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這是因為全球氣候暖化
而全球氣候暖化也是因為過去數百萬年來,地球氣候在冰期與溫暖的間冰期之間反覆擺盪。南極冰原裡保存了長達40萬年的氣溫記錄。南極冰原,除了在海岸邊緣部份之外,即使在最溫暖的間冰期也沒有完全融化過。這個記錄(參見右頁〈40萬年來的氣候變遷〉)指出,目前的間冰期(全新世)有1萬2000年的歷史,已經相當久了。
人為的氣候營力主要為溫室氣體,它會以每平方公尺約兩瓦特的熱功率為地表加熱,相當於在每平方公尺點亮兩顆一瓦特的小燈泡。所有暖化的效應會因海洋而減緩,因為海洋能吸收巨量的熱。海洋的表面會因此開始變暖,但在暖化加劇之前,表層的海水會混入下層,被下層較冷的海水取代。科學家現在認為,海洋要到達新的溫度,大概需要花一個世紀的時間。
大自然以千年為尺度的氣候擺盪週期,與地球軌道的緩慢變化有關。地球軌道的運行受其他行星的重力所引導,主要是木星與土星(因為它們質量很大),以及金星(因為它距地球很近)。這個擾動對於太陽能入射地球的年平均值沒有什麼影響,但會改變入射的太陽能或日照的地理及季節分佈,影響程度約20%。長時間的日照改變,會影響冰原的形成與融解。
植物、土壤和海洋對於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吸收與釋放,也受到日照與氣候變遷影響。對於地球暖化時海陸釋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機制,氣候學家仍在建立量化的認識,不過,古氣候資料已經是個現成的資訊金礦。冰期氣候的擺盪程度,已經讓我們對氣候敏感度的經驗性估計有所認識。
經年累月的降雪在堆積南極、格陵蘭冰原和許多山岳冰河時,封存其中的氣泡可以讓我們確知冰期的大氣組成。另外,冰期時的冰原、植被與海岸線的地理分佈也已經繪測完成。根據這些資料,我們知道從冰期到今天,氣候營力的改變約為每平方公尺6.5瓦特。這樣的氣候營力使得全球溫度改變5℃,這意味每一瓦特作用在每平方公尺的氣候敏感度為0.75±0.25℃。氣候模型也得到相似的結論。不過實證資料較為清晰且可信,因為它包含真實世界所有的運作過程,而有些過程我們還沒有能力納入模型裡運算。古氣候資料更讓我們認識到,地球軌道的變化促使氣候改變,而過程是透過改變大氣與地表性質,再進一步影響地球的能量平衡。但目前,這些大氣與地表性質受人類影響的程度,比地球軌道變化的程度還大。
今日的氣候營力作用
近幾個世紀以來,氣候營力最大的改變來自人為的溫室氣體。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熱輻射、阻止其散逸到太空中,結果使「毯子」變得更厚,更多的熱回到地表,而非散到太空中。於是,地球輻射到太空中的能量比從太陽吸收的要少,這種暫時性的地球能量失衡,導致地球逐步增溫。
由於海洋的熱容量很高,地球要到達新的平衡,約需經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地球從太陽吸收的能量與輻射到太空的能量才會再度相等。當然,新的平衡溫度會比較高。但是目前,在到達新的平衡之前,可能還會有更多氣候營力加上來。
人為的溫室氣體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二氧化碳,它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煤、石油與天然氣)的燃燒。而其他人為溫室氣體加起來的效應也頗為可觀,這些氣體,尤其是對流層臭氧與其前驅物,包括甲烷,都是煙霧的主要成份,有害人體健康與農作產量。
氣溶膠(空氣中的微小粒子)是另一種主要的人為氣候營力,它們的影響比較複雜。某些「白色」氣溶膠,如化石燃料中的硫所產生的硫酸鹽,反射度很高,可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熱能;然而,化石燃料、生物燃料與戶外生質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的黑碳(煤灰),則會吸收陽光,並因此使大氣層加溫。氣溶膠所支配的氣候營力至少有50%的不確定性,一部份是因為氣溶膠的總量不易測量,另一部份是因為它們的性質複雜。氣溶膠也會藉由改變雲的性質而造成間接的氣候營力;其導致的較亮、維持較久的雲,會減少地球吸收的陽光量,所以這時氣溶膠可間接產生相反的降溫效應。
其他人為的氣候營力還包括把森林變為農地。即使地面覆雪,森林還是深色的,所以森林的消失會減弱太陽的加熱作用。
自然的氣候營力如火山噴發與太陽亮度的變動,在1000年的時間尺度上恐怕沒有什麼變化。不過證據顯示,過去150年間,太陽亮度小幅提升,造成的氣候營力每平方公尺不到0.1瓦特。
災難邊緣:不久前的夏天,格陵蘭冰原上的融雪如瀑布般衝進冰河壺穴。所謂的冰河壺穴,是因為冰原表面的水將冰融出近乎垂直的通道,並把水帶到冰原的底層所造成。在此,水成為加速冰原移動、破裂的潤滑劑。冰原的成長是個緩慢而乾燥的過程,先天上受限於降雪率;但崩解則是濕的過程,受正回饋的驅動,一旦進行後,可能會如爆炸般快速。
從1850年來,氣候營力的淨值每平方公尺增加了1.6±1.0瓦特。儘管不確定性高,但有證據顯示此估計值大致上是正確的。證據之一是,過去數十年間,根據這些氣候營力設計的氣候模型所得結果,與全球溫度的觀察結果十分接近。更重要的是,觀察過去50年間全球海洋吸收的熱,與氣候營力的淨估計值也是一致的。
長期的增溫
自從1800年代晚期,大量使用溫度測量工具以來,全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約0.75℃,絕大部份的增溫在1950年代之後才發生,增加的溫度約為0.5℃。要研究造成增溫的原因,最好從過去50年間著手,因為從那時起,大部份的氣候營力都已經受到觀察,尤其自1970年代以來,也開始運用衛星測量太陽、平流層氣溶膠與臭氧。再者,人為增加的溫室氣體,70%在1950年之後才發生。
在這些觀察中,最重要的測量數值是地球能量的不平衡量(見第67頁〈地球能量的不平衡〉)。這項不平衡量長時間累積的結果是導致海水增溫。我們的結論是,目前地球因某種因素,每平方公尺產生0.5~1瓦特的失衡。也就是說,地球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比散失到太空中的熱能要大得多。即使大氣組成不再繼續變化,地表溫度還會再升高0.4~0.7℃。
大部份的能量不平衡是以熱能的形式進入海洋。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李維特斯(Sydney Levitus)分析過去50年來海洋溫度的變化,發現全球海洋的熱含量每平方公尺上升了10瓦特。他也發現,近年來海洋熱儲存的速度,與我們估計每平方公尺0.5~1瓦特的不平衡量相符。要讓海平面上升一公尺所需的融冰熱能,全球平均要12瓦特,只要每平方公尺有一瓦特的不平衡量、累積12年,便可達成。
模擬的溫度變化與海洋熱儲存,都與實際觀察數據相符,已經可確定的是:全球氣候變遷受到自然與人為氣候營力的驅動。目前的海洋熱儲存速率是一個關鍵的全球度量,它不僅決定即將發生的暖化程度,也相當於維持地球氣候穩定所需減少的氣候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