於男女主角的期待。他大膽的描寫的是一對「天殘地缺」的男女。男的斷臂殘廢﹐女的遭惡人奪去寶貴的貞操。而在這種不討好讀者的困境前提下﹐金庸卻能以一枝生花妙筆﹐扭轉乾坤的將這一對充滿悲劇性的﹐苦情男女的愛情故事﹐幻化為叫人心醉魂牽的理想情愛的「意境」(借用王國維「人間詞語」語)。
2007-01-03 17:34:16 補充:
悲憫的語氣(Tone):一個作家的胸襟懷抱﹐往往可以從他寫作的語氣裡﹐看出端倪(當然也有例外的情形)。比如張愛玲來說﹐由於她出生於沒落的大家庭中﹐身遭婚姻的挫敗﹐再加上她聰明過人﹐讀她的作品﹐往往給人「美而冷」的感覺﹐有時甚至還令人感到「殘酷」(讀她的「半生緣」時尤然)。這便和讀金庸的感覺不同﹐金庸的作品給人的是「溫馨」的感覺。
2007-01-03 17:34:33 補充:
人物刻畫成功:英國文壇巨擘佛斯特(E.M.Forster〔印度之旅〕作者)﹐寫過一部專論小說的巨著叫「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Novels)。在這本書裡﹐佛氏將小說人物分成兩類:一為「扁型」人物(Flat character)﹐一為「圓形」人物(rond character)。這前者指的是僅具單方面人性刻畫﹐或僅為了傳達某一信念或作用而存在的人物。後者指的則是面面俱到﹐具備完滿人性的人物。
2007-01-03 17:34:46 補充:
善於利用象徵:金庸是非常善於利用象徵藝術的作家。以「神雕」為例。在這部小說中﹐金庸便應用了兩個非常有趣的動物的象徵。一是「瘦黃馬」﹐一是「神雕」。寫了「五看金庸」的倪匡﹐最喜愛前者﹐因為他認為這隻「瘦黃馬」最具性格﹐最得人喜愛。
2007-01-03 17:35:00 補充:
深刻的哲學內涵:顏元叔教授曾經說過:「文學是哲學的戲劇化。」所以偉大的文學﹐顯然必定具備深刻的哲學內涵。就這點而言﹐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說正符合了種特質。以「從電影看人生」一書而名噪文壇的曾昭旭教授在其「金庸筆下的性情世界」一文中﹐便以哲學的理念﹐精彩而有條理的將「神雕」中的幾個人物﹐抽離分組出來討論。於是在他的歸列下﹐郭靖代表了「純樸的先天理性」﹐黃容代表「清暢自然生命」﹐而楊過與小龍女分別代表「剛猛橫軼的生命」與「清虛及靜的玄境」。他更析論郭黃此種「感情正格」結合之未盡之處。也倡言了楊、龍兩人結合在本質上的缺憾。
2007-01-03 17:35:14 補充:
最後﹐我想討論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文學上應有的地位。正如人們易於「以貌取人」﹐讀者易於為金庸武俠文學的外表形式(武俠小說的文類)所侷限﹐無法將金庸的作品純文學看待﹐也無法給予金庸應有的文學地位。
2007-01-03 17:36:27 補充: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2200363(上面的補充)
2007-01-03 17:37:28 補充:
所以金庸是比較好的我個人也喜歡看金庸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