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登鸛鵲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語譯】
我登在鸛雀樓上一望,看見白色的太陽,靠著山邊落下去;那黃河裡的水,一直流到海中。我覺得要看完一千里以外的景物,須要再走上一層樓,才可見到哩。
【詩人簡介】
王之渙:(688— 742),字季陵,絳州(今山西新絳)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謗,辭官歸鄉,家居十五年。後為文安尉,卒于任所。早年精于文章,工詩,工多引為歌詞,名動一時,有旗亭畫壁故事。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
【評析】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渾,放眼宇宙之無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詩的兩聯皆用對仗,而且對得順乎自然,氣勢充沛,浩大無邊,渾然天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被作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遺芳千古。
~~~~~~~~~~~~~~~~~~~~~~~~~~~~~~~~~~~~~~~~~~~~~~~~~~~~~~~~~~~~~~~~
遊子吟(五言古詩 樂府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作者: 孟郊,字東野,中唐詩人,與韓愈為忘年之交,五十歲才考
上進士,終身傾心於詩詞的創作。
翻譯: 慈祥的母親在孩子即將遠行的時候,忍著內心的悲傷,一針
一線為其縫製衣服,深怕他受涷著涼,一方面又擔心他不知
何年何月才能回來相聚,母親這份慈愛與關切,真不是我們
微小的心意所能報答。
賞析: 這首遊子吟是藉著遊子感恩之心,來表達母愛的偉大。上帝
無法照顧到每一個人,所以才創造出母親。母親關愛子女,
呵護子女,完全是出自於天性,毫無保留、毫無怨言,就像
遊子吟裏的慈母,把自己的愛心與期盼,完全溶入一針一線
裏,讓人讀了好似一股暖流通過心底。我們只要體會出這番
意境,把感恩的心付諸行動,就不枉費詩人的一番苦心了。
~~~~~~~~~~~~~~~~~~~~~~~~~~~~~~~~~~~~~~~~~~~~~~~~~~~~~~~~~~~~~~~~
相思》
作者: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注解】:
1、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嶺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鮮紅
色。
2、采擷:采摘。
【評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
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
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
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
文學作家-王維的事跡
王維,原籍太原祁人。他的父親汾州司馬王處廉遷到蒲,遂籍河東。他出生於武后長安元年,卒於肅宗上元二年。他十六、七歲便開始作詩,開元九年,二十一歲時中進士,由於他通曉音樂,又有詩名,被任命為太樂丞,可是不久因故受牽連,被貶謫到山東做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王維三十四歲,因受到宰相張九齡的賞識,被擢升為右拾遺;後轉監察御史,左補闋,庫部郎中,文部郎中,給事中等職。天寶十五年,王維五十五歲,安祿山起兵反唐,攻陷洛陽時,王維被安祿山俘虜,被迫任給事中偽職。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後,王維以附逆罪論處,因詩名甚大,同時其弟王縉已做了大官,從中進行救助,僅降職為太子中允。一年內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最後復職給事中。到第二年被任為尚書右丞。肅宗上元二年逝世,時年六十一歲。在詩歌領域上,他是一位有多方面創作的詩人,構成了盛唐的邊塞詩的大宗師。王維的田園山水詩,風神瀟洒,寄興高遠,寫景狀物,形神畢肖,可以推許為田園山水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個。他在田園山水詩方面的貢獻,無疑是最為傑出的。另外,他的邊塞詩,亦包含著唐代的大一統局面所帶來愛國主義的感情高漲,成為唐人為國立功的精神象徵。
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這不僅由於他的詩歌具有盛唐詩歌各方面的特色,而且因為他是當時獨步文壇的盟主。他十九歲便進士及第,成名早於李白二十多年。王維在開元,元寶年間被認為一代文宗。當時的豪英貴人,都很歡迎他,宴會的時候,常常讓出尊位來等待他的到來。寧王、薜王等人都把他當作老師般看待。當時有“朝廷左相筆,天下右丞詩”的稱譽。被唐代宗稱為天下文宗。王維是唐王朝長期安定繁榮的局面下養育成長起來的人物,所處的時代是經濟和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他在壯年時期,有抱負、宏大的政治理想,具有知識分子的正義感。因此,他早期在詩歌上表現出清新明快、豪邁健康的調子,作品也具有較強烈的現實主義。而後期因為政局黑暗,奸臣專政,王維只好漸退出官場,隱居山林,詩裏隱隱透露出田園的恬靜閒適的樂趣,以及做人處事的禪機,被譽為詩佛。又因為他描寫的田園山水詩,細膩生動,被蘇軾稱他的詩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雜詩》
作者: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2、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3、著花:開花。
【評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
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的情感。對于離鄉游子而言,故鄉可懷念的東西很
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
送靈澈》
作者: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注解】:
1、杳杳:深遠貌。
2、荷:負。
【評析】:
這首小詩,是寫詩人送名詩僧靈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詩的意境清晰,畫面秀
美,人物動人。詩人即景生情,構思精湛。先寫寺院傳來暮鐘聲聲,勾起人的思緒,
再寫靈澈歸去,詩人目送。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真摯情誼。詩一反送別感傷之態,而
富于清淡雅氣,成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之一。
劉長卿(?~786至791),唐代詩人。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得罪,貶為嶺南的南巴尉。經過江西時,與詩人李白、李嘉□等有詩往還。上元二年(761)南巴返回,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吴郡一带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舊邑人稀經亂離。”(《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代宗大歷五年(770)以後,歷任轉遠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遠留后。因為性格剛,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李嘉□、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興元元年(784)和貞元元年(785)間,淮西<br>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带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衹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注解】:
1、雲深:指山深雲霧濃。
【評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
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
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
《訪夏尊師》。
賈島,唐代中期(西元779至843年)詩人,祖籍范陽。30歲前曾經連續參加考試而沒有考上。因為生活困苦,所以出家做了和尚,取名「無本」。賈島寫詩用字很花功夫,精通寫律詩。雖然他後來還俗並考上了功名,但是他一生貧困。臨死時,連家裏的錢也用光了,只留下一頭病了的驢子、一張破琴,還有一床舊書。